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对大清而言,是一个表面上苟安一时,实际上却是危机西伏的年代。
朝贡体系下的西邻藩属都被狼子野心的列强盯上了,包括刚刚崛起的日本。
日本从丰臣秀吉时代就打朝鲜的主意,日本人盯上了朝鲜,那么大清的龙兴之地东北,就有点危险了。
大清老佛爷和李鸿章并非一点戒心都没有。为了加强东北边防,1884年5月,李鸿章调吴长庆率庆军三营回国驻防奉天金州,也就是今天的大连一带。庆军其它三营仍然驻汉城。
由记名提督吴兆友代理统领,并且首接统帅一营,袁世凯总理庆军营和朝鲜国王的亲军营。两营的营务处和朝鲜人会办朝鲜防务,同时统帅庆军营的副营。
剩下一营由总兵张光前统帅。
这种安排让袁世凯成为在朝鲜握有军事实权的重量级人物。
此后,因为军务繁忙,袁世凯没有精力再担任训练朝鲜军队的工作。所以把训练朝鲜军队这活给辞了。但他对朝鲜军队的影响力有增无减,徐昌国的目的达到了。
现在吴大帅在朝鲜的军队一分为三,三个人统帅,但是谁该听谁的呢?这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若论资历,吴兆友和张光前都是老人,但是若论能力和功绩,袁世凯不比这两个老前辈差。
实际上,在朝鲜的工作中,袁世凯还略胜一筹。
徐昌国觉得,这对袁世凯是个机遇,也是个挑战。
人在上升的时候,往往容易犯低级错误,而袁世凯家族又是那么的有背景,他必然犯年轻人都容易犯的错误——张扬。
而面对他的都是老人,张謇还是他的老师,他在军中所有的作为有徐昌国指点,都是深谋远虑的,但这些老人并不一定能看出其中的奥妙,不会像吴大帅那样放手让袁世凯发挥,这样难免会发生一些摩擦。
从这个时期袁世凯的表现来看,他是个权力欲极强的人,假如现在打压袁世凯的权力欲和锋芒,就会和自己辅佐他登上权力巅峰的初衷相左。所以,他打算和袁世凯深度交流一次。
“假如有一天你坐到了国王李熙的位子上,你会怎么做?”徐昌国不敢说大清皇位,那样的话,袁世凯也会被吓到。
“假如我是李熙,绝对不会像他那样优柔寡断,我会在那个位置上大展宏图,让朝鲜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国富民强的目标。”袁世凯雄心勃勃的说。
“你要知道,现在你的权力有人约束,吴张两位将军约束不了你还有吴大帅、还有李中堂……他们就是关住你权力的笼子,使你在职权范围内的失误所造成的损失最小化。因为人不是神,都会犯错误。但到达权力顶峰就没有任何人能约束你,这就是绝对权力,所以,你犯错的概率会不断增加。”
“在我犯错的时候,大臣们会对我提出建议,使我不犯或少犯错误。”袁世凯一厢情愿的道。
“人一旦到了那个位置,思想就会逐渐转变,从最初认为自己比所有人都强,不然坐不到这个位置,到感觉自己无所不能,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这样一来,错误会越来越多,给国家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在这个位置上所造成的损失是巨大且无法挽回的。”
“不可能,我会尽量减少损失,而且看到损失巨大的话我会杜绝今后再犯同样的错误。”袁世凯自以为是的说。
“当你坐在这个位置的时候,你就不会看到你的决策带来的损失了,因为没有人可以制约的权力,你的手下只会对你报喜不报忧,别人出错你可能会立刻知道,但你自己犯的错你自己不会知道,最起码也是有所保留的知道。”
“所以你干的时间越久,权力就越牢固,你就越是得不到真实信息,等于生活在信息茧房里,得到的信息都是你喜欢听的,没有准确信息做出来的决策几乎都会错的离谱。”
“你是说时间久了我会对王宫之外的世界一无所知?我不会微服私访吗?”
“你可以微服私访,但就算你看到了一些真实的东西,看到的范围毕竟有限。你现在不在那个位置上,对朝鲜的情况就敢说全都了解?”
“那你说该怎么办?”
“分权,可以像日本和英国那样实行君主立宪制,也可以像美国那样实行总统共和制,这样权力就会受到约束,所有国家决策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任何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讨论过程中都会有人提出来,从而会有备用方案。”
“而且,因为是集体决议,出现问题也是集体担责,所以没有人会回避问题,所有信息的反馈会非常迅速,这样国家就会在法律的框架内,沿着一条既定的轨迹前进,少走很多弯路,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日本的明治维新,你和我讲过,美利坚的制度我也大体了解了一些,那种制度更好一些咱们慢慢探讨。你这么一说,似乎那种制度都比帝制强!”袁世凯有所醒悟。
徐昌国本来就没打算袁世凯这个封建官僚出身的人能在一朝一夕之间接受民主思想,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循序渐进,现在能让他先知道民主比独裁对国家更有益就可以了。
“下一步吴大帅不在朝鲜,你的权力又过于重要,势必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满,我们一定加倍小心,但该做的工作一定要做,只要不让人抓住把柄就可以了。”徐昌国在现阶段还是要帮助袁世凯夺权的。
在这种微妙的氛围里,袁世凯按部就班的做事是没有风险的,但他们两个都不是循规蹈矩的人,徐昌国又提出整顿军容风纪,出台什么内务条令。
这引起了吴、李二位将军的不满,把状告到了吴大帅那里,这让吴长庆很为难,袁世凯做的是有利于庆军营的事,但他资历尚浅,不照顾到两位老人的面子,恐怕对袁世凯不利。
他让张謇居中调解此事,张謇以老师的身份对袁世凯进行了训诫,这让袁世凯接受不了,他俩是有师生名分,但这是军队内部事务,怎么能拿老师身份压人呢?
袁世凯没有接受张謇的训诫,这让张謇大为光火,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怎么能不听师长的教诲。
张謇拉了幕府中的两个老儒给袁世凯写了一封公开信。
信的大体意思是你小子不要恃才傲物,自我感觉良好,你要平心静气的读一下过去让你读的书。
你别以为就自己很聪明,天下人都是傻子,别那么不知道天高地厚,把你祖父、堂叔、父亲的好名声都给丢尽了,也别把吴大帅对你的知遇之恩都糟蹋了。
袁世凯看了这火药味十足的公开信,心火腾升,把他气的差点背过气去,他没有和徐昌国商量,一怒之下就和自己老师张謇绝了交。
正在袁世凯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他们闹的不可开交的时候。
表面上风平浪静的朝鲜己经暗流涌动,问题丛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