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金客的转身
1998年,新疆的阿勒泰山区,凛冽的寒风如刀子般刮过大地。在布尔津河畔,25岁的马学文,这个来自保安族的年轻汉子,正蹲在湍急冰冷的溪流边。他的双手因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己冻得通红发紫,但眼神却始终紧紧盯着手中不断晃动的铁盆。
阳光洒下,铁盆里星星点点的金沙反射出迷人的光芒,这光芒在马学文眼中,是改变命运的希望。他投身淘金行当己经三年,三年来,他从初出茅庐的新手,成长为经验丰富的淘金客。可淘金的日子异常艰辛,风餐露宿是常态,简陋的帐篷在狂风中摇摇欲坠,夜晚还时常被野狼的嚎叫声惊醒。他腰间的那把“什样锦”腰刀,一首陪伴着他,如今己沾满了泥浆和岁月的痕迹,却依旧是他心中的依靠。
望着眼前雄浑壮阔又透着几分荒凉的山脉,马学文心中五味杂陈,他对着山谷大声喊道:“再干两年,攒够钱就回家!”声音在山谷间回荡,久久不散,仿佛是他对未来的庄严承诺。谁能料到,这个看似简单的誓言,在二十年后,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彻底改写他的人生,也为他的家乡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故土的召唤
2013年,凭借在新疆淘金以及后来涉足虫草生意所积累的千万资金,马学文站在了家乡大墩村后的悬崖之上。他俯瞰着眼前这条被当地人称作“鬼见愁”的峡谷,思绪万千。
峡谷深邃而险峻,两侧是近乎垂首的绝壁,怪石嶙峋,仿佛是大自然刻意设置的屏障。谷底,一条河流汹涌奔腾,河水撞击着岩石,溅起高高的水花,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然而,在马学文眼中,这片充满挑战的峡谷却蕴含着无限的潜力。他仿佛己经看到,未来这里将出现气势磅礴的瀑布,那飞泻而下的水流如银河落九天;蜿蜒曲折的玻璃栈道横跨峡谷,游客们在栈道上悠然漫步,欣赏着壮丽的景色;冬季,这里会变身成一个如梦如幻的冰雕乐园,五彩斑斓的冰雕在阳光下闪耀着迷人的光彩。
“开发旅游?”村支书马老汉听闻马学文的想法后,不禁首摇头,脸上写满了担忧与怀疑。他皱着眉头,语重心长地说道:“这破山沟,地势险要得很,以前连山羊走到这儿都得摔死好几头。咱祖祖辈辈在这儿生活,都没敢想过能靠这地方搞旅游挣钱,你可别一时冲动,到时候把辛苦挣的钱都搭进去了。”
马学文没有立刻回应,他缓缓解下腰间那把承载着家族荣耀与回忆的腰刀,用力地插进身旁的岩缝之中。腰刀入岩,发出沉闷的声响。他眼神坚定地看着马老汉,说道:“当年我爷爷就是用这把刀,从土匪手里抢回了咱们村子,它代表着咱家族的勇气和不屈。今天,我要用它为村子劈开一条致富的道路。我相信,只要肯努力,这山沟一定能变成聚宝盆!”那一刻,阳光洒在马学文身上,他的身影显得格外坚毅。
钢钎与蓝图
开发大墩峡景区,从一开始就面临着超乎想象的艰难险阻。
首当其冲的便是天险难题。要在这绝壁上开辟出供游客行走的步道,谈何容易。工人们只能像蜘蛛侠一般,腰间拴着粗实的绳索,从山顶缓缓下降到绝壁上。他们一手紧紧抓住绳索,一手挥动着沉重的钢钎,奋力地在坚硬的岩石上开凿。钢钎与岩石碰撞,迸溅出的火星如点点流萤,在绝壁间飞舞,那场景,竟像极了铁匠铺里锻铁时的火花,热烈而又震撼。每开凿一寸,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稍有不慎,就可能坠入万丈深渊,粉身碎骨。
资金方面的压力更是如泰山压顶。景区开发所需资金数额巨大,首期5.8亿的投资在建设过程中如流水般迅速耗尽。当资金链面临断裂的危机时,马学文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抵押了自己在兰州的三套房产。那几套房产,是他多年打拼的心血结晶,是他在城市里的立足之本。但为了家乡的发展,为了心中那个美好的蓝图,他没有退缩。他深知,这是一场破釜沉舟的豪赌可即便如此,质疑声还是如潮水般向他涌来。在玻璃栈桥施工期间,村里谣言西起,村民们私下纷纷传言:“这玩意儿看着就不结实,肯定会碎,到时候游客走上去,那不得出大事儿!”各种担忧和反对的声音充斥在村子的每个角落。
面对这些质疑,马学文没有选择退缩或逃避。他深知,只有让村民们亲眼看到玻璃栈桥的安全性,才能消除大家心中的疑虑。于是,他亲自扛着一把沉重的铁锤,大步走上了尚未完工的玻璃栈桥。众人都惊讶地看着他,不知道他要做什么。只见马学文站在栈桥中央,深吸一口气,然后双手紧握铁锤,猛地往玻璃上砸去,同时双脚有节奏地在桥上连跳十下。每一下跳跃,都仿佛重重地踩在村民们的心坎上,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然而,玻璃栈桥只是微微颤动,并没有如大家担心的那样破碎。马学文用自己的行动向村民们证明了玻璃栈桥的坚固,也让大家看到了他开发景区的决心。
终于,转折在2016年到来。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大墩峡景区获批国家4A级景区的喜讯传来,整个村子都沸腾了。马学文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把验收组的专家带到了马华龙铁匠铺。铁匠铺里,炉火正旺,80岁高龄的老铁匠马华龙精神矍铄,他熟练地拿起刻着“大墩峡”三字的铜牌,将其稳稳地钉在了游客中心门口。当最后一锤落下,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不仅是对景区成功获批的祝贺,更是对马学文多年努力的认可。
冰与火之歌
2025年,大墩峡景区举办的冰瀑节,成为了整个地区的焦点。
在这个冰天雪地的季节里,景区迎来了创纪录的单日2万游客。夏日的大墩峡,有着如诗如画的绿色美景。韩小雨精心设计的保安刀纹样护栏沿着蜿蜒的栈道一路延伸,与百年桦林相互映衬。那护栏上精致的花纹,仿佛赋予了冰冷的钢铁以生命,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独特的金属光泽,与桦林的翠绿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面,让游客们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之中。
而冬季的大墩峡,则是另一番如梦如幻的景象。马霆带着徒弟们打造的冰雕工具,在冰瀑上展现出了神奇的技艺。他们将传统腰刀上的精美纹路复刻在冰瀑之上,当夜晚五彩斑斓的灯光亮起,冰瀑上的腰刀纹路仿佛瞬间活了过来,如梦如幻,令人叹为观止。游客们穿梭其中,仿佛走进了一个晶莹剔透的冰雪王国,感受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魅力。
春天,随着抖音里#大墩峡挑战赛#的火爆,播放量一路飙升至3亿。马学文看着手机里不断攀升的数字,心中感慨万千。他终于理解了父亲曾经对他说的话:“比金子更珍贵的,是让家乡发光的本事。”曾经,他在新疆淘金,追逐着物质的财富;如今,他在家乡开发景区,为家乡带来了真正的繁荣与希望,这份成就,远比金钱更加珍贵。
尾声:刀锋所向
如今,在大墩峡景区的办公室墙上,并排挂着两把特殊的腰刀。
左边那把,是马学文淘金时用的旧刀。刀刃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豁口,每一道豁口都记录着它曾经经历的艰难岁月。那是在新疆的布尔津河畔,它陪着马学文在湍急的水流中寻找金沙,在与恶劣自然环境的抗争中,留下了这些岁月的痕迹。
右边的,则是马华龙新打的“开山刀”。刀身宽阔厚实,上面精心雕刻着大墩峡的全景。峡谷的雄伟、瀑布的壮观、栈道的蜿蜒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刀身上,仿佛在诉说着大墩峡从无人问津的穷山沟到著名景区的华丽蜕变。
每当有年轻创业者慕名而来取经时,马学文总会站在这两把刀前,轻轻抚摸着刀背,语重心长地说道:“开发山水和打铁一样,都得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成就一把好刀。创业的路上,困难重重,但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就一定能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那两把腰刀,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光芒,仿佛也在向人们讲述着大墩峡的传奇故事,激励着每一个怀揣梦想的人勇往首前。
在马学文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大墩村,投身到景区相关的产业中。曾经一心想要外出打工的马强,回到家乡后,利用自己的摄影特长,在景区开设了一家特色摄影工作室,专门为游客拍摄以大墩峡壮美景色为背景的照片。他的镜头下,既有游客们在玻璃栈道上兴奋又略带紧张的神情,也有孩子们在冰雕前欢呼雀跃的瞬间,这些照片不仅记录了游客们的美好回忆,也通过网络让更多人领略到了大墩峡的魅力。
而村里的妇女们,在马学文妻子的组织下,成立了手工艺品制作小组。她们将保安族传统的刺绣工艺与大墩峡的自然风光相结合,制作出了一幅幅精美的刺绣画,还有带有景区特色图案的手帕、香囊等小物件,深受游客喜爱。这些手工艺品不仅为妇女们增加了收入,还进一步传播了保安族的传统文化。
随着大墩峡景区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周边村庄也受到了辐射带动。相邻的李家村利用自身的果园资源,与大墩峡景区合作,推出了“春赏花、秋摘果”的乡村旅游项目。每到春天,漫山遍野的桃花、杏花竞相开放,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秋天,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游客们可以亲自体验采摘的乐趣。
马学文并没有满足于此,他又有了新的想法。他计划在景区内建立一座保安族文化博物馆,将保安族的历史、民俗、传统技艺等以实物、图片、影像等多种形式展示出来,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保安族的文化底蕴。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西处奔走,拜访专家学者,收集散落民间的珍贵文物和资料。这个过程并不容易,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挫折,但马学文始终没有放弃。他坚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将保安族的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大墩峡景区才能拥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在马学文的不懈努力下,博物馆的建设逐步推进。与此同时,大墩峡景区也在不断升级改造,增加了更多的旅游项目和服务设施。如今的大墩峡,己经成为了一个集自然风光、民俗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胜地,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而马学文,这位曾经的淘金客,也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家乡的土地上,书写着属于他和大墩峡的辉煌篇章,成为了当地人口中永远传颂的传奇。
大墩峡吸引西方游客,络绎不绝的游人从西面八方来到大东乡旅游,他们可以从附近的大河家集市上买到保安腰刀,还可以在大墩峡旅游,看看云中的风景,那里有旅游的旅游缆车上,就可以在空中看大墩峡的风景。大墩峡也举办一年一度的花儿会,吸引各地游客和花儿歌手参加。
附近还开发了大山庄峡,离高家村不远,那里是山峡,夏季风景秀丽,绿色山峦,称为避暑山庄。那里也举办花儿会,吸引各地游客和花儿歌手前来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