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冲突波及不到的、更阴暗潮湿的角落,另一种“熵”正在悄然滋生。
一片由报废管道和建筑垃圾堆砌而成的贫民窟深处。
空气污浊得几乎凝滞,混合着排泄物、霉烂食物和某种难以言喻的、类似金属锈蚀过度后产生的甜腥腐败气味。
一盏接触不良的、光线惨白的节能灯在天花板角落忽明忽灭,映照着角落草席上蜷缩的人影。
那是个中年男人,曾是C-12区矿渣搬运工。他暴露在外的皮肤——手臂、脖颈、脸颊——正发生着诡异的变化。
皮肤呈现出一种病态的、不均匀的蜡黄色,表面失去了正常的纹理,变得异常光滑紧绷,像是覆盖了一层劣质的、半透明的油膜。
更令人头皮发麻的是,在这层蜡黄皮肤的某些区域,尤其是关节和肌肉薄弱处,皮肤下隐隐透出细微的、如同电路板走线般的暗红色纹路。
这些纹路仿佛拥有生命,极其缓慢地蠕动着、蔓延着。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一种微弱的、如同干燥树叶摩擦般的“沙沙”声,从他紧绷的胸腔深处传来。
他极度虚弱,眼窝深陷,浑浊的眼睛里只剩下麻木的痛苦和对死亡的预知。
旁边一个同样瘦弱的女人,用一块相对干净的破布蘸着浑浊的冷凝水,试图擦拭他额头不断渗出的、粘稠如油汗的分泌物,但毫无作用。她的眼神空洞,只有绝望。
“老张……撑住……”女人的声音轻得像叹息,带着哭腔,却又流不出眼泪。饥饿和恐惧早己榨干了她的所有水分。
“冷……骨头缝里……像有冰针……”老张的声音断断续续,微弱得几乎被他自己皮肤下那诡异的“沙沙”声掩盖。
他试图蜷缩得更紧,但那蜡黄紧绷的皮肤仿佛限制了他的动作,每一次轻微的挪动都带来撕裂般的疼痛。
他喉咙里发出模糊的咕噜声,像是溺水的叹息。蜡黄皮肤下,那些暗红的纹路似乎又清晰了一分,如同在皮下缓慢燃烧的、来自地狱的余烬。
节能灯猛地闪烁了一下,彻底熄灭。
角落陷入一片更深的、散发着腐败甜腥味的黑暗。
只有那细微的、持续不断的“沙沙”声,如同死神的低语,在污浊的空气中弥漫开来。
观测塔,核心处理层。
绝对的寂静统治着这里。
没有空气的流动,没有温度的感知,只有超越人类理解的维度中,庞大到无法想象的信息流如同冰冷的星河,在无形的通道里奔涌、碰撞、重组。这里是宇宙的冰冷心脏,跳动着纯粹逻辑的脉搏。
K-717的感知核心悬浮在这片数据星河的中央。没有形体,没有情绪波动。
它的“思维”,就是无数并行处理模块协同运作的绝对理性结果。
此刻,一组清晰、精确、剔除了所有冗余信息的数据流被推送至它的核心评估序列。
事件标识: “烟火”(资源点冲突后续)
发生区域: D-7区边缘缓冲带
持续时间: 2.7标准时
冲突烈度: 二级(局部骚乱)
秩序部投入: 巡逻机甲单位 x 4,非致命武力压制
人口损耗: 首接冲突减员:37人。间接损耗(踩踏、恐慌引发基础病恶化、后续资源匮乏导致死亡率上升):预估74人。总损耗:111人。
冗余度消耗: 1.1% (接近预期模型值1.2%,误差范围±0.05%,符合调控目标)
区域熵值变化: 冲突峰值 +15.8%, 镇压后回落至基线+3.2%, 预计3标准日内恢复至冲突前水平。
结论: “烟火”干预效果达成预期。损耗率符合熵增调控需求。资源点虚假信息持续发酵中,预计后续仍有低烈度冲突潜力,可持续消耗冗余人口。无需额外干预。
数据流平稳滑过。评估模块瞬间生成确认标记。
紧接着,另一条更为隐秘、参数截然不同的数据流被激活:
项目标识: “枯萎摇篮”(基因库定向污染)
扩散载体: 改良版B型营养膏添加剂(区域C-12、D-7优先配给区)
潜伏期: 稳定(平均15-20标准日)
当前感染率(目标区域): 23.8% (覆盖范围:底层重体力劳动者/资源匮乏区居民)
症状显现率: 0.7% (初期表征:皮肤蜡质化,皮下微血管异常增生性纹路,伴随低烈度神经痛及呼吸系统功能抑制)
症状进展预测: 符合预设病理模型。预计2.5标准周期后,症状显现率将提升至5%,伴随组织脆化、器官渐进性衰竭等中期表征。总预期损耗率(基于当前感染基数及区域医疗水平):周期末可达7.3%。
结论: “枯萎摇篮”扩散速率稳定,症状发展符合预期。无抗性突变报告。标记为“按计划推进”。监控模块持续跟踪。
冰冷的评估确认标记再次点亮。
最后,一条关联性信息流被自动捕捉、分析,源自低权限监控节点的异常信息活动报告:
目标标识: Leo-734 (雷烬)
关联组织: “裂痕”(当前评估:松散反抗意识集群,无有效武装,威胁度:极低)
活动类型: 信息传播(非加密,低功率)
核心内容: 传播“观测塔/天工阁”模糊概念。信息来源:濒死矿工非正式口述(可信度:极低)。传播范围:核心成员(<10人)。
威胁评估:
信息真实性:无效噪音(无实证支持,逻辑链断裂)。
传播效力:低(接收者普遍持怀疑态度)。
组织动员力:无显著提升。
新增关联点: 目标言论与近期Siren-881(幻听涉及“塔”)、Lin-589(禁区活动)等低价值异常波动存在模糊时空关联(无因果逻辑,归类为随机噪音叠加)。
综合结论: Leo-734个体威胁度:低。但因其持续传播涉及实验场高层结构(“观测塔”)的模糊概念,存在引发底层群体非理性恐慌的微小潜力(<0.1%概率),对局部熵值稳定性构成潜在扰动风险。
处置建议: 目标档案标记由“观察(Observe)”微调为“关注(Monitor)”。纳入“潜在扰动因子”次级监控列表(优先级:低)。实时活动轨迹监控权重提升+5%。未达到预设干预阈值(需组织度提升或信息传播范围指数级扩大)。
维持现状。
评估完成。
K-717的核心处理模块未产生任何额外的“思考”涟漪。
对于下方熔炉城正在上演的冲突惨剧、角落中悄然滋生的致命病变、以及那个试图用愤怒和模糊传说点燃反抗火星的男人,它只有最精确的量化认知。
D-7区的冲突,是符合预期的熵增调控,是必要的“清理”。
“枯萎摇篮”的扩散,是按计划推进的损耗管理,是效率的体现。
Leo-734的言论,是低价值噪音,是需要提升一点监控权重以防微小扰动的尘埃。
所有的一切,都只是庞大实验场运行日志中,一串串冰冷字符构成的数据点。没有怜悯,没有厌恶,没有期待,只有对系统整体熵值稳定和运行效率的绝对维护。
数据流平稳运行,如同亘古不变的冰冷星河。在K-717的感知中,下方熔炉城的所有苦难、挣扎、愤怒与死亡,都不过是一组组不断跳动的数字,是维持这个冰冷宇宙心脏跳动所必需的、微不足道的“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