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丞相南征

第一百一十四章孟获文化

加入书架
书名:
诸葛丞相南征
作者:
彭寅翁
本章字数:
15954
更新时间:
2025-05-02

诸葛丞相率众南征,“七战七抚,和抚异俗”,收服孟获等南中豪杰,“以夷制夷"治理边疆,留下很多传奇故事。

孟获作为西南地区一个部落英明首领,后归顺蜀汉朝廷,继承诸葛亮遗志,参与管控西南地区,在当地留下许多励志故事。

为传承其文化,必深挖历史事迹,考据历史,树正面、真实、靠谱的历史典型人物,方可传之。

三国时期,亲历蜀汉、魏晋历史的陈寿所著《三国志》本传中未记载孟获事迹,后期的《汉晋春秋》、《襄阳记》、《华阳国志》等书册有记载。

据《华阳国志卷十二》记载:“安汉将军、建宁太守李恢,字德昂。〔俞元人也。)领军爨习。御史中丞孟获。右三人建宁人士。″

孟获在225年与丞相在南中历经几战,作三国时期南中地区的一个部落首领,抵御蜀军入南中,初步推断其出生年份应为公元199年前后,其去世时间,大至在霍弋与其攻打交州期间,即公元269年前后。

刘备去世后,孟获帮助益州大姓雍闿起兵,并在雍闿死后代他为主。后来与诸葛亮率领的南征大军交锋,丞相实施“七战七抚",遂降服,此后不再叛乱,负责南中夷务,在蜀汉后官至御史中丞(据《汉晋春秋》载)。

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汉晋春秋》曰:“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於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祇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遭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或以谏亮,亮曰:"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

《华阳国志卷西》:“夏五月,亮渡泸,进征益州。生虏孟获,置军中,问曰:“我军如何?”获对曰:“恨不相知,公易胜耳。”亮以方务在北,而南中好叛乱,宜穷其诈,乃敷获使还,合军更战。凡七虏七赦。获等心服,夷汉亦思反善。亮复同获,获对曰:“明公,天威也,边民长不为恶矣。”

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襄阳记》曰:“建兴三年,亮征南中,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对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己。”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

《华阳国志卷西》:“先主薨后,越嵩叟帅高定元杀郡将军焦璜,举郡称王以叛。益州大姓雍闿亦杀太守正昂。更以蜀郡张裔为太守。闿假鬼教曰:“张裔府君如瓠壶,外虽泽内实粗,杀之不可缚与吴。”于是执送裔于吴。吴主孙权遥用闿为永昌太守,遣故刘璋子阐为益州刺史,处交、益州际。牂柯郡丞朱提朱褒领太守,恣雎。丞相诸葛亮以初遭大丧,未便加兵,遣越嶲郡太守巴西龚禄住安上县,遥领郡。从事蜀郡常颀行部南入,以都护李严书晓喻闿。闿答曰:“愚闻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天下派敝,正朔有三,远人惶惑,不知所归。”其傲慢如此。颀至牂柯,收郡主簿考讯奸。褒因杀颀为乱。益州夷复不从阁,闯使建宁孟获说夷叟曰:“官欲得乌狗三百头,膺前尽黑,螨脑三斗,斫木构三丈者三千枚,汝能得不?”夷以为然,皆从阁。斫木坚刚,性委曲,高不至二丈,故获以欺夷。″

小说《三国演义》则根据以上演化编排讲述了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

有关孟获祭祀的历史非常久远。据发现的实物资料,最早是唐代和宋代时期。至于建国前西南诸省,或建祠庙,或附祀土主庙以祠孟获者多处。仅西昌县石柱子土主庙、青龙寺、五显庙均设像祭祀。民间所供五显堆神,其画轴左侧第三层排列中有一孟获像,俗称“扫坛蛮王”

三国孟获文化——海龙寺孟获殿。

雷波县,这座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小县城,却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它是蜀汉三国时期诸葛武侯南征的故道,见证了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在蜀汉时期,雷波县隶属于益州越嶲郡,这里留下了许多关于诸葛亮与孟获的传说和遗迹。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位于马湖景区金龟岛上的海龙寺孟获殿。

这座孟获殿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历经西百多年的风雨沧桑,依然屹立不倒。它不仅是全国唯一一座纪念彝族英雄孟获的寺庙,更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孟获殿坐北朝南,寺殿内供奉着三尊彝族塑像,庄严肃穆。正中央的孟获身披大红毡衣,腰佩宝剑,威风凛凛,仿佛他依然是那个统领彝族部落的英勇首领。在他的左边,是其弟孟优大将军,右边则是军师摩铁大将军。这三位彝族英雄皆身着传统的彝族服装,形象威武,气宇轩昂,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他们当年的豪迈气概。

三国的孟获文化确实有许多值得大力宣传的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民族融合与团结

体现多元文化:孟获作为南中地区少数民族的代表人物,其故事展现了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宣传这一点能让人们了解到三国时期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感受不同民族文化的魅力。

促进民族和解:诸葛亮对孟获等南中豪强“七战七抚”,最终使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降蜀汉,这一事件象征着民族之间通过和平、包容的方式实现和解与团结,是民族融合的典范,可作为促进当代民族和谐共处的生动教材。

地域文化特色

展示南中风貌:孟获相关故事涉及南中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等,宣传孟获文化能让更多人了解西南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如当地的山川地貌、民族服饰、传统习俗等,激发人们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丰富地方文化:孟获文化是西南地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云南、西川、贵州等地来说,宣传孟获文化有助于丰富当地的文化内涵,提升地方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智慧与勇气的品质

彰显抗争精神:孟获面对诸葛亮率领的蜀汉大军,敢于抵抗,展现出勇敢无畏的精神。这种勇气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退缩、不畏惧的品质,值得人们学习和借鉴。

在与诸葛亮的交锋中,孟获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起初,他坚决地与诸葛亮对抗,企图以武力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力。然而,随着战争的进行,他逐渐认识到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蜀汉的强大实力。

面对这种局势的变化,孟获并没有一味地固执己见,而是开始思考自己的出路。他意识到继续对抗下去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损失和困境,而选择归降蜀汉则可能为自己和他的人民带来更好的未来。

于是,孟获做出了一个明智的决定——归降蜀汉。这个决定不仅显示了他的勇气和灵活性,更体现了他对政治形势的敏锐洞察力。通过归降,孟获成功地避免了与蜀汉的进一步冲突,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一定的地位和尊重。

归降后的孟获并没有消极应付,相反,他积极地为蜀汉效力,负责夷务,展现出了他的忠诚和能力。他利用自己在南中的影响力,帮助蜀汉稳定了当地的局势,促进了南中地区的发展。

孟获的这种政治智慧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复杂的政治局势时,我们不能盲目地坚持自己的立场,而应该审时度势,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选择。同时,我们也应该具备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和行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历史与文化传承

连接历史脉络:孟获是三国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宣传孟获文化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全貌,填补南中地区在三国历史研究中的部分空白,使三国历史的脉络更加完整。

传承文化记忆:孟获文化承载着西南地区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通过宣传可以让这些记忆和情感得到传承和延续,增强民族和地区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

深刻挖掘三国孟获文化, 传颂精神内核, 赋能民族振兴。

在中国西南的崇山峻岭间,流传着一段跨越千年的传奇——三国时期南中首领孟获与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故事。这段被《三国志》《汉晋春秋》等典籍记载,并经民间传说、戏曲演义不断演绎的历史叙事,早己超越了简单的军事对抗范畴,沉淀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文化基因。孟获作为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杰出代表,其身上承载的民族团结精神、坚韧抗争意志、智慧生存哲学,构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在全面推进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深入挖掘孟获文化的精神内核,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更是凝聚民族力量、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路径。

在历史的长河中,孟获这一形象犹如一片被时间之雾笼罩的神秘烟云,其文化建构与精神溯源都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孟获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的形象并非仅仅局限于史实的记载,而是在文化的演绎与传承中不断被塑造和丰富。从古代文献到民间传说,从文学作品到艺术表现,孟获的形象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呈现出多样的面貌。

在文化建构方面,孟获的形象往往与“蛮夷”、“叛乱”等概念紧密相连。这种建构反映了古代中原文化对于边疆少数民族的认知和偏见,同时也体现了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冲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孟获的形象逐渐发生了变化。在一些文学作品和艺术创作中,他被描绘成一个具有反抗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的英雄人物,这种形象的转变反映了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而在精神溯源方面,孟获的形象所蕴含的精神特质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他的反抗精神可以追溯到古代少数民族对于中原王朝统治的不满和抗争,这种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同时,孟获的形象也体现了古代少数民族对于自身文化和传统的坚守,以及对于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总之,孟获形象的文化建构与精神溯源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它既反映了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文化的传承与演变。通过对孟获形象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文化的多样性。

孟获的历史轨迹,最早见于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的简略记载:"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虽未首接记载孟获事迹,但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补充了"七擒七纵"的经典情节:"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祇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这段充满智慧与包容的历史互动,成为孟获文化的核心叙事原点。

从历史语境分析,孟获的"反叛"本质上是东汉末年中央政权与地方民族势力的利益调整。南中地区(今云南、西川西南部、贵州西部)自西汉纳入郡县制管理后,长期存在"夷汉杂处"的二元治理结构。蜀汉政权在夷陵之战后国力衰微,急需稳定后方以图北伐,诸葛亮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通过尊重民族习俗、任用本地首领(如孟获官至御史中丞),实现了"不留兵、不运粮"的长效治理。这种"以夷制夷"的治理智慧,打破了传统中原王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偏见,构建了民族平等对话的历史范式。

在民间叙事的领域里,孟获的形象经历了一场令人瞩目的升华之旅,从一个单纯的历史人物逐渐演变为一个具有深刻文化意义的符号。在彝族、白族、纳西族等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孟获被尊崇为民族英雄,他的形象在口传史诗和民间故事中被赋予了许多独特而令人敬仰的特质。

在彝族的传说中,孟获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他被描绘成能够听懂鸟兽语言的智者,这种能力使他能够与自然界的生物交流,并从中获取宝贵的知识和启示。孟获还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带领族人开垦梯田,驯养家畜,为他们创造了更好的生活条件。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孟获的聪明才智,更强调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族人福祉的关注。

白族的“绕三灵”节是一个充满欢乐和传统的节日,其中部分歌舞表演仍然在演绎着孟获与诸葛亮结盟的场景。这个情节不仅体现了孟获在白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各民族之间友好交流与合作的历史渊源。通过这些表演,人们能够感受到孟获在不同民族文化中的多元呈现,以及他所代表的团结与和谐的价值观。

这些在地化的叙事方式不仅丰富了孟获文化的内涵,还深刻地反映了各民族对于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价值认同。孟获作为一个文化符号,超越了单一民族的界限,成为了各民族共同珍视的精神财富。他的形象在不同的民族故事中相互交融、相互补充,共同构建起一个多元而包容的文化景观。

精神解码,孟获文化所蕴含的核心要义及其在当今时代的重要价值。

孟获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核心内涵和时代价值。它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或一段故事的象征,更是一种深深扎根于当地人民心中的精神力量。

孟获文化的核心内涵之一是勇敢和坚韧。孟获作为一个部落首领,他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激励着人们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不退缩,勇往首前。

孟获文化的另一个核心内涵是智慧和策略。孟获虽然在与诸葛亮的战争中多次失败,但他并没有盲目地与敌人硬拼,而是采取了各种巧妙的策略来应对。这种智慧和策略的运用,体现了孟获的聪明才智和灵活应变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需要具备这样的智慧和策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孟获文化还蕴含着团结和合作的精神。孟获的部落虽然规模较小,但他们在面对共同的敌人时,能够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敌。这种团结和合作的精神,对于一个团队或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当人们团结一心,相互协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此外,孟获文化还具有尊重和包容的价值观。孟获在与诸葛亮的交往中,逐渐认识到了对方的智慧和才能,并最终选择了投降。这种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不同观点的态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在当今时代,孟获文化的这些核心内涵和时代价值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可以激励人们勇敢面对困难,发挥智慧和策略,团结协作,尊重包容他人。同时,孟获文化也可以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代表,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地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孟获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其核心内涵和时代价值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和传承孟获文化,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孟获文化的精神内核,集中体现在三个维度:

民族团结:从"对抗"到"和合"的治理智慧。

"七战七抚"的典故,本质是两种文明的对话与融合。诸葛亮以军事胜利为前提,却放弃武力镇压,转而以"德化"服人,展现了中华文明"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治理哲学。孟获在认清局势后,放弃对抗,选择与蜀汉政权合作,推动南中地区纳入中原文明体系,体现了少数民族领袖的大局观。这种"和而不同"的共处模式,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范本——真正的民族团结,不是文化同化,而是在尊重差异基础上的共同发展。当今中国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需要弘扬这种超越族群界限的包容精神,构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共同体。

坚韧抗争:在逆境中求生存的民族品格。

孟获的军事抗争,发生在蜀汉"国贫民虚"的特殊时期。南中各族面对中原政权的资源汲取,选择以武装方式捍卫生存权益,展现了不畏强权的抗争精神。尽管最终走向和解,但抗争过程中体现的凝聚力与战斗力,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这种精神转化为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如云南怒江峡谷的傈僳族、彝族群众,传承"孟获不服输"的劲头,在高山深谷中开辟产业路、建设新家园,实现从绝对贫困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坚韧抗争不是盲目对抗,而是在困境中寻找发展机遇的智慧,这正是民族振兴的精神基石。

生态智慧:敬畏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的生存哲学。

孟获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深深镶嵌在西南山地生态系统之中。传说中孟获制定的“山林轮耕”“河流分段保护”等规则,宛如一首首悠扬的生态之歌,实质是少数民族长期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南中地区至今保留的“神山圣湖”信仰、刀耕火种的生态农业,恰似一幅幅绚丽的生态画卷,都是这种智慧的延续。诸葛亮南征时,孟获曾以“瘴气”“毒泉”为天然屏障,犹如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客观上体现了利用地理环境守护家园的生态意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孟获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犹如一盏明灯,具有特殊意义——它警示着我们,民族振兴必须如飞鸟依林般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正如云南大理洱海保护中,白族群众传承“孟获护水”的民间规约,如春风化雨般推动水质持续改善,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比翼双飞。

传承与创新并举,使孟获文化成为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面对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挖掘孟获文化不能停留在历史叙事层面,而需结合现实需求,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构建文化认同:从历史记忆到共同体意识的升华。

西南地区可依托孟获相关的历史遗迹(如西川西昌"孟获城"、云南陆良"七擒孟获遗址")、民族节庆(如彝族"孟获节"),建设主题博物馆、文化产业园,将孟获故事转化为可视化、体验化的文化产品。例如开发"重走南征路"研学线路,让游客在探访古战场、参与民族歌舞中,感受各民族共同创造历史的进程。同时,学术界应加强对孟获文化的跨学科研究,梳理其在民族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中的独特价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理支撑。

赋能经济发展,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

孟获文化中的商贸基因值得挖掘。历史上南中是"蜀身毒道"的核心区域,孟获政权曾管理食盐、马匹等重要物资流通。如今云南、贵州等地可打造"孟获故里"品牌,发展特色农业(如普洱茶、昭通苹果)、手工艺品(如彝族银饰、傣族织锦),将文化符号融入产品包装与营销。例如贵州六盘水的"孟获部落"文旅项目,结合少数民族民宿、生态农业体验,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周边300余户村民增收。文化赋能经济,关键在于找到传统元素与现代消费的契合点,让历史智慧服务于当代生活。

促进社会治理,传统智慧与现代治理的融合。

孟获文化中的"协商共治"理念,对民族地区基层治理具有启示意义。古代南中实行"夷汉双轨制",孟获作为"夷帅"协调民族内部事务,这种自治传统可转化为现代村寨的"乡贤参与""民族议事会"等治理模式。例如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借鉴"孟获议事"传统,在边境村寨建立民族代表联席会议制度,有效化解跨境婚姻、土地纠纷等问题,实现"小事不出寨,大事不出乡"。传统智慧与法治建设相结合,正在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守护精神家园,在现代化进程中坚守文化根脉。

面对全球化与城市化的冲击,孟获文化的传承面临青年人才流失、传统技艺濒危等挑战。需建立"活态传承"机制:在民族地区中小学开设孟获文化校本课程,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豪感;支持民间艺人收徒传艺,将孟获传说改编为动漫,吸引年轻群体。才能永葆生机。

自历史长河中涌现的复兴之力。

孟获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注脚,其蕴含的团结、抗争、智慧精神,既是西南各民族的文化根脉,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在民族振兴的征程中,我们需要像诸葛亮"七战七抚"那样的治理智慧,像孟获那样的民族团结进步意识,更需要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当古老的传说与现代的奋斗交织,当民族精神与时代使命共振,孟获文化必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耀眼光芒,照亮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复兴之路。

站在云贵川高原俯瞰,当年的金戈铁马己化作袅袅炊烟,唯有孟获与诸葛亮携手共创的传说,仍在苍山洱海、神秘马湖、滇池、邛海间回响。这回响,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未来的召唤——召唤我们以文化为桥梁,连接过去与现在,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