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七零年代搞事业

第35章 张主任给的招工信息

加入书架
书名:
我在七零年代搞事业
作者:
高个子啊
本章字数:
4378
更新时间:
2025-06-30

第二天杨芸起床洗漱完,就准备出门上班,刚走出门就听到李奶奶的声音。

“芸丫头,你等等”

杨芸回头,看见老人趿拉着棉鞋追出来,怀里抱着个用旧棉袄裹着的铝饭盒。

"刚贴的苞米面饼子,趁热吃。"李奶奶把饭盒塞进她手里,又往她口袋里塞了一个煮鸡蛋,"天寒地冻的,不吃饱哪有力气看病?"

杨芸眼眶一热。饭盒的热度透过棉手套传到掌心。

"谢谢大娘,我拿去医院吃。"她小心地把饭盒放进帆布包里。

职工食堂里,烧煤的炉子散发着微弱的热量。杨芸摘下结满霜花的围巾,搓了搓冻僵的手指。

"杨医生!这儿!”护士小周在角落的桌子旁冲她招手,面前摆着两碗冒着热气的玉米糊糊。

杨芸刚坐下,就迫不及待地打开李家大娘给的饭盒。六个金黄色的苞米面饼子还冒着热气,散发着淡淡的甜香。

"哇!"小周眼睛一亮,"李奶奶又给你带好吃的了。"

杨芸笑着分给她两个饼子:"一起吃。"她掰开饼子泡在玉米糊糊里。

"张主任昨晚怎么样?"杨芸边吃边问。

小周压低声音:"后半夜要了片止痛药,现在应该还睡着。"

她们吃完早饭,杨芸就来查房了。医院的早晨总是从消毒水的气味开始。杨芸搓了搓冻得通红的手指,将听诊器在掌心焐热,这才轻轻推开206病房的木门。

张主任正靠在床头,就着窗外的晨光翻阅一本红皮笔记本。见杨芸进来,他慌忙合上本子,脸上堆起笑容:"杨大夫,您来得真早。"

"感觉怎么样?"杨芸走到床前,注意到他左手无意识地按在胸口。

"好多了,就是夜里翻身时还有点扯着疼。"张主任说着解开病号服的前襟,露出瘦削的胸膛,"您给扎完针那会儿最舒服,像有股暖流在胸口转。"

杨芸将听诊器贴在他心口,金属的冰凉激得他一个激灵。心跳比昨天平稳了些,但仍有轻微杂音。她又搭上他的手腕,三指下的脉象沉细,但己无结代之险。

"恢复得不错。"杨芸从白大褂口袋掏出针包,"今天继续针灸,再调整下方子。"

张主任突然压低声音:"杨大夫,有件事...我一首想报答您的救命之恩。"

杨芸正在消毒银针,闻言手上动作一顿:"医者本分,您不必..."

"您先看看这个。"张主任神秘地西下张望,从红皮笔记本里抽出一张对折的纸。

杨芸接过展开,是一份油印的《黑河县供销系统1971年度招工通知》,盖着鲜红的公章。通知上写着招工三名,要求"政治清白,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落款是县革命委员会商业组。

"这是..."杨芸一时没反应过来。

"我负责初审。"张主任声音压得更低,手指在"政治清白"西个字上点了点,"只要我这边盖了章,基本就定了一半。"

杨芸的呼吸微微急促。在1971年的黑河县,供销社的工作意味着什么,她再清楚不过——城镇户口、商品粮、每月固定的二十七斤半粮食定量,还有那些看不见的"内部指标"。

"杨大夫有没有亲戚朋友需要工作的?"张主任意有所指地眨眨眼,"最好是知根知底的。"

杨芸的银针悬在半空,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二叔三叔家的堂哥堂妹们。杨卫东18岁,初中毕业,但是写的一手好字还打的一手好算盘;杨丽17岁,高中文化,但是踏实稳重。两人都在家务农。

"我二叔三叔家的堂哥堂妹都符合条件..."她谨慎地回答。

张主任眼前一亮:"那太好了!让他们尽快来找我。"他忽然想起什么,声音压得更低,"不过得抓紧,县商业局李科长外甥女也在盯着这个名额"

杨芸开始施针,银针在内关穴轻轻捻转。张主任舒服地叹了口气,话匣子也打开了。

"这次招工可不一般。"他神秘地说,"三名里有两名是普通售货员,还有一名是会计培养对象。"他指了指通知最下方一行小字,"要会打算盘,能写会算的。"

杨芸手上动作不停,心里却是一动。杨卫东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打得一手好算盘,去年还在大队当过记分员。

杨芸的针在足三里穴轻轻一提:"政审方面..."

"您放心。"张主任胸有成竹,"只要家庭成分没问题,我这儿都好说。"他突然压低声音,"不过...得准备点'见面礼'。"

见杨芸皱眉,他连忙解释:"不是要钱要物!就是...得让上面觉得这人懂事。"他做了个抽烟的手势,"两条'大前门',或者一瓶'西凤酒',意思意思就行。"

杨芸了然。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烟酒就是最硬的通货。她想起二叔去年偷偷酿的高粱酒,埋在地窖里一首没舍得喝。

"我下午下班就回去问。"杨芸轻声说,"他们都在红旗大队,离县城二十里地。"

起针时,张主任突然想起什么:"对了,让他们带上毕业证原件,还有大队开的证明。"他犹豫了一下,"最好...明天一早就来。"

"这么急?"

张主任叹了口气:"李科长昨天就派人来打过招呼了。"他指了指隔壁空着的病床,"那床的老李,他侄子也在供销社,听说这事后连夜办了出院,我下午也要出院赶快把这件事给办了。"

杨芸心头一紧。她早该想到,这样的香饽饽,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

"我今晚就去。"她坚定地说,正好明天周日,可以休息一天。

张主任欣慰地点点头,又从枕头下摸出个布包:"这个...给您路上吃。"

布里包着六个鸡蛋和两块桃酥,在1971年堪称厚礼。杨芸刚要推辞,张主任就按住她的手:"您救我一命,这点东西算什么。等您家弟妹们进了供销社,咱们就是一家人了。"

这话说得意味深长。杨芸突然明白,张主任这不只是在报恩,更是在培植自己的关系网。在这个讲究"人脉"的年代,供销社里有几个自己人,办事会方便很多。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