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美洲帝国:日月旗的应许之地

第90章 船队归航

加入书架
书名:
大明美洲帝国:日月旗的应许之地
作者:
忠诚的小将
本章字数:
15362
更新时间:
2025-06-15

永乐九年夏,大秦帝国在新大陆的各项国策,正有条不紊地推行。

天京卫港口外,海天一线处,终于探出了几点模糊的暗影。

暗影由远及近,渐渐清晰,化作高耸的桅杆,鼓胀的风帆。

先是一支船队,船影绰绰。紧随其后,又是一支!

时隔两年多,这两支承载着无数期盼的船队,终于一前一后,驶回了新京的怀抱。

船身之上,风霜满面,那是大洋波涛赠予的刻印。与离去时相比,队伍中赫然多了几十艘大小不一的随行船只,显然满载而归。

“船队!是船队回来了!”

这消息似生了双翼,从码头呼啸着扑向市集,由市集钻入街头,转眼间便汇成一股人潮的喧嚣,涌向了监国太子朱高煦的府邸。

朱高煦彼时正对着一张新京城区规划图凝神,闻听亲卫急报,手中笔在图纸上划出一道短促的痕迹。

他猛地抬起头,声音里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果决:

“备马!传内阁辅臣,户部、兵部、工部尚书,立刻随孤前往天京卫!”

不过一盏茶的工夫,一支数十骑的队伍便自新京城门呼啸而出,马蹄卷起烟尘,直奔天京卫港口。

队伍最前方,一面旗帜在北美大陆的阳光下狂舞,色彩浓烈,图案慑人。

正是大秦帝国新制国旗——双头鹰日月龙旗!

此刻,旗舰的甲板上,船长孙旭东正猴急地扒着船舷,伸长了脖子往岸上张望。

他一眼就锁定了那面在风中摆动的奇特旗帜。

“嚯!俺的个亲娘乖乖!岸上那是个啥玩意儿的旗号?花里胡哨的,跟咱们那会儿挂的龙旗可不是一个路数!不过……嘿,你别说,瞅着还真他娘的带劲儿!”

孙旭东那大嗓门,即便隔着海风,也清晰可闻。他抬手使劲挠了挠自己的头发,一脸的懵圈与好奇。

另一艘旗舰的船长黄一峰,却没有孙旭东那般咋呼。

黄一峰只是微微眯起眼睛,一言不发地端详着那面旗帜。

双头鹰,日月,还有那熟悉的龙纹……每一个图案都透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

黄一峰心头一动,暗忖:这两年多光景,殿下在这片新大陆上,怕是真个捅破了天,干下了不得的大事。

他们此行,不仅带回了堆积如山的航海日志,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万里之外的大明故土,辗转引来了数千名翘首以盼的移民。

沉重的船身在水手的号子声中,缓缓靠向码头。粗壮的缆绳带着呼啸,被抛上岸桩。跳板“哐当”一声,稳稳搭在了船舷与码头之间。

港口官员早已在岸边肃立,见两位船长现身,立刻躬身迎上。

黄一峰与孙旭东二人,并肩疾步走下跳板。

脚刚踏上坚实的土地,一个带着笑意的洪亮声音便扑面而来:

“一峰,旭东,可算把你们给盼回来了!这一路,风里来浪里去,辛苦了!”

朱高煦早已等候在码头最前沿,此刻排开众人,大步迎上,脸上是掩不住的热切与喜悦。

他伸出有力的双手,分别在黄一峰和孙旭东的肩膀上重重一拍。

“你们,都是我大秦的擎天玉柱,架海金梁!”

这称呼,让两人都是一怔。

“殿下!”

黄一峰和孙旭东反应过来,连忙躬身,便依着旧日礼节跪拜。

“免礼!起身!”

他目光炯炯地打量着二人被海风吹得黝黑粗糙的面庞,随即抬手指了指身后那面在风中如战鼓般擂动的旗帜,声音里带着一股压抑不住的激昂:

“你们且看仔细了!此乃我大秦国之旌纛——双头鹰日月龙旗!”

“这两年多的时间,我在此地重新拟订了一个新的国号,建立了新的政府,乃至新的法律!”

朱高煦深吸一口气,一字一顿,声若洪钟:

“我等,承华夏之正朔,应天命之召唤,于此北美大陆,另立新朝!国号——大秦!”

“孤,朱高煦,蒙上天垂怜,百官拥戴,暂领大秦监国太子之位,仍奉我父皇为大秦开国太祖高皇帝!”

“大秦?!”

孙旭东眼珠子差点从眼眶里弹出来,下巴颏直接掉在了地上,半天合不拢。

“监国太子?!”

黄一峰也是如遭雷击,整个人都僵住了。他设想过无数种可能,殿下可能会自立为王,甚至更进一步,却万万没想到,竟是直接开国建制,还成了“监国太子”!

这……这何止是翻天覆地!

两人你看我,我看你,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骇然与迷茫。

朱高煦将两人的神情尽收眼底,朗声一笑,驱散了码头上的凝重:

“此事千头万绪,非一言能尽。走,先随孤返回新京,咱们关起门来,孤再与你们细细分说。有的是时间,让你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两年多发生的所有事情。”

........

一行人返回新京的临时议政厅。

这里依旧简朴。

待众人落座,茶水奉上。

朱高煦先对黄一峰发问。

“一峰,你先说说此行的成果。

黄一峰躬身领命。

从随身携带的防水皮囊中,取出一卷厚厚的航海日志,以及数张用油布精心包裹的纸质地图。

“启禀殿下,臣此行基本依照殿下所规划之新航线,横渡大洋。”

“途中,于大洋之中,发现一处群岛,共有九座大小岛屿,皆为火山岩构成。”

他摊开一张绘制精细的地图。

“此图便是臣组织人手测绘的群岛总图及主岛详图。”

“主岛之上,淡水充沛,更有一处天然深水良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朱高煦接过地图,手指在图上缓缓划过,细细审视。

群岛的地理位置,火山岩的特征,天然深水港。

他心头一动,这不就是后世的亚速尔群岛。

原时空线上葡萄牙还需要十几年才能发现这组群岛,现在这个岛上应该没有欧洲人的活动。

朱高煦的语气透出赞赏。

“好。一峰,你做得很好。”

“此群岛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乃是我大秦横跨大洋的天然跳板。”

“你发现此岛,功不可没。”

黄一峰接着又让人抬出两个沉甸甸的木箱,将木箱放置于厅前。

“殿下,臣抵达应天府后,面陈圣上。”

“陛下龙颜大悦,对殿下在海外开疆拓土,献上烟草奇物,大加赞赏。”

“特命臣带回两套完整的《永乐大典》副本,赐予殿下。”

“其中多有农事、工技、军事等重要典籍,陛下言,或可对殿下在海外经营有所裨益。”

“《永乐大典》。”

朱高煦的声音里带着一股强抑的激动。

他小心翼翼地打开箱盖,那些熟悉的函套映入。

一股暖意涌上心头。

这些典籍,对于百废待兴的大秦,尤其是农事、工技、军略方面,不啻千金。

“父皇圣明。”

朱高煦轻声感慨,随后将注意力投向孙旭东。

“旭东,你那边情况如何。”

孙旭东一听,立刻来了精神,猛地一拍大腿。

“殿下。您是不知道啊。”

“瀛角城那边,全是人。乌泱泱一片。”

“足足一万多张嘴等着吃饭呢。那李鹤捧总督,正对这件事发愁。”

他比划起来。

“由于郑和是船队到了瀛角城后就返航了,我们带的船只又少,因此从大明过来的移民,大部分都先安置在瀛角城。”

“如今,那里积压了两千多名各类工匠,三千多名农人,还有五千多妇孺老弱。”

“其中,还有不少是拖家带口的福建渔民。”

“粮食压力极大。应该尽快派遣船只将他们接往新大陆!”

朱高煦的指节轻轻叩了叩桌面。

一万多人,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这批移民的身份,都查验清楚了吗。”

孙旭东嘿了一声说道,“大部分都是活不下去的良善百姓,还有些在国内郁郁不得志的匠人。”

“不过人多眼杂,俺瞧着,里头保不齐有些个……嗯,不大老实的。”

朱高煦对这种情况早有预料。

这批人里,必然鱼龙混杂。

他当即下令。

“传令下去,户部即刻着手准备。”

“这两千多移民抵达后,先进行身份甄别。”

“凡家世清白,身怀技艺,或肯踏实垦殖者,一律授予土地,编入大秦户籍。”

“新京作为我大秦都城,理应垂范天下,当接收其中五成移民,充实京畿。”

他停顿了一下,话锋随之一转,声音沉了些。

“至于那些来历不明,或是言行有异者,则需严加甄别,不可轻易纳入。”

“这批人里,难保没有心怀叵测之辈,比如那些白莲教的余孽,不得不防。”

..........

移民之事,千头万绪,朱高煦揉了揉眉心,目光最终落回了那张摊开在巨大案桌上的亚速尔群岛地图。

粗糙的炭笔线条勾勒出九座岛屿的轮廓,其中一座主岛被特意圈出,旁边标注着几行密密麻麻的小字,那是黄一峰带回的初步勘探数据。

“此岛,”朱高煦的手指重重点在主岛之上,声音沉稳而有力,在临时议政厅内回荡,“便定名为‘一峰岛’!以彰黄一峰船长发现之功!”

黄一峰闻言,身形一震,脸上难掩激动之色,连忙起身想要谢恩。

朱高煦摆了摆手,示意他坐下。

“功是功,过是过,赏罚分明,乃立国之本。你当得起这个荣誉。”

他顿了顿,手指在地图上缓缓移动,开始勾勒一幅更为宏伟的蓝图:“以此岛为核心,设立‘大秦帝国亚速尔总督府’!它不仅仅是一个补给点,更是我大秦探向旧大陆的触角,是我等横跨大洋的战略支点!”

在场的内阁大臣们屏息凝神,他们知道,监国太子每一次这般郑重其事地规划,都意味着帝国未来的走向将发生深刻的改变。

“总督府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个坚不可摧的军事据点,以及一个跨洋的补给点,也许之后会变成一个重要的中转港。”朱高煦的声音透着一股金戈铁马的意味。

“一峰岛地势险要,那处天然深水良港更是天赐之地。要在港口两侧高地,构筑炮台,炮口直指大洋,任何敢于觊觎此地的势力,都要让他尝尝我大秦火炮的滋味!”

兵部尚书出列,躬身道:“殿下,若要构筑坚固炮台,所需工匠、石料、铁料甚巨,从本土转运,耗时耗力……”

“就地取材!”朱高煦打断他,“一峰勘探过,此岛乃火山岩构成,石料不缺。至于铁料,初期少量携带,后续船队会源源不断运送。工匠,此次随黄一峰出航的队伍中,便有精锐的石匠与木匠。至于劳力,除了随行的将士,率领二百名归化土著勇士,便是最好的帮手。让他们参与建设,授予技艺,发放酬劳。”

工部尚书脸上露出几分钦佩,不再言语。

“总督府常驻一支水师分舰队。”朱高煦继续道,“初期至少四艘大帆船,配备精锐部队,负责巡逻周边海域,保护我大秦航路安全。此分舰队,要与本土海军、瀛角城守备舰队,形成三点联动,互为犄角,确保航线畅通无阻。”

“其次,是预警与联络。”他指向地图上岛屿的几个制高点,“沿岸关键位置,修建灯塔,日夜指引往来船只。”

“民生为本,方能长久。”朱高煦话锋一转,语气柔和了些,“岛上需开辟农田,一峰的勘探日志中提及,主岛有少量平缓谷地,土质尚可。从本土带去一些作物种子,因地制宜,尝试种植。务必在最短时间内,建立起岛内自循环的粮食体系,减轻对本土补给的依赖。”

户部尚书沉吟道:“殿下,火山岩地质,储水不易,恐为长久之患。”

“此点孤亦有考虑。”朱高煦颔首,“多建水窖,利用火山岩的特性,开凿大型蓄水池,收集雨水。同时,船队要携带足够多的橡木桶,大量储备雨水和从本土运去的淡水,以应对可能的干旱季节。长远来看,还要勘探岛上是否有地下水源或者小型溪流。”

一番规划,细致入微,从军事防御到民生根本,从即时通讯到长远发展,井井有条。在场众人仿佛已经看到,一座崭新的海外重镇,即将在大洋之中拔地而起,成为大秦帝国探向未知世界的一颗明珠。

这宏伟的蓝图,让议政厅内的气氛都热烈了几分。

接下来,便是这二次远航任务的具体分派。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两位刚刚归航的船长身上。

朱高煦看向黄一峰,神情严肃:“一峰,你的任务最为艰巨,也最为荣耀。”

黄一峰离座,肃然而立。

“孤命你,率领船厂新近完成整修的四艘宝船,另配八艘大型补给船,即刻整备,再度出航!船队携带五千石腌肉,一万石粮食,以及各类工具、种子、武器弹药,还有我新大陆出产的优质硬木建材,首要目标,便是赶赴一峰岛!”

“你部,将有十名从亲卫卫中抽调的汉人精锐将士,二百多名抽调来跟随你去岛上定居的百姓,以及二百名自愿随行的归化土著。此外,工部将调拨几名经验丰富的工匠,户部会选派一名精通农事的屯垦官随行。”

“抵达一峰岛后,你的首要任务,便是按照方才孤所规划,筑城、立港、开田、建灯塔!以最快速度,将一峰岛打造成一个稳固的据点,树立起我大秦的统治!”

“你,便是我大秦帝国亚速尔总督府第一任总督!总督府一切军政民事,皆由你全权负责,直接向孤汇报!任期暂定五年!”朱高煦加重了语气,“这五年,孤对你的要求只有一个:建立完善的灯塔导航系统,确保岛上粮食基本自给!”

黄一峰听着这一个个重若千钧的任务,只觉得一股热血直冲头顶,又感到肩上压力沉甸甸。他深吸一口气,躬身行礼:“殿下,一峰岛孤悬海外万里,远离本土,初建据点,一切从零开始,补给艰难,人力物力皆捉襟见肘。万一遭遇连续风暴海难,船只损毁,人员折损,或是……大洋之上,难免有些不服王化的海上强人,纠集袭扰,恐怕……”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这并非怯懦,而是作为一个经验丰富船长对未来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本能忧虑。

“不必多虑!”朱高煦斩钉截铁地打断他,“孤知道此行艰险。但你黄一峰,素来沉稳多谋,临事不乱,孤信得过你!船只,给你的是我大秦的宝船。将士,给你的是百战余生的亲卫精锐。物资,孤会倾新京府库之力支持你!”

他走下台阶,来到黄一峰面前。

“至于海上强人,若他们敢来,正好用他们的头颅,来祭我大秦帝国亚速尔总督府的旗帜!记住,一峰,此行,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五年之后,孤要看到一个繁荣稳固的一峰岛,一个能为我大秦遮风挡雨的海外屏障!”

黄一峰感受到朱高煦话语中那股不容置疑的决心和深切的信任,胸中块垒尽去,只剩下万丈豪情。他猛地抬头,声音铿锵有力:“臣,黄一峰,领命!纵有千难万险,必不辱使命!若事不成,臣提头来见!”

“好!”朱高煦满意地点点头,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

随即,朱高煦的目光转向了另一边早已跃跃欲试的孙旭东。

“旭东,你的任务,同样紧急,且人命关天!”

孙旭东一听有自己的事,立刻咧开大嘴,大手拍得胸脯“嘭嘭”作响:“殿下,您就下令吧!刀山火海,俺老孙眉头要是皱一下,就不是那浙江鱼市出来的汉子!”

“孤命你,统领船队中原有的十二艘宝船,以及所有能动用的补给船只,即刻补充淡水粮秣,即刻南下!以最快的速度,将滞留在瀛角城的那万余大明移民,安全、一个不少地给孤接回新大陆!”

孙旭东一听是接人,顿时眉开眼笑,仿佛这差事比攻城拔寨还让他兴奋:“接人嘛!殿下,您可算是问对人了!俺老孙最在行的就是这个!想当年俺在浙江鱼市,那人头攒动的……咳咳,总之,保证把那些老乡,一个不少,全须全尾地给您运过来!哪个兔崽子敢在路上给俺耍幺蛾子,或者哪个移民敢不听话瞎折腾,俺第一个把他扔海里喂王八!保管服服帖帖!”

他这番粗豪的言语,引得议政厅内响起一阵低低的笑声,连朱高煦也忍俊不禁。

朱高煦摆了摆手,脸上的笑意很快收敛,正色道:“粗话少说,把事办好才是正经。记住,旭东,那是一万多条人命,是我大秦未来的子民,是帝国发展的基石!务必确保船队和所有移民的安全,尤其是妇孺老弱,要多加照拂。船上医药、食物、淡水,都要准备充足。若有不服管束者,或如你所言,查出有‘不大老实’的,可先行羁押,详细记录,待抵达新京后,交由内阁与户部甄别处理,切不可滥用私刑,惊扰了其他良善移民。”

“得令!殿下您就瞧好吧!”孙旭东响亮应道,拍着胸脯保证,“俺老孙省得!绝对把事儿办得漂漂亮亮的!”

随着两位船长郑重领命,大秦帝国未来跨越整个大西洋的战略交通体系,已然在朱高煦的擘画下初具雏形。

他的手指在地图上轻轻划过两条弧线,一条从北美大陆东海岸的新京港出发,顺着墨西哥湾暖流浩荡东行,抵达一峰岛进行补给休整,再由此转向南下,直抵非洲西海岸的瀛角城;另一条,则从瀛角城出发,借着南赤道暖流的推动,横渡大西洋,直达北美大陆的东南沿海。

“此两条航线,”朱高煦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一东行,一西渡,一南下,一北上,皆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信风与洋流,不仅能大大缩短航行时间,更能显著降低远洋航行的风险。它们,将是我大秦帝国的黄金水道,是我等连接新旧大陆,输送人流、物流、乃至国运的生命线!”

在场的文武官员们,听着这番宏论,无不心潮澎湃。他们仿佛看到,无数艘悬挂着双头鹰日月龙旗的大秦宝船,在这两条黄金航线上往来穿梭,将新大陆的富饶与力量,源源不断地投向世界,也将旧世界的智慧与人口,吸纳到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待众人情绪稍平,朱高煦单独留下了黄一峰。

议政厅内只剩下他们二人,气氛显得格外凝重。

朱高煦从一个上锁的木盒中,取出了一份用油布精心包裹的卷轴,正是最新编制的《大秦宪法》副本。

“一峰,”他将卷轴递给黄一峰,语气前所未有的郑重,“总督府修建完毕之后,你需亲自督造,选取一峰岛上最坚硬的火山岩,将这份《大秦宪法》的全文,一字不差地给我刻录上去!要字迹清晰,要深深刻入,要能历经百年风雨而不磨灭!”

黄一峰接过沉甸甸的卷轴,心中充满疑惑。筑城建港他能理解,开垦农田他也明白,可这在荒岛上刻录一部法典,究竟有何深意?

朱高煦看出了他的不解,沉声道:“一峰,此事之紧要,甚至远超你先前领受的所有军政任务。你可知,我大秦立国之本,非兵戈之利,非城池之坚,亦非君王一人之威,而是这部《宪法》所代表的法度与公理!”

“此石刻宪法,非为炫耀,非为装饰。其一,它是要昭示天下,我大秦帝国对一峰岛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此地已是我大秦神圣不可分割之领土!任何势力,胆敢染指,便是与我整个大秦为敌!”

“其二,它更是给我大秦所有踏上一峰岛的子民,乃至未来所有可能抵达那里的后来者看的!它要告诉每一个人,无论身处何地,大秦的法度与他们同在!皇帝也好,总督也罢,贩夫走卒,士农工商,皆要一体遵循,无人可以例外!”

“我等在北美大陆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所为何来?不仅仅是为了占据一片土地,建立一个王朝。更是要在这片全新的大陆上,建立一个全新的秩序,一个以法为基,以民为本的强大国家!这石刻的《宪法》,便是我大秦投向旧世界,投向整个大洋的第一道法理之光!它代表着我等的决心,我等的信念,我等对未来的承诺!”

黄一峰听得心神激荡,手中的卷轴仿佛也变得滚烫起来。他终于明白,这薄薄一卷纸张背后,承载的是何等宏伟的理想与沉甸甸的责任。

“殿下……”黄一峰的声音有些沙哑,“臣明白了。臣必将此事,视作此行最重要之使命,亲自督办,确保万无一失!让那石刻宪法,与一峰岛共存,与日月同辉!”

“好!”朱高煦欣慰颔首,“如此,孤便放心了。”

新的航程即将开启,满载着希望与使命的船队,很快便会犁开大洋的波涛。更多的移民将踏上这片充满未知的新大陆,为这个年轻的帝国注入新的血液。

然而,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

朱高煦送走黄一峰后,独自在议政厅内踱步。孙旭东汇报中提及的,那混在移民中的“不大老实”的人,尤其是那些被严厉弹压却屡禁不绝的白莲教余孽,始终是他心头的一根刺。

这些人,会不会利用新移民对未来的迷茫和对新政权的不熟悉,暗中发展势力,破坏帝国的稳定?甚至,与旧大陆某些势力,或是美洲内陆某些原住民部落勾结?

新京城内,阳光明媚,一片欣欣向荣。工坊昼夜不息,农田即将迎来又一个丰收季,新规划的核心政治区域也已破土动工,到处都是建设的热潮。

但朱高煦的思绪,却已然越过了眼前的繁华,投向了更为遥远的大洋彼岸,以及那暗流涌动的未来。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