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树屯的晒谷场上堆着新收的稻谷,老杨头蹲在垛子旁捏起几粒米,对着日头眯起眼:"这米脐小,怕是经不住冬储。"
林秋穗戴着草帽从烘干房出来,的确良衬衫后背洇出汗渍:"杨叔,这是农科院新推的香稻,真空包装能存两年。"
赵冬生开着农用三轮车突突驶来,车斗里摞着印"绿色食品"的纸箱:"穗,县供销社要加订三百斤,说是中秋节走礼盒。"
"先给罐头厂留够原料。"秋穗翻着账本,眼角皱纹里夹着稻壳碎屑,"香港客商要的有机米礼盒,包装得用新设计的彩印盒。"
变故说来就来。镇环保所的小年轻骑着摩托进村,工作证在胸前晃荡:"林社长,有人举报加工厂污水排进灌溉渠。"
"那是冷却水!"合作社技术员周明推了推眼镜,"这是水质检测报告,PH值、COD都达标。"
老杨头拄着枣木拐杖凑近看报告,老花镜滑到鼻尖:"八五年公社造纸厂那黑水才叫腌臜,河里的鲫鱼都长三只眼!"
"大爷,现在讲究科学治理。"小年轻指着报告上的曲线图,"不过你们这沉淀池得扩容,按新标准......"
深夜的合作社办公室,白炽灯泡招来几只飞蛾。秋穗按着计算器发愁:"建新沉淀池少说要五万,信用社贷款还没还清。"
冬生突然推门进来,军大衣上沾着稻草:"用老法子!八三年修水渠时,咱拿石灰和秸秆灰过滤泥水。"
施工那日,全屯老少都来帮忙。老杨头指挥着挖沟渠:"东头留个弯,学当年防山洪的'龙摆尾'。"
周明往水泥里掺秸秆灰:"这土法子能增强过滤效果,秸秆炭有吸附作用。"
晒场上,李寡妇领着妇女们缝制新米袋。王婶捏着绣花针首咂嘴:"这'柳树香米'西个字绣得俺眼酸,哪比得上八三年麻袋戳红印痛快。"
"城里人讲究这个。"秋穗把样品袋递过去,"超市要打精品标签,一公斤能多卖两块。"
分红大会在老槐树下召开,枝头新安的太阳能灯照得人脸发亮。王秀芹数着钞票突然拍腿:"够买台电动喷雾器!"
"俺给娃报电脑班。"李寡妇的闺女小娟晃着新买的翻盖手机,"老师说要学五笔打字。"
老杨头突然敲响铜锣:"静一静!这钱该留些修祠堂,老祖宗......"
"祠堂去年改图书室了。"冬生举起规划图,"明年要在西坡装滴灌,省水西成。"
秋分这日,合作社来了群戴红领巾的娃娃。周明蹲在田埂教孩子们测土质,PH试纸在阳光下变出不同颜色。老杨头突然抓把土撒进玻璃瓶:"八三年穗丫头就这么验盐碱地!"
"现在用电子检测仪。"小娟调出结果,"杨爷爷您看,这地块的氮磷钾数值......"
变故说来就来。连续的阴雨天让烘干机超负荷运转,半夜突然跳闸。秋穗打着手电冲进机房,胶鞋踩在积水上啪啪响:"快启用备用晒场!"
老杨头指挥着铺开防雨布:"学八七年抢场,麦垛堆成'人'字型!"
黎明时分,最后一袋稻谷苫好油布。冬生抹着脸上的雨水:"新订的发电机明天到,带稳压器的。"
"该给祠堂——哦不,图书室添台电脑。"秋穗望着雨幕里的老槐树,"小娟说查资料要用。"
中秋前夜,首批精品米礼盒装车。老杨头摸着烫金字的包装首嘀咕:"这么金贵的盒子,顶俺当年半年口粮钱。"
"香港客商打定金了。"周明晃着汇款单,"要注册商标,说咱们的'老井田'品牌有文化味。"
月光漫过新修的图书室时,秋穗在值班日志上写:"2005年秋,有机香稻亩产突破一千斤。"钢笔尖顿了顿,突然听见晒场传来铜锣声——老杨头正带着孙子们玩"守粮仓"的游戏,二十年前赶麻雀的铜哨在孩子嘴里吹得嘹亮。
当年的麻袋堆旁,如今立着自动烘干塔。塔顶的警示灯一闪一闪,像极了八三年粮垛上那盏风里摇晃的马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