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的冷气开得很足,林晓晓却觉得后背黏腻。投影幕布上跳动着季度 KPI,张总敲击激光笔的节奏像催命符,每一下都砸在她紧绷的神经上。这是她入职后第一次参与部门例会,特意提前半小时到场,把会议桌边缘的空位擦了又擦。
“新人介绍下自己吧。” 张总的声音从环形会议桌顶端传来。林晓晓慌忙起身,白衬衫纽扣蹭过桌沿发出细微的声响。当她说到 “希望能为团队贡献力量” 时,余光瞥见莉莉转动着钢笔,猩红色的指甲在灯光下泛着冷光,嘴角若有若无的弧度让她想起老家屋檐下盘旋的乌鸦。
散会后莉莉却第一个凑过来,香水味裹着温热的呼吸:“小满,客户部刚要了份竞品分析模板,我发你参考。” 手机屏幕亮起时,林晓晓正盯着电脑里密密麻麻的原始数据,附件名称 “最新版” 三个字让她心头一暖。首到深夜两点,她对着屏幕上歪斜的柱状图抓耳挠腮,才发现这份模板的坐标轴单位标注错误,所有数据都成了空中楼阁。
第二天晨会成了灾难现场。张总将打印的报告重重拍在桌上,纸张边缘划破了林晓晓的虎口:“小数点错位三位?这就是你熬通宵的成果?” 会议室突然安静得可怕,林晓晓看见莉莉托着下巴,眼尾的钻石耳钉晃得她睁不开眼。“可能是新人还不熟悉流程。” 莉莉的声音像裹着蜜糖,“我带她重新核对吧?”
接下来的日子成了精密设计的陷阱。莉莉教她整理客户档案时,特意强调 “按合作年限排序”,却绝口不提要同步更新系统数据;指导她写活动策划案时,故意推荐过时的市场调研模板;甚至在她修改 PPT 时,借口帮忙调整配色,偷偷替换了关键页的图片。每次林晓晓焦头烂额地补救,莉莉都会适时出现,递上一杯温水:“别着急,慢慢来。”
最窒息的是那次紧急提案。周五傍晚,张总通知周末必须出初稿,对接的还是公司最大的客户。莉莉主动留下来 “帮忙”,手把手教她用公司的大数据分析系统。凌晨三点,林晓晓对着空白的分析报告崩溃大哭 —— 莉莉教的操作步骤根本调取不出完整数据,而对方早在两小时前就以 “家里有事” 为由离开。窗外暴雨倾盆,她赤脚踩在冰凉的地板上,翻遍所有历史文件,终于在某份三年前的旧报告里找到隐藏的操作手册。
周一交稿时,张总的冷笑比暴雨更刺骨:“连基础系统都不会用?市场部不是慈善机构。” 莉莉适时递来纸巾,指甲尖擦过她手背:“要不我替你改改?” 林晓晓猛地后退半步,后腰撞上办公桌角。剧痛让她清醒过来,这才发现自己上周整理的客户名单,不知何时被人篡改了联系方式;熬夜做的竞品分析,关键结论页被替换成过时数据。
茶水间成了最可怕的修罗场。每当她端着咖啡经过,此起彼伏的窃笑声就会突然停下;午休时打开外卖盒,总能在餐垫下发现不知谁塞的匿名纸条:“靠关系进来的吧?” 最绝望的是某个加班的深夜,她在打印机里发现被人故意卡着的文件 —— 正是自己精心准备的转正答辩 PPT,每一页都被涂鸦得面目全非。
莉莉的 “帮助” 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致命。当她按照莉莉教的话术回复客户邮件后,对方首接投诉到张总那里;当她使用莉莉分享的素材库做方案,却发现其中半数图片涉及版权纠纷。最讽刺的是,每次出事,莉莉都是第一个站出来 “解围”,在领导面前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都怪我没教好,小满是想帮我分担。”
入职第二个月的绩效考核单上,林晓晓的分数在部门垫底。张总的评语像把生锈的刀:“缺乏基本职业素养”。她攥着单子站在消防通道里,听见莉莉和其他同事在茶水间说笑:“新人嘛,多摔几次跟头就老实了。” 头顶的安全出口指示灯明明灭灭,像极了她摇摇欲坠的职场希望。
暴雨再次袭来的夜晚,林晓晓蜷缩在工位上修改第三版策划案。电脑右下角弹出新闻推送:“职场新人被 PUA 案例激增”。她突然想起莉莉教她的每一个 “技巧”,那些看似热情的指导,原来都是精心编织的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