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及逢顺时

第21章 「念顺」基金的诞生与编剧新人的微光

加入书架
书名:
念及逢顺时
作者:
念归宁
本章字数:
3180
更新时间:
2025-07-08

暴雨如注,豆大的雨点砸在工作室的玻璃幕墙上,发出密集的鼓点声。林念蜷缩在沙发里,膝头摊开的剧本被第37版修改意见的红笔批注刺得面目全非。电脑屏幕幽幽泛着冷光,制片人尖利的语音还在耳畔回响:“故事太平,没有爆款基因!现在观众就爱看强冲突、快节奏的剧情,你这写的都是什么家长里短!”

窗外,一道闪电劈开漆黑的夜幕,将屋内照得亮如白昼,旋即又陷入更深的黑暗。林念盯着剧本上被揉皱的边角,突然觉得那些精心构思的情节、反复打磨的台词,都成了毫无意义的废纸。她抓起手机,手指在通讯录上停顿片刻,最终拨通了那个最熟悉的号码。

“在剪《非遗匠人》的预告片。”沈顺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背景里夹杂着键盘的敲击声和视频播放的片段音效,“怎么了?听上去像要把电脑吃了。”他总是这样,隔着电话也能精准捕捉到她情绪的细微变化。

林念把脸埋进抱枕,声音闷闷的:“我好像忘了,当初为什么要写故事。”入行这些年,她拿过奖,写出过爆款剧,却在不断迎合市场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创作的初心。那些曾经在她笔下鲜活跳动的人物,那些源于生活的温暖与感动,似乎都在资本的裹挟下消失殆尽。

话音未落,门铃骤然响起。林念疑惑地起身,透过猫眼望去,只见沈顺浑身湿透地站在门外,雨水顺着发梢不断滴落,打湿了脚下的地毯。可他怀里却紧紧护着一个牛皮纸袋,像是守护着什么珍贵的宝物。

她慌忙打开门:“你怎么来了?这么大的雨!”

沈顺笑着晃了晃怀里的纸袋,水汽混着熟悉的麻辣香气扑面而来:“怕某个小朋友饿肚子。”他走进屋内,从纸袋里掏出一盒麻辣烫,金黄的豆皮在红油汤汁里上下浮动,“特意多加了三份豆皮,够你吃个痛快。”

林念眼眶一热,鼻尖泛起酸涩。沈顺擦了擦头发,又从纸袋夹层里抽出一张泛黄的纸——正是高中时她画的“皇帝高考图”,上面秦始皇瞪大眼睛,握着毛笔的样子憨态可掬。“还记得这个?”他指着涂鸦,眼神温柔而坚定,“那时候你说,写故事是为了让所有孤独的人,都能在文字里找到光。”他顿了顿,指尖轻轻划过纸上的折痕,“现在的你,反而被市场标准困住了。”

这句话如同一束强光,瞬间劈开了林念心里的迷雾。她忽然想起专科时,在狭小的宿舍阳台上,借着微弱的手电光写小说的夜晚;想起收到读者留言,说她的故事治愈了自己时的欣喜若狂。原来,她写作的初心从来不是追逐爆款和名利,而是传递温暖与希望。

三个月后,“念顺影视文化发展基金”启动仪式在黄浦江畔盛大举行。水晶吊灯璀璨夺目,映照着台下一张张年轻而充满期待的面孔。陈默攥着自己的剧本,手心满是汗水。他的《午夜诗人》讲述了一个外卖小哥在送餐间隙写诗的故事,字里行间还沾着快餐店的油渍,那是他利用送单间隙,在电动车后座匆匆写下的灵感。

“林念老师,我……”他紧张得声音发颤,刚开口就被林念打断。她举起陈默的剧本,扉页上密密麻麻的批注在灯光下闪烁:“你让我想起专科时,在宿舍阳台打着手电写小说的自己。”她的目光带着感同身受的温柔,转头看向沈顺。只见他正微笑着将签约合同推到陈默面前,眼神中满是鼓励。

基金成立后的第一个除夕夜,林念守在后台,手机不断震动。成百上千条感谢短信涌来,每一条都承载着新人编剧们的感激与憧憬。最让她泪目的,是一个偏远县城高中生发来的剧本片段。故事里,主角是个喜欢写作的女孩,在困境中始终坚持用文字记录生活。那些稚嫩的文字,像极了当年的她。

沈顺从背后环住她,下巴轻轻抵在她的发顶。电脑屏幕上,他正在剪辑基金的年度纪录片。画面里,己经小有名气的陈默站在讲台上,正给新一批的编剧学员讲课。他的手势、神态,都像极了曾经的沈顺。

窗外,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黄浦江的粼粼波光。林念靠在沈顺怀里,忽然明白,所谓初心,就是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始终记得自己为何出发。而他们创立基金的意义,不仅是扶持新人,更是让这份对故事的热爱、对梦想的坚持,如同星火般,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