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美洲帝国:日月旗的应许之地

第86章 建国

加入书架
书名:
大明美洲帝国:日月旗的应许之地
作者:
忠诚的小将
本章字数:
11232
更新时间:
2025-06-11

宪法之议在新京掀起的波澜尚未完全平息,朱高煦的下一道指令,便已通过海路,向新大陆的每一个定居点投递这条指令。

新京直辖区之外,新郑州、新杭州、新威海、上海,这四个承载着故土记忆与新大陆希望的定居点,皆被这道指令彻底搅动。

指令内容简明扼要:各地方议事会,须严格依照刚刚颁布的《大秦宪法》相关条款,在最短时间内,推选出四名德才兼备之士,即刻启程,赶赴新京,参与组建帝国最高议事会!

《大秦宪法》!

这四个字,对于绝大多数远离新京权力中心的普通汉民而言,依旧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他们只知道,汉王殿下为这片新土地定下的根本大法。

“宪法?听着就跟咱们大明朝的《大诰》似的,是管着所有人的规矩吧?”新郑州的一处田埂上,几个刚歇息下来的老农叼着旱烟袋,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里正不是说了嘛,这宪法里头,有一条重要!”一个消息灵通些的汉子压低了声音,“说是往后啊,咱们种田的,也能选人去新京,跟那些读书人、大商人一块儿商量国家大事哩!”

“啥?!”旁边一个正喝水的老农差点呛到,“老天爷,这太阳是打西边出来了?俺们泥腿子,也能掺和朝廷的事?”

“可不是怎的!”那汉子一拍大腿,“还说啦,这名额,是定死的!咱们农民代表,必须占够数!”

在新杭州的一家临河酒楼里,气氛则更为热烈。

一群小商小贩围坐一桌,个个面红耳赤。

“诸位听说了吗?宪法里头,明明白白写着,咱们商贾,也能进那最高议事会!”一个身形微胖的绸缎庄老板激动地满脸放光,“而且,这议席的数量,跟那些自诩清高的儒生老爷们,一般多!”

“当真?!”同桌一个贩运皮毛的商人噌地站了起来,打翻了面前的酒杯也浑然不觉,“这…这简直是闻所未闻!”

“可不是嘛!殿下圣明啊!”有人高呼,“想咱们商人,一辈子辛辛苦苦,赚点家业,还得处处看人眼色,动辄就被骂个‘重利轻义’、‘唯利是图’。如今,总算是有出头之日了!”

兴奋之余,亦有人带着几分审慎:“话虽如此,这宪法究竟如何,还得看日后施行。不过,能有这么一条,已是天大的恩典!”

在新威海的船坞旁,刚刚结束了一天劳作的工匠们,也聚在一起讨论着从军营里传来的消息。

“听说新京要开大会,选代表?”

“好像是,还要给咱们工匠留位子呢!”

“真的假的?咱们这群敲敲打打的,也能上台面?”

但无论如何揣测,朱高煦的指令是死命令。

各定居点的地方议事会,不敢有丝毫怠慢。他们按照宪法规定的程序,迅速组织提名和推选。

一时间,平日里只在田间地头、店铺货栈、学堂书斋里忙碌的各色人等,都被卷入了这场前所未有的政治浪潮之中。

有德高望重的老农,被乡亲们一致推举,他揣着那份盖着官印的文书,手都在微微颤抖。

有精明强干的青年商人,凭借着在新大陆开拓中积累的财富与人脉,顺利当选,眼中闪烁着勃勃野心。

也有饱读诗书的儒生,在经历了最初对“商人与农夫并列”的困惑与抵触后,开始重新审视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一切,带着复杂的心情接受了推举。

十月初,秋风送爽。

二十名肩负着各自定居点殷切期盼的议事会代表,搭乘船只,自海路向新京汇聚而来。

他们行囊简单,心中却都沉甸甸的。

大秦,这个刚刚诞生的国度,它的未来,似乎就与他们此行,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而新京,那座在他们想象中充满着奇迹与希望的都城,又将以何种面貌迎接他们这些第一批“民意”的使者?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

十月初,秋意渐浓,空气中都带着几分清冽。

二十名肩负着各自定居点无数双眼睛期盼的议事会代表,陆续抵达了新京。

他们中,有皮肤黝黑,手上布满老茧,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的老农;也有常年奔波,眼神中透着精明的小商小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渴望;更有那些饱读诗书的儒生。

新京,这座拔地而起的都城,此刻完全被一种难以用言语形容的亢奋情绪所包裹。

建国大典的日子,就定在了永乐八年,农历十月初十。

双十之日,既求一个十全十美的好兆头,也象征着一个全新的开始。

这一天,天空澄碧,万里无云,微风和煦,拂面不寒。

新京城外,那片平日里供定居点居民集会、活动的开阔广场上,早已是人山人海,黑压压的一片。

一座临时搭建起来的高台,坐北朝南,在广场北侧显得格外醒目。

高台两翼,一排排亲卫士卒身着崭新的军服,如松柏般挺立,他们手中紧握着刚刚列装的神威铳,乌黑的铳口在阳光下泛着幽冷的金属光泽,无声地诉说着这个新兴国家的强大武力。

高台之下,除了那二十位从各个定居点远道而来的议事会成员,还有近千名新京本地的居民。

他们拖家带口,一个个伸长了脖子,踮着脚尖,都想亲眼见证这个足以载入史册的瞬间。

吉时已到!

“殿下驾到——!”

内侍尖细却极具穿透力的唱喏声划破长空,广场上鼎沸的人声戛然而止,落针可闻。

所有人的视线,齐刷刷地投向高台一侧。

在万众期待的注视下,朱高煦身着一袭代表太子身份的黄色九章纹龙袍,迈着沉稳有力的步伐,一步步走上高台。

他的身后,有侍从高擎着巨大的明黄伞盖,更衬托出他的不凡气度。

他面容平静,步伐稳健,每一步都像踏在所有人的心坎上。

稳稳立于高台之巅,朱高煦的目光扫过台下。

那些黝黑的脸庞,那些布满风霜的容颜,那些充满着热切与期盼的眼睛,尽收眼底。

一股难以抑制的豪情在他胸中激荡。

他缓缓抽出腰间佩剑,剑身在秋日明媚的阳光下,反射出刺眼的光芒,如一道闪电划过。

剑尖猛然直指苍穹,他的声音,蕴含着无尽的力量,清晰地传入广场上每一个人的耳中。

“今日起,日月所照之新土,皆为秦疆!”

“今日起,我等,皆为大秦之子民!”

声音如同平地惊雷,又似滚滚洪流,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台下,是死一般的寂静,旋即,如同火山爆发一般,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冲天而起!

“大秦!大秦!”

“殿下千岁!大秦万年!”

朱高煦抬手,示意众人安静。

待欢呼声稍稍平息,他继续宣布,声音依旧洪亮。

“大秦初立,百废待兴。”

“然,国不可无君,亦不可忘本。”

他话锋一转,声音变得更加沉稳有力。

“我大秦,仍奉大明如今的天子正朔,沿用永乐年号。”

“大明皇帝陛下,仍为我大秦帝国名义上之天子。”

这话一出,台下顿时起了些微的骚动。

那些儒生出身的官员和代表们,反应各不相同。

有人长出了一口气,觉得此举甚好,合乎纲常礼法,不失为臣子之道,也避免了直接称帝可能带来的非议。

也有人眉头微蹙,心中不免有些困惑,不明白这位殿下究竟打的什么算盘,明明已经开天辟地,为何还要奉他人为名义上的君主。

朱高煦将台下众人的神态变化看在眼里,并不意外,他接着说道。

“孤,朱高煦,为大明太祖高皇帝之孙,如今永乐皇帝之子,自今日起,受命监国,总览大秦国事,称大秦监国太子!”

监国太子!

这四个字,如同一颗定心丸,清晰无比地表明了他朱高煦在这片新大陆上的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同时,又在名义上,巧妙地维系了与远在大洋彼岸的大明皇帝之间的君臣联系。

这是一种精妙的平衡,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政治策略。

既宣示了大秦脱胎于大明的正统性,又不至于在眼下这个封建礼教根深蒂固的时代,落下一个“不忠不孝,犯上作乱”的骂名。

毕竟,他的父亲永乐皇帝朱棣尚在人世,且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他朱高煦若直接称帝,道义上便先输了一筹。

建国的喜悦尚未完全消散,朱高煦紧接着便颁布了第二项至关重要的国策——关于如何处理与大明关系的具体方针。

“即日起,严禁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向大明透露有关我大秦帝国之详细内情,包括但不限于疆域、人口、军备、新政!”

他的声音陡然变得严厉,不带一丝商量的余地。

“与大明之交往,仅限于以‘汉藩王国’之名义进行。”

“凡有泄密者,一经查实,以叛国论处,绝不姑息!”

这道措辞严厉的禁令,让刚刚还沉浸在建国喜悦中的众人,心头猛地一凛。

他们这才意识到,这位年轻的监国太子,不仅拥有开疆拓土的盖世雄心,更具备着常人难以企及的谨慎与深沉谋略。

新生的“大秦”,看来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以一种相对低调、隐秘的姿态,默默积蓄力量,等待一飞冲天的时机。

紧接着,便是建国大典中最能激发人心,最具象征意义的一环——展示国旗。

两名身材魁梧,孔武有力的亲卫军官,合力捧着一根足有三丈长的巨大旗杆,旗杆顶端,一面崭新的旗帜卷曲着,即将在这片新大陆上,第一次舒展开它的雄姿。

朱高煦亲自从侍卫手中接过那根分量不轻的旗杆。

他猛地一抖手腕,旗帜“哗啦”一声展开!

台下瞬间爆发出阵阵低低的惊呼,所有人都被眼前这面旗帜的奇特与威严所吸引。

红色的底,鲜艳如血,又似熊熊燃烧的烈火,象征着开拓者们抛洒的热血,也象征着这个新生国家的勃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旗帜的正中央,一只金色的双头鹰傲然挺立,鹰头一只回望东方那片魂牵梦萦的故土,另一只则锐利地凝视着西方那片广阔无垠的瀚海与未知的世界。

鹰的胸前,是众人再熟悉不过的大明“日月星三辰”徽记,而在鹰顶之上,则是一顶象征着大明皇族至高无上权威的翼善冠。

更令人震撼的是,在双头鹰的下方,两条同样是金色的矫健巨龙盘旋守护,龙身遒劲有力,昂首向天,气势磅礴,仿佛随时都会破旗而出!

“此为我大秦国旗——龙鹰日月旗!”

朱高煦的声音中充满了难以掩饰的自豪与激情。

他双手紧握旗杆,猛然发力,将旗杆深深地、稳稳地插入早已预备好的旗台基座之中。

就在旗帜插入基座,迎风招展的瞬间,阳光恰到好处地洒在旗帜之上。

那两条金色巨龙身上细密的鳞甲,特别是龙眼处用金丝精心绣制的瞳仁,在阳光的照射下,陡然间仿佛被注入了生命,闪烁着夺目的神采,充满了难以言喻的灵动与威严,栩栩如生!

台下众人只觉得一股磅礴浩瀚的雄浑之气扑面而来,几乎让人窒息。

那基座,并非寻常土石,而是用铁水整体浇筑而成,早已与脚下这片坚实的土地融为一体,象征着大秦帝国的基业永固不摇。

旗台的正前方,深深地镌刻着两行八个刚劲有力的小篆大字:

“华夏西扩,肇基北美。”

“德兼三皇,功盖五帝。”

字字如刀劈斧凿,声声若金石掷地,清晰无比地宣示着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文明在这片新大陆的顽强生根与蓬勃发展,更彰显出开创者那囊括四海、超越古今的宏大雄心!

所有人的目光,此刻都痴痴地汇聚在那面高高矗立在基座之上,迎风猎猎作响的龙鹰日月旗上。

一股滚烫的热流在每个人的胸膛中激荡,一种名为“国家”的强烈认同感,在这一刻,前所未有地清晰,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一个大秦子民的心灵最深处。

.......

建国大典的喧嚣渐渐散去,朱高煦却未曾有片刻停歇,径直回了他的书房。

这里,是他运筹帷幄,勾勒帝国蓝图的所在。

灯火通明,他铺开文书,开始为这个崭新的国家搭建最核心的权力骨架。

他提笔,在纸上写下。

“原大明吏部、礼部、工部,其职能与名号,皆保留不变。”

这是对旧有传承的尊重,也是为了政务的平稳过渡。

“户部,乃国计民生之根本,特此更名为‘财政部’!统管全国财赋、预算、审计,一切与钱粮相关之事,皆归其掌!”

“兵部,职掌军国大事,今后,便是我大秦的‘国防部’!统领全国军务、军备,以及一切国防建设!”

“刑部,掌国家刑名之要,亦需革新,更名为‘司法部’!负责全国律法之执行与监督,务求司法公正,令行禁止!”

笔锋一转,他又添上一笔。

“另,孤之长子瞻壑,前期所管理的‘国有资产管理部’,继续保留。皇庄、官营产业及各项国有资产之经营与增值,仍由其负责。”

吏部、礼部、工部,沿袭旧制;财政部、国防部、司法部,破旧立新。再加上一个特殊的国有资产管理部。

七大部门,构成了大秦帝国最初的核心行政框架,清晰地展现出这位开国之君融汇新旧、兼容并包的施政理念。

部司既定,接下来便是人事。

“国事繁剧,非一人所能独揽。孤决意,择贤能之士,组建内阁,辅佐孤处理日常政务。”

他的目光在书房内几份早已拟好的名单上逡巡,最终落定在一个名字上。

“林永康!”

此人乃是大明永乐朝的进士出身,学识渊博,亦有地方治理经验,是朱高煦自起事以来便颇为倚重的一位儒臣,沉稳老练,足以压阵。

“命林永康为大秦内阁首辅,兼吏部尚书,总领内阁事务!”

朱高煦亲笔写下任命。

内阁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个位置,代表着监国太子的绝对信任,也意味着如山的责任。

紧接着,朱高煦又陆续任命了其他四位同样在大明有过科举功名,且在过往的考验中证明了自身能力与忠诚的官员。

五位内阁大臣,清一色皆是汉家儒臣出身。

这一安排,在一定程度上,也安抚了那些对新政推行尚心存疑虑,甚至抱有抵触情绪的传统士人群体。

新京的阳光,穿过窗棂,洒在御案上刚刚写就的任命文书上,也洒在这群即将执掌一个新兴帝国核心权柄的人们身上,他们神情肃穆,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肩上重担的认知。

国号已立,宪法已颁,旗帜已扬,架构初成。

但这,仅仅是开始。

真正的考验,是如何让这部承载着无数人希望的宪法真正落地生根,是如何让这个新生的国家机器高效运转起来,是如何在这片新大陆上,于旧大陆列强环伺的复杂局面下,带领着华夏子民,杀出一条前所未有的强盛之路。

朱高煦站起身,走到窗边,望向远方。

未来的道路,注定不会平坦。

而此刻,新京城内,那二十名从各个定居点远道而来的议事会代表,正被内侍引着,走向一处新近落成的院落。

那里,青砖黛瓦,肃穆俨然,将是他们未来数年临时议政之所。

他们来自田间,来自市井,来自书斋,每个人都带着各自阶层的期盼与个人的抱负。

脚下的每一步,都显得有些沉重,又有些轻快。

大秦,这个刚刚诞生的名字,这个崭新的国家,它的未来,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他们,又将在这历史的洪流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无人知晓,却又无人不怀揣着一丝隐秘的激动。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