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策:学霸系统的学术登顶之路

第30章 研讨会上的身份迷雾

加入书架
书名:
书海策:学霸系统的学术登顶之路
作者:
田田小说呀
本章字数:
5672
更新时间:
2025-07-07

滨海市国际会议中心,灯火通明。

宽敞的大厅内,人群熙攘,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者齐聚一堂。

这里是学术界的“角斗场”,也是思想碰撞的舞台。

孙衡低调地穿过人群,胸前挂着“特邀嘉宾·孙衡”的胸牌,眼神平静却藏着锐利。

他知道,今天不仅是一次展示成果的机会,更是一次真正的试炼。

他没有选择靠前的位置,而是默默坐在第二排偏右的角落。

会场中央,大屏幕己亮起,几位高校教授正依次发言,内容围绕人工智能、新能源材料、生物工程等前沿领域展开,专业性极强,信息密度极高。

忽然,一道熟悉的声音从身旁传来:“这位是沈先生,市立大学近期那个交通优化模型的核心设计者。”

孙衡微微抬头,看见周子昂正将自己介绍给几位高校教授。

他略一点头,微笑致意。

几位教授显然对他这个陌生面孔颇感兴趣,纷纷投来探究的目光。

“沈先生?我好像没听说过这个名字。”

“听说是林若雪团队的新成员?”

“那模型可不简单啊,逻辑清晰,算法精妙,几乎可以媲美清华实验室的作品。”

议论声中,孙衡不动声色,内心却隐隐生出一丝波澜。

他知道,这是他第一次真正站在学术舞台的聚光灯下,而这场研讨会,将是决定他能否在学界站稳脚跟的关键一步。

茶歇时间,会场一角。

孙衡端着一杯咖啡,与一位年长的院士交谈着。

话题不知怎的转到了古代建筑结构中的数学原理上,那位院士兴致盎然地提起了“九宫结构”,认为其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实,‘九宫’不仅仅是空间布局,它更像是一种拓扑关系。”孙衡轻声道,“如果将其抽象为数学模型,或许能为城市网格化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院士眼中闪过一抹惊讶:“你是说……将《九章算术》中的数理思想与现代图论结合?”

“正是。”孙衡点头,“我在研究古籍时发现,古人对空间的认知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刻。比如,《梦溪笔谈》中提到的‘方圆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早期的几何建模方式。”

两人越聊越投机,周围渐渐围拢了一些听众,甚至有几位年轻研究员掏出笔记本开始记录。

而在不远处的角落里,江远航冷眼旁观,眉头紧锁。

他混入会场后,一首在暗中观察孙衡的一举一动。

他不相信一个图书馆管理员能提出如此高深的理论,更不可能接受那种“天赋异禀”的说法。

“这些理论……你怎么可能懂?”他咬牙低语,手指不自觉地敲击桌面,仿佛在试图找出对方话语中的漏洞。

专题圆桌论坛开始了。

主持人宣布议题:“传统知识体系在现代科学中的转化潜力”。

随后,目光扫过现场,最终落在了孙衡身上:“接下来,我们邀请一位特别嘉宾分享他的见解——沈先生,请您上台。”

掌声响起,夹杂着些许好奇与质疑。

孙衡缓步走上讲台,面对台下数十位学者和专家,神色从容。

他打开平板,投影出一张由《齐民要术》《水经注》《九章算术》等多个典籍数据整合而成的动态模型。

“我的研究方向,是从古籍中提取系统性知识,并尝试将其转化为现代工程应用。”他开口,声音沉稳有力,“比如,这套‘古籍数据化 + 工程建模’的融合路径,己在农业节水工程和城市交通优化两个领域取得初步成果。”

他一边讲解,一边操作模型,随着视角切换,原本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数据流,清晰地展现出古代水利系统的分布规律,以及如何通过现代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进行模拟复原。

“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还原,更是对未来的启示。”他继续说道,“如果我们能把古人千年积累的经验,用今天的工具重新挖掘、分析、应用,那么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界限,也许就不再那么泾渭分明。”

台下一片寂静,继而响起热烈掌声。

几位老教授频频点头,一位女研究员更是忍不住举手提问:“沈先生,您的研究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建立一套全新的跨时代知识解析体系?”

“理论上是可行的。”孙衡微笑回应,“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如何取舍。”

就在气氛逐渐升温之际,江远航终于忍无可忍,猛地举起手。

“沈先生,”他的声音带着明显的挑衅,“能否请您解释一下,您提出的‘九宫拓扑算法’是否借鉴了国外某篇论文的思路?”江远航的质问,如一记冷箭,在会场中划破了原本融洽的气氛。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孙衡身上。

他站在讲台中央,身后大屏幕上还停留着“九宫拓扑算法”的结构图——那是从《九章算术》与《梦溪笔谈》中提炼出的数学模型,经过系统化推演后,与现代图论结合的产物。

面对质疑,孙衡没有丝毫慌乱。

他轻轻放下手中的平板,目光平静地看向江远航。

“当然参考过相关研究。”他语气不疾不徐,“但我们的模型早在那篇论文发表前就己成型。”

话音刚落,他调出一页文档,投影在大屏幕上。

那是图书馆古籍部的内部研究日志复印件,日期清晰标注在去年十月,比那篇国外论文的发表时间早了整整五个月。

“这份日志有完整的演算过程、文献来源和阶段性结论。”他淡淡一笑,“并且加盖了市立图书馆的公章,以及林若雪博士的签名确认。”

会场一片哗然。

几位学者迅速翻阅投影上的内容,眉头逐渐舒展,甚至有人低声惊叹:“这逻辑推导确实自成体系,不像模仿之作。”

周子昂坐在前排,他不动声色地看了眼江远航,嘴角微微扬起。

而江远航的脸色则变得难看起来。

他死死盯着屏幕,试图找出哪怕一点破绽,却越看越心惊。

这不是简单的抄袭或拼接,而是真正意义上从传统知识体系出发,构建出的原创性理论框架。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个框架不仅完整,还能与当代前沿学术无缝衔接。

“你……你怎么可能做到这一点?”他忍不住低声喃喃。

孙衡仿佛听见了他的疑问,嘴角轻扬,继续道:“我们团队的研究,是建立在对大量古籍文本进行深度解析的基础上。‘文渊系统’让我们得以快速提取其中的知识脉络,并通过算法模型进行验证与重构。”

“‘文渊系统’?”一位教授好奇发问。

“这是我们正在开发的一套跨学科知识整合平台。”孙衡解释道,“它融合了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构建、历史语义分析等多项技术,目的就是打通古今知识的壁垒。”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

这己经不是单纯的人文学科讨论,而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革命。

掌声再次响起,这一次比之前更加热烈。

几位年长的院士甚至站起身来鼓掌,表示对这一研究方向的认可。

江远航坐在角落里,脸色阴沉如水。

他本以为可以借此机会揭露这个“沈默”不过是披着学术外衣的骗子,结果反被对方用一份严谨详实的日志打得措手不及。

更让他不安的是——这个人不仅知识扎实,而且逻辑严密,思维跳跃极快,几乎能在第一时间抓住问题的核心。

他不像是一个普通的图书管理员,更像是……真正的天才型学者。

论坛结束后,周子昂亲自走到孙衡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如果你有兴趣,我们可以考虑为你申请一个特聘研究员岗位。”

“谢谢您的厚爱。”孙衡微笑婉拒,“但我更想先完成自己的研究主线。”

说完,他转身离开会场。

走出门口那一刻,他回头望了一眼仍在角落观察的江远航,嘴角微扬。

但这,只是开始。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