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带驼铃之宫阙影

第34章 孝子孝孙孝名

加入书架
书名:
玉带驼铃之宫阙影
作者:
薇薇海鸥
本章字数:
2786
更新时间:
2025-07-10

金城祖宅的沉寂,被老太爷胡文瑞老人日渐沉重的咳嗽声打破。

自老妻去世、扶柩归乡后,这位老封君的精神便如风中残烛,一日不如一日。丁忧守制的压抑,家族前途的渺茫,长子胡临翰虽在身边却终日忧心忡忡,都加速了他的衰败。不过大半年光景,他便彻底卧床不起,药石罔效。

这一次,守在病榻前日夜侍奉汤药的,不再是王氏,她需照料年幼的定乾、定坤,并主持中馈。年方十西的二小姐胡招娣和十一的胡唤娣轮流侍奉祖父汤药。

或许是经历了家族巨变和长姐仓促远嫁,招娣比同龄人更显沉静懂事。她心疼妹妹,遣她回房,独自照料。她没有怨言,默默地接过了这份沉重而繁琐的职责。喂药、擦身、清理秽物、陪祖父说话解闷……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她本就纤弱,数月下来,人更是瘦了一大圈,原本还有些少女红晕的脸颊变得苍白憔悴,眼下带着浓重的青影,咳嗽声也渐渐和祖父一样沉重起来。

王氏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几次想替换她,都被招娣轻声却坚定地拒绝了:“娘,让我来吧。大姐不在,我是就长姐。侍奉祖父,是我的本分。” 她的声音带着疲惫的沙哑,眼神却异常执着。这份超越年龄的坚韧和孝心,不仅感动了王氏,也悄然在胡府内外流传开来。

终于,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冬夜,胡文瑞拉着招娣的手,浑浊的老眼最后看了一眼守在一旁的长子胡临翰,带着对家族未来的无尽忧思,说完了随父祖而葬的遗言,咽下了最后一口气。而招娣,也因心力交瘁和长久侍疾染上的风寒,在祖父咽气的那一刻,眼前一黑,软软地倒了下去,高烧不退,陷入了沉沉的昏迷。

胡家再次陷入一片缟素,胡文瑞领着八岁的胡定坤,依父亲胡文瑞遗言,将装着父亲遗体的巨大陶瓮埋人“文昌贵穴”。

胡临翰向着父亲胡文瑞,祖父胡厚德以及曾祖父的坟茔,跪的越发虔诚,他己然尝到“文昌贵穴”的益处.

胡文瑞的去世,意味着胡临翰的丁忧期要重新计算三年(父丧)。接连的丧事,让整个胡家笼罩在沉重的阴霾之中。

然而,胡临翰这一次却没有了当初辞官时的恐慌。他敏锐地意识到,父亲去世和二女儿累病,是危机,更是机遇!

他一面悲痛地主持父亲的丧仪,一面火速向朝廷递上奏报。奏报中,他沉痛哀悼父亲离世,详细陈述了自己丁忧期间如何恪守孝道,侍奉双亲(母亲去世时他己是辞官状态,父亲去世时他正在丁忧,完美闭环)。更着重渲染了二女儿胡招娣“天性纯孝,侍祖父疾,衣不解带,亲尝汤药,终至积劳成疾,沉疴不起”的感人事迹。字字泣血,句句含情。

这封奏报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京城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先是胡临翰自己——先有“纯孝辞官”的光环在前,如今又在丁忧期间恪尽孝道,侍奉父母终老:母亲去世他辞官奉养,父亲去世他在丁忧守制,简首是大夏朝孝道的活标本!吏部官员在太子孟祯示意下,朝会上提及此事,皇帝再次颔首称赞:“胡临翰至孝,一门忠厚,实乃风化表率。” 虽然丁忧期延长,但这“纯孝”的金字招牌,无疑更加闪亮夺目,为他未来的起复铺下了最坚实的道德基石。

接着便是胡招娣。一个十西岁的闺阁少女,为侍奉祖父累至重病昏迷,这孝行简首感天动地!消息传开,士林清议为之动容。金城当地县令和夫人亲自登门吊唁,县令夫人目睹招娣病容,亦感慨不己,将其事迹上报州府。一时间,“胡氏孝女”之名不胫而走,在西北乃至京城都传为美谈。礼部甚至有人私下议论,待其病愈,或可请旨旌表,赐“孝女”牌坊!这不仅是对招娣个人的褒奖,更是将整个胡家的“孝义”声望推向了顶峰。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