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沉沉,乌云压顶,我站在议事厅外,手中仍握着那封未干的急报。昨日会议虽达成共识,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我知道,若不能在短时间内找到突破口,不仅工坊运转会陷入停滞,连百姓的生计也将受到牵动。而最要紧的,是铁器的锻造效率——兵器关乎军心,农具关系民生,两者缺一不可。
“将军。”副将低声唤我,“快马己派出去了。”
我点头,转身走入厅内。
厅中灯火通明,冉天王坐在主位,神情沉稳。他见我进来,抬眼看了我一眼:“你打算怎么做?”
“先召集人手。”我答道,“各地匠人、学者,必须集中起来,一起想办法。”
他微微颔首:“去吧,我在这里等你。”
一
接下来的几日,我亲自安排人手,派出快马分赴各地,携带亲笔信函,一一邀请那些曾在战乱中避居乡野的匠人与学者前来集结。
有的老匠人曾被胡人所迫,隐居山林多年;有的年轻工匠曾在敌营为奴,如今听闻义军重用技术人才,纷纷响应。他们或骑马,或步行,陆续抵达城中。
与此同时,我也下令在城东设立临时驿站,提供食宿,并承诺凡参与攻关者皆有赏赐。这一举措果然奏效,短短数日,便有三十余名匠人与学者齐聚一堂。
其中,一名来自北地的年轻工匠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身着粗布短褐,背着一个破旧的包袱,眼神却锐利如刀。
“你是?”我问道。
“回将军,小人姓赵,曾在雁门一带学过炼矿之术。”他说话时带着几分口音,语气却坚定。
“哦?”我来了兴趣,“那你可有什么想法?”
他从包袱里取出一块黑褐色的矿石,递给我:“这是我从北边带来的,据说是种能提升炉温的矿料,或许对冶炼有帮助。”
我接过矿石仔细端详,入手沉重,质地坚硬,隐隐泛着金属光泽。
“你叫赵什么?”
“赵德。”
我点点头:“好,你留下,随我们一起研究。”
二
攻关小组正式成立后,我将其分为三组:一组负责改进冶炼技术,一组专攻新式农具设计,另一组则专注于资源勘探与运输线路修复。
最先取得进展的是冶炼组。
赵德提出,传统熔炉结构过于简陋,火力难以持续,导致炉温不足。他建议引入风箱改良技术,并重新设计炉膛结构,以增强热力集中度。
我们立即着手试验,在城西搭建了一座新型高炉。炉体比以往更高,炉膛内部铺设耐火砖,顶部设有双层风箱,由人力拉动鼓风。
第一炉试炼时,我亲自到场监督。
煤炭与木炭按比例混合,矿石投入炉中,风箱启动,火焰顿时升腾而起。炉温迅速升高,铁水在高温下缓缓流出。
“成了!”赵德激动地喊道。
众人围上前去,只见铁水色泽明亮,质地均匀,明显优于以往产出。
一位年长的老铁匠蹲下身,用手摸了摸刚出炉的铁块,喃喃道:“这火……像极了当年胡人烧我家园时那般红。”
我心头一震,拍了拍他的肩膀:“但这火,是为了我们的将来。”
三
与此同时,资源运输问题也有了眉目。
前些日子,因暴雨引发山洪,通往南方的主干道被冲毁,粮草运输受阻。我当即调集民工五百人,日夜抢修,并在关键节点搭建浮桥,确保通行无碍。
此外,我还采纳了一位农官的建议,实行轮耕制度,优先种植速生作物,如荞麦与豆类,以缓解粮食短缺问题。
“这些作物成熟快,产量稳定,适合当前局势。”那位农官说道。
“好。”我点头,“那就从东村开始试行。”
很快,第一批新粮收割完成,虽然产量不算惊人,但足以填补部分缺口。百姓们见状,信心大增,纷纷主动参与耕作。
而就在这个时候,那位农官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构想——“水力磨坊”。
“我们可以利用河流落差,建一座水车带动的磨坊,既能节省人力,又能提高加工效率。”他说。
我将这个建议记下,准备稍后呈报给冉天王。
西
为了鼓舞士气,也为了让百姓看到我们的成果,我决定举办一场成果展示。
地点设在城中心广场,我命人将新锻造的武器、工具以及粮食储备一一陈列出来。铁犁、锄头、镰刀整齐排列,锋利的刃口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百姓们纷纷前来围观,不少人还亲手拿起铁器翻看,脸上露出惊讶与欣喜的神色。
午后,我登上高台,面对人群开口道:“各位父老乡亲,我知道你们心中有疑虑。过去我们确实经历了很多苦难,但现在,我们在一步步变强。”
我举起一把新制的铁犁:“这是我们的匠人用新技术打造的,它更轻便、更耐用。再过不久,你们就能用上它耕地。”
人群中响起一阵掌声。
我又指着远处的粮仓:“这些粮食,是我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它们不是靠施舍,而是靠大家的努力换来的。”
我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我陈虎在此立誓,只要我在一日,就不会让任何人饿死在这片土地上。不弃一人,不弃一村!”
话音落下,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冉天王站在我身旁,轻轻点头。
我知道,这只是开始。更大的压力还在后面等着我们。
但至少今天,我们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展示结束时,天边雷声隐隐,有人低语:“风暴又要来了。”
我没有回应,只是抬头望向远方。
风雨欲来,而我们,己经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