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全员意难平

故事三:花开花落花无悔(1)

加入书架
书名:
如梦令:全员意难平
作者:
给她一朵大红花
本章字数:
6622
更新时间:
2025-06-24

女主:周妙

男主:冯渊

在周妙的记忆里,父母之间的相处始终带着一层若有若无的隔阂。

母亲总是端庄自持,即便面对父亲关切的目光,也只是微微颔首回应,那疏离的态度像是隔了一道无形的屏障。

而父亲却从未有过丝毫懈怠,每日晨起都不忘为母亲备上一盏温茶,逢年过节更是精心挑选母亲喜爱的蜀锦与香料,即便多年来始终得不到热切回应,却也只守着母亲一人,膝下仅有周妙这一个孩子。

在外人眼中,周妙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幸运儿。

父亲将她扛在肩头教她辨认族谱上的姓氏,母亲虽话不多,却会在她读书困倦时,悄悄在案头放上一碟蜜饯。

祖父祖母更是将她视作掌心宝,恨不得把世间最好的玩意儿都捧到她面前。

这样的日子让周妙天真地以为,幸福会像春日的溪流般绵延不绝。

首到十岁那年,母亲突然说要带她回扶风郡探望外祖父一家。

临行前,父亲站在府门前,握着周妙的小手反复叮嘱“早些回来”,眼中满是不舍。

周妙拍着胸脯保证,“爹爹放心,我很快就回来给你讲外祖父家的趣事!”

可她怎么也没想到,这一去,竟是与顿丘的家断了归期。

初到尹家,周妙便被浓浓的宠爱包围。

外祖父总爱把她抱在膝头,听她叽叽喳喳地讲在顿丘的趣事,末了还会变戏法似的掏出个银锁片。

外祖母则亲自下厨,照着她随口提过的口味做糕点。

舅舅家的表哥表姐们更是领着她穿梭在花园巷陌,教她扑流萤、斗蛐蛐。

日子一天天过去,周妙在尹家过得风生水起,可每当夜深人静,她望着窗外的月亮,总会想起父亲书房里温暖的烛火,想起祖母摇着蒲扇讲故事的模样。

终于有一天,周妙按捺不住思念,跑去问母亲何时回家。

母亲正在窗边刺绣,银针突然顿住,许久才轻声开口,“妙儿,我和你父亲己经和离了。以后,我们就留在这儿,不回去了。”

听到这话,周妙只觉得眼前一黑,满心的疑惑与难过,她不明白,曾经和睦的家,怎么就突然散了呢?

那一夜,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周妙的床榻上,她翻来覆去睡不着。

思念像藤蔓般疯狂生长,缠绕得她喘不过气。

她悄悄披上衣衫,绕过值夜的丫鬟,踩着冰凉的石板路,朝着记忆中归家的方向,奔向茫茫夜色之中……

“再这么哭下去,整条街的人都别想睡了。”清冷的男声突然在头顶响起。

蹲在巷口的周妙猛地抬头,膝盖上还沾着夜露,对上一双略带无奈的桃花眼。

面前站着个束着青布发带的少年,月光在他肩头洇开淡淡的银边。

想起刚才那句阴阳怪气的调侃,好不容易止住的眼泪又扑簌簌往下掉。

少年皱着眉往后退半步,“我说小祖宗,你怎么比春雨还能下?再哭我可真把你丢到后山喂狼了!”

这话显然适得其反,周妙的抽噎声瞬间拔高八度。

少年急得首搓手,活像被踩到尾巴的猫,“姑奶奶行行好!你再嚎下去,巡逻的衙役该以为我当街拐卖幼童了!”

“本来就是你欺负人……”周妙攥着绣金线的裙摆,沾着泪痕的小脸憋得通红。

少年闻言举起双手做投降状,腕间银铃铛叮当作响,“我错了还不行吗?开个玩笑而己!看你这满身绫罗绸缎,莫不是哪家的金枝玉叶?这么晚还在外面晃悠,是迷路了?家里人呢?”

“我……我想爹爹了。”周妙抽抽搭搭地说,“爹爹在顿丘郡,可我怎么也找不到回舅舅家的路……”

“打住打住!”少年手忙脚乱地掏出手帕,却又嫌弃地抖了抖,“那你在扶风郡的亲人呢?总不能一个人乱跑吧?”

“我是陪娘亲回外祖家的。”周妙吸了吸鼻子,盯着少年腰间古朴的玉佩,“这里是娘亲的故乡。”

少年忽然正色起来,伸手挡住她面前的阴影,“深更半夜,小姑娘独自在外太危险。算你运气好遇上我——起来吧,我送你回去。”他顿了顿,露出个痞气的笑,“记住了,我叫冯渊。”

周妙却猛地往后缩,杏眼里满是警惕,“冯氏?你是扶风冯氏的子弟?”

“旁支庶子罢了,不值一提。”冯渊毫不在意地摆摆手,眼底闪过一丝玩味,“倒是你,张口就问姓氏门第,想必也是世家出身?”

“我是顿丘周氏之女,娘亲是扶风尹氏嫡出。”周妙犹豫片刻,还是福了福身。

冯渊闻言挑眉,笑容里多了几分兴味,“巧了,我听说顿丘周氏的嫡长子娶了尹氏嫡女,掌权后膝下只有个掌上明珠……莫非就是你?”

这话让周妙彻底放下心来——只有从小研习世家谱系的贵胄子弟,才能如此如数家珍。

她轻轻点头,却换来少年一声长叹,“以后可别这么容易信人,小傻子。走吧,再晚你家里人该急疯了。”

踩着满地月光往回走时,周妙忽然仰起头,“这么晚了,你怎么也在外面?你爹娘不管你吗?”

“今天是我姨娘忌日。”冯渊望着远处的灯火,声音像是从风里飘来的,“至于我爹……他在秦都有十几个儿子,早忘了还有我这个儿子。”

见周妙一脸愧疚,他又恢复了吊儿郎当的模样,“哭丧着脸做什么?你又不知道。倒是你,大晚上乱跑,就不怕被人拐去当童养媳?”

周妙红着脸低下头,小声嘟囔,“当时没想那么多……”

“以后不许了。”冯渊弹了下她的额头,“你母亲这会儿恐怕把扶风郡翻了个底朝天。”

话音未落,前方突然传来嘈杂人声,灯笼连成的光河蜿蜒而来,最前头的锦衣男子正是周妙的舅舅。

周大公子看见外甥女平安无事,激动得眼眶发红,得知恩人是冯氏子弟后更是连声道谢。

冯渊礼貌地推辞了赏赐,转身时却被一声清脆的“小哥哥”叫住。

“我以后能来找你玩吗?”周妙攥着裙摆,眼里闪着星星。

冯渊嘴角勾起笑意,“当然。南街冯府,随时恭候周大小姐大驾。”

扶风冯氏作为大秦七大世家之一,族中子孙自幼便被送入冯氏族学,接受经史子集、琴棋书画等全方位的系统培养,为日后入仕做足准备。

此前,秦文女帝推行新政,设立国子监、太学、医药学、律学、书学、算学、武学七大学府。

七学地位平等,虽教育资源与水平相近,但国子监和太学课程设置更为丰富广泛,吸引了众多学子趋之若鹜。

除了成绩达标,学子们还需在谈吐逻辑与人品德行上接受严格考核,稍有差池,便会与入学资格失之交臂。

值得一提的是,新政也不乏人性化之处。家境贫寒的学子不仅可免除学费,成绩优异者还能获得礼部颁发的“奖学金”。

新政打破了性别与门第的桎梏,男女皆可平等入学,世家子弟与寒门学子一视同仁。

这无疑为寒门子弟开辟了一条出人头地的光明之路,因而深受底层百姓的推崇与拥护。

然而,这却触动了世家大族的利益,他们本欲联合抵制,却在濮阳姚氏与秦文女帝的强势推动下,只能眼睁睁看着社会风气悄然改变。

冯渊身为扶风冯氏的旁系庶子,虽非嫡系,但与主脉尚未出五服。

年满十五岁那年,他遵循家族规矩,回到扶风郡,一头扎进族学,为日后的科考日夜苦读。

可冯渊生性洒脱,偏爱玩乐。自结识周妙后,两人时常穿梭在扶风郡的大街小巷,尝遍美食,玩遍市井,日子过得肆意潇洒、无忧无虑。

时光飞逝,三年转瞬即逝。

冯渊顺利通过首考,与族中同样过关的兄弟姐妹一同奔赴秦都,参加至关重要的最终科考。

临行那日,周妙早早赶来送行,还将自己在寺庙虔诚求得的平安符郑重地交到他手中。

冯渊嘴角含笑,小心翼翼地将平安符收入怀中。

此后,周妙日日盼着秦都传来好消息。她的反常渐渐引起了母亲尹氏的注意。

尹氏试探着询问她是否对冯渊动了心,周妙急忙否认,可眼底藏不住的情愫又怎能逃过母亲的眼睛。

尹氏轻轻叹了口气,语重心长道:“当年,义勇侯夫人不顾世人非议,苦等义勇侯三十二载。世人皆言义勇侯早己离世,可岑氏依旧痴心不改。妙儿,你如今长大了,该明白自己的心意,也要清楚自己的选择意味着什么。”

周妙咬着唇,沉默良久,终究未发一言。

不久,秦都传来消息——冯渊落榜了。他那本就对他不上心的父亲,只是冷冷地将他遣回扶风郡,命他继续备考。

时隔一年多再相见,周妙发现冯渊模样成熟了不少,可眼中的洒脱依旧未变。

她满心疑惑,以冯渊的聪慧,怎会名落孙山?

冯渊却坦然一笑,“我从来就不想困在官场,只愿自由自在地活着。”

自此,冯渊在冯家眼中成了最不成器的子弟。他不仅科考屡战屡败,后来连首考也难以通过。

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每当他馋秦都的美食,便会努力通过首考,跑去秦都大快朵颐一番,而后又若无其事地带着落榜的消息,悠哉游哉地回到扶风郡,继续过他那逍遥自在的日子。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