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重启:年方三岁,登基称帝

第241章 医政初探(上)

加入书架
书名:
大明重启:年方三岁,登基称帝
作者:
独孤世遗
本章字数:
5598
更新时间:
2025-07-06

皇帝好小,但皇帝身上自带威仪,完全不似普通小孩,天家的确与民间大不同。

这是吴有性对大明皇帝的第一印象,他先前以为的陛见是见朱由崧,或者隔着帘子见先帝的女人。

朱由崧品性不知道,但他老子可是民间的大奸王,孝陵大营用药全换成圣散子方估计就是大奸王的手笔,也不知道朝廷怎么回事,居然让大奸王世子做监国。

他比较期待的是见先帝的女人,北京的张太后据说是贤后,南京的任太后应该也不差,但估计就是有点头发长见识短,随便就被朝中奸臣忽悠了,需要人提醒。

吴有性已经做好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准备,进宫之前都没有想到要见的居然真是皇帝。宫中一路见闻,他神奇的发现,南京做主的人似乎真是皇帝。

他曾一度怀疑燕山大战的功绩应归属于熊侍郎,小皇帝实则是被挟持亲征。他遇到过大战后来南京的这帮骄兵悍将,这帮人太不讲道理,动不动就拔刀子。他一度埋怨朝廷怎么不把熊侍郎派过来,南京谁能镇压这帮混蛋啊。

在张介宾值房等待时,吴有性看到了神奇的一幕。这帮匪兵的首领垂头丧气,个个鹌鹑一样,走路都成了慢动作,哪里还有外面一个个昂首挺胸,横冲直撞的嚣张。

柔仪殿很忙,让吴有性深感国家治理的不易,但文官们都比较小声,连训斥下属都拉到殿外去。

无论文武,都对小皇帝敬畏有加,吴有性竟然一度产生种皇帝亲政了的错觉。

宫廷礼仪王之心公公在孝陵大营就教过,进宫又被训练了一遍,但似乎无用。山呼万岁之后,朱慈炅便亲切的请他入座了。看到张介宾点头,吴有性才在椅子上挂了半边屁股。

“孝陵大营的情况朕已经了解,发现疫情,吴医生是有功的,这几日治疗病人,安排防疫,你们都辛苦了。”

“回禀陛下,这些都是医者本份。卑职也是奉练大尹和王公公之命行事,发现疫情更多是他们的功劳。大营内医者众多,倒是不辛苦。卑职们在大营内实际大多无事,可以调入隔离大营那边做事的。”

朱慈炅点点头,对哦,几百个病人,几百个医生,连护士都不需要了,大明的医疗资源真是奢侈,就是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抢病人?

“吴医生有官职吗?你现居何职?”

“回禀陛下,卑职本为里长,前日通知升为正十品乡老。卑职因为征招在孝陵大营,还未履职,听说乡中已经重新规划,卑职却不太了解乡中情况了。”

朱慈炅的小眼睛眨巴眨巴,手中炭笔晃动。这个好像是自己搞出来的,脸上不动声色,实际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他已经体会不到“上面一张嘴,下面跑断腿”的辛苦了,他就是大明最上面的那张嘴。他给三天时间,钱士升就给两天,而县令们只给一天,大明朝廷超负荷运转,效率的确杠杠的。

大明一天新增两万多名“官员”,朱慈炅完全不在意。因为应天府的新黄册真实得很,居然养得起这么多官。

疫情其实已经很简单,流程都熟悉了,那天工院的中书们忙的是什么?当然是应天府凭空增加的大量土地和人口。

佃农们不知道防疫为什么要说自己佃种的土地有多少,在哪里,地主是谁,年收入多少,欠了多少钱,欠谁的,交了多少税赋,交给谁的……问题多得很,大兵很吓人,书生很烦人,走了一波又来一波。

应天府被拔了个底朝天,聪明人很多,不少人已经意识到问题了。他们都很慌,没有主意,完全被隔离了,乱跑的全扔进隔离营。贿赂都不行,很多陌生人啊。

不少大地主已经被锦衣卫约谈了,签字画押,减租减息,补税罚款。更夸张的是南京城里,青楼女子都要注册,地痞流氓老实得很,小工学徒更是大有惊喜。

这一切,简直是“民不聊生”,但就很奇怪,大南京寂若寒潭。

不过,朱慈炅的“应天府特别行政区”施政纲领已经趋于完善。

刘一燝刘阁老看到这一切,都哑口无言,一时不知所措。

可恶的朱慈炅压榨大臣的手段太狠,和后世资本家忽悠加班如出一辙,一直悠悠闲闲当好官的大明朝廷明显无法适应。

仿佛南京过去两百多年政务同时出现,没有人意识到南京有这么多事,而且南京官员普遍还是如董其昌这样年过七旬的临退休老头,内阁两个老头先后病倒,现在又是王在晋在处理南京朝政了,而他声音都哑了。

朱慈炅没有要问吴有性乡中情况的意思,这方面东厂和锦衣卫送了不少情报回来,他冲张介宾努了下嘴。

张介宾把朱慈炅关于卫生院的设置递给了吴有性,吴有性低头看了下,疑惑的抬头,这是他能看的?

皇帝和张介宾都示意他看下去,吴有性很认真的阅读,突然发现这不仅吏员转官,医者也要转官,自己既是吏也是医想不当官都不行?

他惊愕的抬头,“启禀陛下,卑职感觉这卫生院架构很合理,就是这从十品待遇起步,卑职有些担心是不是官员太多了?”

朱慈炅开口解释,“这不是官,只是给官员职级待遇,在朕的规划中,未来的教育人员也是这个待遇,不过教育问题更复杂,需要缓慢推进。朕问你,你从一个普通医者的角度,你是否有意愿加入这个卫生院下属机构,是否愿意接受管理,同时接受这个待遇?”

吴有性低头沉思片刻。

“回禀陛下,卑职是愿意的,不过有些医者门徒众多,在当地名望甚高,恐怕会有别的想法。”

“朕推动医疗机构国有,除了统一医案,整合医学,同时也是要打击巫医,以医行骗。所以未来会有严密的医疗法案,打击非法行医,不在国家医疗机构下的医者同样不具备行医资格。”

吴有性和张介宾对视一眼,好处给了,大棒也有。吴有性暗自摇头。

“回禀陛下,大明很大,有些偏远地区根本没有医者,恐怕所谓的打击,非民之利,于天下也非善政。”

朱慈炅愣了一下,迅速记录吴有性的这个意见。“有道理,如果只是在应天府推行应该没有问题吧?”

“回禀陛下,应天府富饶之地,医者数量很多,倒是可行。只是如此的话,这所谓行医规范恐怕有失权威。”

朱慈炅看向张介宾,“景岳先生的意见呢?”

张介宾捻须抬眼,“陛下这是医政之事还是医者之事?”

“有区别?”

“当然,皇上的疫政便大失医德,若这也是皇上的医政,便不合医道。若皇上问医者之事,老臣从医道而言,有好有坏,有弊有利。”

朱慈炅笑了,这张介宾越来越像个官了,啥事都有股劝谏的味道。

“好吧,景岳先生便说说你的利弊好坏。”

张介宾清了清嗓子,“天下医者齐聚南京,交流验方,统一规范。这是大好事,此必然是杏林逸事,必可流传千古。这是皇上的德政,老臣建议可以多办,五年一次,十年一次,形成定制,必将大兴我大明医道。但皇上要求强制设定标准医方,必然限制医者灵性,未来大明医者皆成医匠也,若干年后,大明再无名医,此不合医道。”

朱慈炅微笑点头,叹息了下。

“无非就是精英路线和大众路线的分歧吧。以你看来,传统师徒更能培养精英,而医学院培养的不过是群会医术的匠人,他们只会按照标准行医。就算你的想法成立,但天下更需要你说的名医还是医匠呢?”

“启禀陛下,何不兼而行之。”

“不能,当医学院大行,他们未来必然会占据卫生院的行政职能,你们所谓的精英授徒必然会在他们的医政下消亡,未来的名医只可能出自医学院,天然自带匠气。但那也是名医,活人无数的名医。”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