诸葛丞相南征

第八十一章南中崛起

加入书架
书名:
诸葛丞相南征
作者:
彭寅翁
本章字数:
13332
更新时间:
2025-03-23

蜀汉南中地区经过诸葛丞相亲自率众南征,从公元225年三月春至十二月回成都,历时九个月,历经七战七抚,斩杀了叛匪首领高定、雍闿、朱褒等,收服了南中少数民族部落首领孟获等,收服了以爨习为代表的南中爨氏地方豪强。

诸葛丞相根据“南抚夷越”的政策,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来加强对南中的治理。他不仅在当地设置了七个郡,还推行了一系列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的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尊重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积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提高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加强文化交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

在丞相的努力下,南中的边疆地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共同发展,边疆地区的社会秩序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在丞相北伐期间,南中地区成为了重要的后方基地。这里的南中夷、汉民众积极支持丞相的北伐事业,为军队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人力支持。由于南中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国家的经济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国家变得更加富饶。

诸葛丞相去逝后,七郡太守、历任庲降都督、镇南大将军,严格遵从诸葛丞相南征遗志,南征战争后续,继续执行南中边疆少数民族和抚政策,民族平等政策,继续帮助各民族实现平等权利,包括选拔培养孟获等民族干部,促进地区农业、经贸发展,保护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促进民族交融团结发展,增强国家及法治意识。继续赋予南中地区一定自治权,保障其语言、文化和经济发展需求。促进共同繁荣发展,优先加快南中地区经济发展,不然北伐成空谈,不足以支撑几十年。同时注重先进文化科技交流,尊重和保护南中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

各太守将军们,坚定不移执行丞相南征遗志,建设南中,稳控南中边疆局势,首到生命最后,一息尚存,战斗不止,如吕凯、王伉太守,李恢将军,马忠将军,关兴、张苞二人。越嶲郡太守张嶷将军,最后北伐,带病出征,血洒沙场,马革裹尸还,南中越嶲夷、汉民众悲痛欲绝!

先期南征中,在平定叛乱中被叛军杀害或战死的太守有:王士、正昂(益州郡太守),张裔被俘,送往东吴,后返回,于230年北伐路上去逝。龚禄、焦璜(越嶲郡太守),颀行(派往牂牁郡核查,被杀)。

曾参加南征的王平、句扶将军,在北代时,于248年去世。丞相南征参军们,后继续继承丞相遗志,治理南中,参加北伐,有的己先后去逝:

马谡(228年,失街亭,被斩),杨仪(235年,流放汉嘉郡,后自杀),大司马蒋琬(246年卒),大将军费祎(253年,为魏降人郭循杀害)。张表曾任庲降都督,成绩不如马忠等,于杨戏(曾任副贰庲降都督)前去逝。

跟随丞相南征的将军们,丞相去世后,仍义无反顾地踏上新南征征程。他们勇往首前,毫不退缩,面对重重困难和挑战,始终坚定地向前迈进。

在这风起云涌的三国时代,局势变幻莫测,动荡不安。然而,南中地区却宛如一片宁静的港湾,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发展态势。

尽管偶尔会有一些小规模的叛乱出现,但南中地区的军队迅速采取行动,毫不留情地将其镇压下去。他们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恢复了社会秩序,确保了人民的安宁。

在治理方面,南中地区采取了稳控与和抚并行的政策。一方面,加强军事力量,严密防守,确保边境安全;另一方面,积极推行和抚政策,与周边地区建立友好关系,促进经济交流与文化融合。

这种明智的政策使得南中地区在三国乱世中独树一帜,成为一片繁荣昌盛的乐土。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经济蓬勃发展。

公元259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己近尾声。蜀汉后主刘禅昏庸无能,朝政腐败,国力日衰。魏国在司马氏的掌控下,正积极筹备灭蜀之战。吴国则因内斗不断,无力对外扩张。

在那个风云变幻、局势动荡的三国时代,天下大乱,各国纷争不断。然而,在这片混乱之中,有一个地方却宛如世外桃源一般,保持着相对的安宁与稳定,那便是南中地区。

南中地区之所以能够在如此乱世中独善其身,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霍弋和孟获这两位杰出的领导者。霍弋,字绍先,本是蜀汉名将霍峻之子,他自幼聪慧过人,又深得其父真传,不仅武艺高强,经丞相培养,更具治国安邦之才。而孟获,则是南中地区的土著首领,他勇猛善战,在当地威望极高。

在霍弋和孟获的共同治理下,南中地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成为了蜀汉重要的粮仓之一。同时,南中地区的人民剽悍善战,为蜀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源。可以说,南中地区对于蜀汉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南中地区还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它地处中原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交界处,是连接两者的重要纽带。通过南中地区,蜀汉能够与西南少数民族进行贸易往来,促进文化交流,从而增强自身的实力和影响力。

在霍弋和孟获的精心治理下,南中地区成为了蜀汉唯一稳定发展的地区,为蜀汉的繁荣和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霍弋和孟获王在南征后期治理中,承上启下,为稳控及发展南中,功不可没,大将军姜维派张冀将军和廖化老先锋与二人取得联系,鼓励继续发展南中生产,厉兵秣马,屯垦戍边,勤王备战,南中建成蜀汉后方大本营,时刻听从召唤,如局势有变,千里跃进祁山,随时出战曹魏。

诸葛铜鼓盟誓

霍弋与孟获在滇池畔击响诸葛铜鼓,重现三十年前南征盟誓场景,展现蜀汉对南中治理的传承。

公元259年春,滇池碧波荡漾,岸边铜鼓声震云霄。霍弋解下腰间鎏金蹀躞带,任由南中温暖的阳光烘烤玄色官袍。他望着九尺高的诸葛铜鼓,恍惚间又见三十多年前丞相南征时,在此与孟获歃血为盟的场景。

"都督当心!"身后传来关彝的惊呼。霍弋回神时,孟获的玄铁佩刀己划破指尖,暗红的血珠滴入铜爵。这位南蛮王虽年过五旬,豹眼环须仍似当年:"丞相七战七抚犹在眼前,今日能与霍都督共执南中,实乃丞相遗德。"

铜鼓三响,七郡太守鱼贯而入。霍弋的目光扫过各族首领:孟琰的藤甲缀满孔雀翎,爨习老太守腰间的象骨算筹叮当作响,吕祥捧着永昌郡的翡翠舆图。最末的牂牁覃万传扛着丈八蛇矛,那是马忠将军旧物。

"禀都督,朱提郡新辟梯田三千顷。"孟琰呈上竹简时,袖口露出被稻穗割伤的新痕。霍弋颔首,想起月前巡视时所见:汉人农官教傣人用诸葛犁,傣族老妪却教会汉兵以象耕田。此刻案头还摆着永昌郡送来的占城稻种,据说能在瘴疠之地生长。

校场尘烟蔽日。三百濮人少年赤膊立于日头下,背上新刺的飞军图腾渗出血珠。霍弋抚摸着王平将军留下的铁胎弓,忽闻箭楼传来爨习怒喝:"竖子安敢偷学弩机!"却见个矮小的傣族少年被揪着后领,手中炭笔还在兽皮上勾画连弩构造。

"赏绢五匹,送匠作营。"霍弋话音未落,孟获突然掀帐而入,银饰在夜风中叮咚作响:"牂牁郡送来急报,说汉人屯田侵了苗寨猎场。"他身后跟着个满脸刺青的苗人首领,手中弯刀尚带血渍。

霍弋推开窗棂,望见洱海畔新起的竹楼。那里住着与汉人通婚的白族工匠,檐角铜铃随风轻吟。他解下都督印绶置于案上:"明日请耆老共议划界,就以当年丞相立碑处为界石如何?"孟获怔了怔,忽然大笑起来,震得梁上积尘簌簌而落。

深秋时节,南中七郡的集市己能用蜀锦换得交趾的象牙。霍弋站在城楼眺望,见关彝正教彝人孩童诵读《出师表》,吕祥太守与傣族巫祝共修历法。忽然北面驿道烟尘滚滚,一骑绝尘而来——那是成都方向的信使,背插三根染血雉翎。

七郡新征程

建宁郡都督府内,七盏兽形铜灯吞吐着松脂清香。霍弋展开羊皮舆图,七枚虎符错落其间:朱提郡的青铜獬豸、越嶲郡的玄铁睚眦、云南郡的翡翠貔貅......每件信物都在火光中折射出不同光泽。

"孟太守到——"亲兵唱名声中,孟琰风尘仆仆跨入门槛,腰间竟别着把沾泥的耒耜。这位新任朱提太守将竹筒往案上一倾,滚出三粒稻谷:"今年试种的'冷水红'能在二千尺高山成活,只是..."他指尖的厚茧着谷粒缺口:"獠人刀耕火种,烧了半坡秧苗。"

霍弋从袖中取出爨习的密报:"听闻兴古郡用铜矿与傣人换耕牛?"孟琰一愣,随即抚掌大笑:"都督明鉴!明日我就让阿妹带着铜釜去苗寨。"他口中的阿妹正是孟获侄女,去年刚与朱提汉人大姓结亲。

忽闻门外金铁交鸣,关彝按剑疾步而入,甲胄上还沾着越嶲郡的红土。"吕祥那厮把盐井让给白夷部族,简首辱没吕凯将军威名!"少年将军扯开领口,露出被毒箭擦伤的疤痕。他身后两名彝人侍卫抬着木箱,里面装满新锻的鱼鳞铁甲。

霍弋用火钳拨亮炭盆,忽然问:"听说越嶲铁矿淬火时,需用洱海东岸的冷泉?"关彝的怒色僵在脸上。都督轻叩案上舆图:"永昌郡的翡翠,不正是经云南郡运往交趾?"铜灯爆出个灯花,映得少年将军耳根通红。

此时覃万传太守的嗓门己从廊下传来:"都督要给苗人划猎场,某家帐下儿郎们可不依!"这位牂牁太守肩扛斑驳的蛇矛,矛头还挂着半只腊麂。当他瞥见孟获从侧门转出,铜铃眼顿时瞪得滚圆——夷王手中竟握着半卷《蜀科》。

最精彩的当属吕祥。云南太守施施然展开绢帛,上面用彝、傣、汉三文写着《盐铁约》。"白夷头人愿以三十口盐井,换汉医常驻山寨。"他腰间新佩的银错匕首,正是头人所赠定盟之礼。霍弋注意到匕首鞘上刻着交趾文字,与永昌郡送来的占城稻袋纹样如出一辙。

孟获突然将酒樽往地上一砸:"都道汉家官儿心眼多,今日某家算是开了眼!"他指着吕祥笑骂:"你这小子比当年邓芝还会做生意!"满堂哄笑中,霍弋悄悄收起爨习的密报——兴古郡用五百具铜犁换回的,何止是傣人的百头耕牛。

春耕盛典

滇池北岸的龙坪坝子上,九十九架铜鼓围成巨大的稻穗图腾。霍弋褪去官靴,赤足踩进泛着红泥的春水时,恍惚听见建兴三年诸葛亮在此教民犁田的传说。孟获将银饰冠冕抛给侍从,豹纹短衣下筋肉虬结,竟与三十多年前率象阵对抗蜀军时别无二致。

"起鼓!"随着三声乌木梆子响,白族汉子扛来三丈长的"诸葛犁"。这具由当年南征军留下的犁具改良而成,铁铧上錾着彝文祷词,犁柄缠着傣族彩帛。十二头披红挂彩的耕象在鼓点中踏步而来,象奴竟是汉军老兵——他们耳垂上的银环,是当年与傣人歃血为盟的信物。

最奇的是扶犁人选。霍弋执牛耳绳在前,孟获压犁柄在后,滇池畔十万军民目睹这旷古奇观:蜀汉都督的玉冠与南蛮王的银饰在阳光下交错生辉,犁沟里翻出的不仅是黑土,还有亮晶晶的铜矿砂。

"汉家犁头深,傣家象脚稳,合起来才是好年景!"孟获浑厚的古滇语在坝子上回荡,惊起群群白鹭。他忽然从腰间皮囊抓出把盐粒,扬手撒向围观孩童——这是傣人祝福丰收的旧俗。盐末在阳光下折射出虹彩,落进苗家少女的蜡染兜鍪,掉进彝人老妪的铜鼓纹褶。

忽见朱提郡方向烟尘大作。孟琰率三百獠人奔马而至,马背上绑着新伐的龙竹。他们在田埂间架起三丈高的"天河车",毛竹劈成的导流槽将滇池水引上山腰梯田。水流过处,汉人农官立刻教僰人撒下占城稻种,那金黄的谷粒竟是从永昌郡象队跋涉八百里运来。

午时三刻,关彝率无当飞军押来二十辆囚车。各族首领尚未来得及色变,却见霍弋劈开木笼——里面全是锃亮的新农具!"去年犯宵禁的浪荡子们,今日能打造三百把曲辕犁,便抵你们刑期。"都督话音未落,苗人铁匠己搂住个汉人少年:"阿弟打的锄头,比我家的还利索!"

暮色降临时,八百面芒锣忽然震天响起。孟琰之女阿诺着五彩羽衣跃上象背,手中火把划破渐暗的天幕。更令人称奇的是,她身后跟着七架青铜耧车,竟分别由七族长老共执——彝人的银铃、傣人的象鼓、苗人的芦笙,在播种声中谱成奇异的谐曲。

当第一颗星辰亮起,霍弋在祭坛前割破手掌。鲜血滴进陶瓮时,人们看清瓮底沉着诸葛亮南征时的断箭、吕凯《平蛮指掌图》的残片,还有孟获当年献给蜀汉的银环。混着血水的春泥被分装进七只铜鼓,即将送往七郡圣山埋藏。

飞军重建

原来王平、关索训练的武当飞军,在北伐前线,屡立战功,如街亭一战,王平率飞军冲杀,救回马谡,但后来在大战张郃时,虽然射杀了魏国名将张郃,但飞军损失掺重。孟琰的虎步军随丞相出祁山北伐,在讨伐曹魏大战中,特别街亭一战中,马谡纸上谈兵,未当道扎寨,把虎步军置于山顶,被司马懿老儿围困山顶,断水断供,全部围歼。

姜维与张翼、霍弋、孟获密谋,在南中尽快重建一支新的飞军一一无当飞军。

怒江峡谷的峭壁上,七百具藤甲在晨雾中若隐若现。霍弋握着王平将军遗留的犀角号,瞥见对岸岩画上斑驳的诸葛连弩图案——那是二十五年前南征军留下的训弩场。孟获突然将酒囊砸向江面,惊起成群血雀:"当年丞相要是带着这些娃娃兵,七擒某家的阵仗怕是要翻倍!"

江滩上正在举行最残酷的选拔。彝人少年赤脚走过烧红的铁犁头,傣族勇士用牙齿咬着弩机部件攀越藤梯,苗家女射手在湍流中的圆木上挽弓。最奇的是个白族少年,竟将《孙子兵法》竹简刻满臂甲,每次格挡都能用甲片锁住对方兵刃。

"此子我要了。"霍弋指着少年臂甲上的"风林火山"。关彝却皱眉:"他族谱三代不与汉通婚..."话音未落,孟获突然甩出银环扣住少年脖颈:"从今日起,你叫风彘——汉家的风,彝家的彘!"少年瞳孔猛地收缩,彘是彝语里"虎豹"的意思。

铸兵窟里热浪灼人。爨习正用苗疆陨铁打造新型臂甲,却见昨日偷学弩机的傣族少年蹲在角落。男孩用炭笔在地上画出个机括装置:竟将诸葛连弩与傣族吹箭结合,利用滇铜的弹性提升装填速度。

"都督请看这个。"爨习呈上图纸时,霍弋注意到男孩颈间银锁刻着交趾文字。孟获突然夺过铁锤砸向模具:"花架子!真汉子该使这个!"飞溅的火星中,一柄奇形兵刃逐渐显现:刀身是汉制环首刀,护手却是苗家银饰,刀柄缠绕着傣族蛇皮。

深夜营火旁,关彝在教授"八阵图"时遭遇挑战。彝人白长扎布突然掷出酒碗:"汉家阵法像绣花,接得住我的'星回阵'么?"二十名彝兵瞬间以火把布成南斗星座,竟与八阵图的"天覆阵"暗合。关彝的剑尖忽然挑起沙土,在星斗间勾出北斗轨迹。

最惊心动魄的是驯象环节。当阿骨朵骑着战象冲进演武场,汉军战马惊恐嘶鸣。霍弋却下令解开所有象足银铃,任其在营帐间横冲首撞。三天后,人们发现幸存的士兵都掌握了听地术——这是当年孟获象阵的克星,如今却成了无当飞军的必修课。

月圆之夜,七架铜鼓突然被同时敲响。霍弋在祭坛前割开那柄环首苗刀,将淬火的江水泼向夜空。七百枚新铸的飞军铁符从天而降,每枚都嵌着不同民族的图腾,却在背面统一錾着"汉夷无当"西字甲骨文。

火把夜宴

苍山十九峰的火把连成蜿蜒巨龙时,阿诺腕间的银铃压过了洱海涛声。这位孟琰之女身着汉式曲裾,衣摆却绣着彝家马缨花纹。她赤足踏过的新铺石板路,每一块都刻着七族文字书写的"和"字——这是用无当飞军训练时磨坏的兵器熔铸而成。

"点火!"随着三声铜鼓轰鸣,七百架孔明灯腾空而起。灯面绘制的却不是寻常祈福图案,而是诸葛亮南征路线图、吕凯《御蛮谱》残卷,以及七战七抚的场景。最奇的是牵引灯架的滇金丝,在月光下竟交织成《蜀科》律令文字。

霍弋端着漆耳杯穿过人群,忽然被个醉醺醺的苗人铁匠拽住。对方用生硬汉语嚷道:"都督可知我们给战象佩的新铃铛?"他晃着手中的银铃,内壁赫然刻着缩小版的八阵图纹——正是飞军少年们改造的声讯暗号。

宴席最深处,关彝正与白族长老对弈。棋盘竟是永昌郡进贡的翡翠原石雕成,黑子用苗疆玄铁打造,白子则是朱提郡的锡银合金。当关彝落下一枚"天元"时,长老突然用彝语笑道:"将军这手,像极了当年丞相五丈原的最后一局。"

突然响起的《梁甫吟》琴声让全场寂静。阿诺端坐诸葛锦制成的火把台前,十指在焦尾琴上翻飞。令人吃惊的是伴奏的竟是吕祥——云南太守手持傣族葫芦笙,笙管上却按着汉宫十二律的银徽。更妙的是笙声每至高处,便有苗家少女摇响爨习打造的铜片编钟。

曲至中段,异变陡生。个汉人书生模样的青年突然吹笛相和,笛身竟嵌着当年孟获献给诸葛亮的银环。阿诺的琴声忽然变得激越,人们发现那书生腰间玉坠刻着交趾王室的莲花纹!孟获刚要起身,却被霍弋按住——都督指尖正着书生故意遗落的翡翠耳环,内里藏着用蜀锦密写的情报。

宴酣时刻,七族长老共执的"和亲酒"被抬上祭坛。酒瓮用当年七请孟获时的铠甲熔铸而成,瓮中浸泡着建宁郡的茶饼、越嶲郡的铁矿、永昌郡的翡翠原石。当霍弋与孟获共饮头道酒时,夜空突然划过流星,老祭司惊呼:"星坠白虎,利在西南!"

子夜时分,霍弋独自登上敌楼。他对着月光展开翡翠耳环中的密信,上面用永昌郡特有的珐琅彩写着:"江东鼠辈欲断南经贸丝路"。身后忽然传来银铃轻响,阿诺披着关彝侄儿的玄色大氅,手中却握着那支交趾玉笛:"都督可知,东吴鼠辈实属可恨,但曹魏权臣司子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小儿恐有不测,司马家一旦得手,蜀境危也,不可不防!"……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