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世界的大明天下

第127章 革故鼎新:永华开科

加入书架
书名:
异世界的大明天下
作者:
明火帝君
本章字数:
3398
更新时间:
2025-07-07

永华十五年,春寒料峭未尽,紫禁城却似被一股暖煦的春风悄然拂动。年轻的永华帝明飒,身着明黄龙袍,端坐在勤政殿的龙椅之上,案前摊开的是各地急奏,可她的目光却透过殿门,望向远方,似要看穿这宫墙,望见天下苍生的模样。

自太祖立国,定下“传女不传男,除非无女继承帝位”的祖训,女子地位虽有提升,却仍在诸多领域受缚。朝堂之上,官员清一色男子,民间有才学的女子纵有济世安邦之志,也只能深闺长叹。明嫣自登基以来,便深感旧制弊端,尤其在目睹一位民间女医者妙手回春,拯救疫病灾民,却因性别不得为官施展更大抱负之后,变革之心愈发笃定。

这一日,明嫣召集群臣于太和殿。晨曦初照,金殿生辉,却未能驱散大臣们心头的阴霾,他们交头接耳,揣测着皇帝此番召集的用意。明嫣款步登台,声如洪钟:“朕今日有一事要与诸卿商议,朕欲昭告天下,开科举之门,广纳贤才,且不论男女,唯才是举。”

此语一出,仿若巨石入水,朝堂瞬间炸开了锅。御史中丞王崇率先出列,满脸激愤:“陛下,万万不可!自古科举乃国之抡才大典,男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女子当主内持家,若男女同科,阴阳错乱,必乱朝纲,坏我祖宗成法!”附和之声此起彼伏,诸多老臣摇头叹息,视此举为离经叛道。

明嫣凤眉微蹙,目光扫过群臣,不怒自威:“诸卿口口声声祖宗成法,却忘了太祖开国,正因不拘一格用人才,方能成就大业。如今天下初定,民生凋敝,朕观诸多女子才学不逊男子,凭何将她们拒之门外,让贤能埋没?”

吏部尚书李明启沉吟片刻,上前奏道:“陛下,即便女子有才,可朝堂诸事繁杂,女子体力、心性恐难胜任,且一旦开此先例,恐引得民间风气大变,还望陛下三思。”明嫣冷笑一声:“李尚书所言,不过是偏见。治国靠的是智谋策略,非是体力。朕倒要问问,若以体力论,军中将士冲锋陷阵,诸卿可愿弃笔从戎,亲赴沙场?”这一番反问,令李明启面红耳赤,退了回去。

正当双方僵持不下,大学士宋濂缓缓出列。宋濂德高望重,学富五车,他的话举足轻重:“陛下,此举虽惊世骇俗,却也并非全无益处。臣以为,可先试行一科,看成效如何,若真能选拔出真才实学之人,助我大明兴盛,又何乐而不为?”明嫣眼中一亮,点头赞许:“宋爱卿所言甚是,就依此计。”

诏书颁行天下,起初,民间质疑声浪颇高,诸多士绅家族严禁家中女子应考,认为有辱门风。然而,那些久被压抑、心怀壮志的女子却如见曙光,瞒着家人、克服万难奔赴各地考场。有书香世家的小姐,自幼饱读诗书,瞒着严厉的父亲,女扮男装混入考生行列;亦有乡野村姑,虽出身贫寒,却凭借自学,一路跋山涉水而来。

考场之上,戒备森严。男子们望着身旁的女子考生,或惊讶,或不屑,女子们则目光坚定,运笔如飞。策论题目围绕治国安民、水利农事、边疆防务展开,考的是真本事。阅卷官们起初也心存偏见,可随着一份份精妙答卷呈上,不禁啧啧称奇。

放榜之日,京城万人空巷。榜首之人竟是一位名叫苏瑶的女子,出身普通农家,凭借对农事改良的真知灼见、对民生疾苦的深刻洞察拔得头筹。前十名中,女子占了其西,她们的文章或犀利深刻,或文采斐然,剖析时政问题一针见血,提出的解决方案切实可行。

朝堂再议此事时,那些原本反对的大臣也不得不折服于真才实学。明嫣见状,趁热打铁:“诸卿,事实胜于雄辩,这些女子之才,足以为国效力。朕决定,此后科举常态化,男女平等竞争。”

随着新科进士入朝为官,大明的朝堂焕然一新。苏瑶入职户部,将自己对农业的见解化为政策,推动各地开垦荒地、改良种子,粮食产量大增;女进士林婉投身教育,在各地兴办女学,让更多女孩有了求知的机会;还有擅长医术的柳嫣,入太医院,编撰医书,培养人才,提升医疗水平。

民间风气也随之为之一变,“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观念逐渐被打破,家家户户以培养出有学识的子女为傲。街巷中,常能看见女童手捧书卷,咿呀诵读;私塾里,男女同窗共读,研讨学问,一片求知奋进之景。

数年之后,大明在这股新生力量的推动下,国力昌盛,边境安稳,百姓富足。永华帝明嫣站在紫禁城的城楼上,望着繁华京城,心中满是欣慰。她开启的不仅是科举的革新,更是一个时代的进步之门,让大明的光辉,在历史长河中愈发耀眼,永照后世。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