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炅不知道朝会何时结束的,他的大将们何时离开的,但袁可立最终没有抢救回来。
长城城楼的这一幕不止朱慈炅震惊,在场所有人都震惊了,血溅丹墀,所为何来?
袁可立不是求名,他的奏章是直接呈到朱慈炅面前,没有人知道内容。
袁可立更不是求利,他已经七十多了,他也没有入阁资格,最多就是一部尚书。以他资历,生前没有,死后也必然有尚书追封。
小皇帝才刚刚登基啊,而且还是幼童,许多大政都不是小皇帝施行的。而且小皇帝刚刚大胜,圣威正隆,你一个袁可立的死谏根本影响不到分毫,甚至可以说毫无价值。
怎么会用这么激烈的手段进谏,你要谏什么?
小皇帝还小,便是最为群臣诟病的断绝言路,都察院自己实际都没有当回事,谁都没有指望三岁孩童来决断大臣吵架。
等皇帝年纪大点,他自然知道都察院的作用,自己都会觉得自己幼稚,根本不需要劝谏,所谓劝谏的动作不过是种政治姿态。
在很多人眼里,小皇帝实际已经算是大明明君了,力挽狂澜,亲临前线,几个皇帝能做到?
即便小皇帝有时候脾气不好,也是国事艰难的原因。四十万石粮草资敌,换谁来都会脾气不好,更不会有人和气头上的小皇帝作对,即便杀个人头滚滚也要认,这件千古奇谭没法洗。
袁可立,不知所谓,莫名其妙,仅仅是为了扫小皇帝的兴?
这老头是不是头脑不清醒了?
有病。
只有朱慈炅怅然若失,袁可立带血的笑容如泰山重压,让他措手不及。他以为的无上皇权对这个世界掌控,显得荒谬可笑。
不止朱慈炅在观察审视他的臣子,他的臣子也在观察审视他,袁可立就是其中最敏感的。
天津缚阁老缚巡抚,看起来是幼帝胡闹,老臣不和幼童计较,但当朱慈炅越来越多的展示他的成熟后,袁可立计较了。
轻士慢贤,是袁可立提出的朱慈炅的第一个毛病。
“仰帝望轻众生,恃早慧讥宿老。”
清楚表明袁可立注意到朱慈炅从前世带来的骄狂,一句话就是看不起人。
“登高则慎,洞烛借光。”
袁可立用最激烈的方式给朱慈炅人生观来了次世情教育,他希望皇帝审慎谦逊,希望朱慈炅借助大明贤才的光来照亮大明未来的道路,而不要做独夫。
袁可立对于皇帝的成长提出了很多的意见,针对的就是朱慈炅的性格弱点。
他希望皇帝多读书,用自己的智慧思考,而不是听信身边人。
袁可立可能误会了,教朱慈炅的老师都在另一个时空,而不是他的身边人。
袁可立最震撼朱慈炅的不是关于他个人的问题,而是治国思想的激烈碰撞。
袁可立首先意识到了朱慈炅的重商主义,严厉批判了术与器,对朱慈炅试图抛弃儒家思想的倾向展开了相当激烈的分辨。
袁可立明确告诉朱慈炅,如果他继续一意孤行,大明未来将没有皇帝的位置。即便朱慈炅本人有能力和威望保住他的皇位,一但这种洪水猛兽放出来,朱慈炅的子孙必然会失去皇位。
朱慈炅被他的判断震惊了,因为他的思想的确是在没有皇帝的时代产生发展的。
“三纲系命,道义维根。”
拯救大明颓势不能用朱慈炅试图设计的方式,他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证明,道统高于生死,他不是殉君,而是殉道。
朱慈炅突然发现,他笔记本上的革新道路,竟然不可避免的要带来大明的覆灭,皇权落幕,传承千载的文明秩序就此失衡。
一时间,他不知道自己是要挽明,还是灭明了。
袁可立还列举了很多商道之害,更以血诠释“义利之辩”。
如果朱慈炅依然试图推行他的邪思魔道,袁可立要为千秋文华而死,要做华夏衣冠最后的守墓人。
他希望以身为警,吞毒如食粽,以州河再荡汨罗涛声。
若朱慈炅不纳忠言,他希望悬首袁家山,效伍子胥观大明之亡。
朱慈炅独坐案前,目光凝重,陷入沉思。
朱慈炅预料到他的治国思想可能引起动荡,一直非常小心很少触碰,便是与刘一燝聊到阳明心学,也是浅尝辄止。
但架不住袁可立太聪明,仅仅是一场大战伴君左右,他就把朱慈炅摸得只剩底裤,几乎在他面前赤裸。
这场死谏是两个聪明人之间的对话,可惜朱慈炅毫无还手之力就输了,谁能跟死人较量?
袁可立太有前瞻了,朱慈炅其实知道,他是对的。
他前世所处的世界,国家经济强大了,但国人价值观确实混乱失序,没有了儒家传统道德的束缚,甚至真可以算是袁可立眼中的魔世。
但朱慈炅也同时知道,儒家传统同样有太多魔幻,钳制了时代的发展,是违背世界规律的东西,但偏偏这就是华夏文明的传统。
朱慈炅本身没有继承这份传统,鞑清毁灭了这份真儒传承,他在某种意义上的确算是有要挖孔夫子墓的打算。
他都还没动手,袁可立就用死来招呼他,“住手,住手。”
朱慈炅把袁可立最后的奏章和自己的笔记本一起锁在箱子里,抬头迎向两位阁老、慧王和两位大珰关怀的目光。
“朕无碍。”
这场面哪里比得上燕山万军赴死,只吓得住小娃娃,吓不了朱慈炅,不过被震撼得有些发懵而已,反正大皇帝陛下绝对不承认自己受到影响了的。
朱慈炅叹息了下,“送他回老家吧。追封兵部尚书太子太保,赠谥:忠节。荫袁枢为中书舍人、天工院行走,丁忧后到任。”
张瑞图一愣,忍不住开口提醒。“陛下,海瑞亦谥忠介,臣恐不妥。”
朱慈炅眯了下眼睛,声音平缓。“是节操的节,不是介。”
但刚刚所有人都听成忠介了,小皇帝赠的这个谥号,无疑有着巨大的政治隐喻。
朱慈炅没有纠结节与介,他被忠字困扰了。
袁可立,配得上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