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丞相率众南征期间,公元225年九月,曹丕亲征伐吴,刘闸撤回东吴交州,丞相大悦,安心南征。
交州(交趾)地处永昌郡边境,东吴也有两任太守在那里坐镇,马谡建议是否对身毒及交州动手,丞相未采纳其建议,回师滇池及味县与李恢军会师。开展安抚工作。
平定了剩余叛匪,丞相把益州郡分出部分成立建宁郡,味县设为郡治所,李恢任太守。下辖二十西个县。
朱提,原来在刘璋手中属犍为郡,公元213年被赵云攻取,215年,刘备划分为朱提郡,邓方为太守,下辖八个县,丞相调整朱提县为朱提郡治所。兴古郡下辖八个县,治所宛温县。牂牁郡分出西个县,下辖西个县,治所且兰县,叛匪叛乱时期,平夷县作为牂牁郡及益州郡临时治所。
诸葛丞相开始安抚建宁各族,开垦农田,开展民屯及军屯,发展生产,屯垦成效显著,南中人称味县为“屯下"。
丞相又迁诸夷民众数千于云南郡、建宁郡从事农牧生产。
开展移民,民众渐去山林,移居平原,建没城邑村庄,种植麦、稻,开发盐、铁、木材、棉绸。
丞相目光长远、深谋远虑,他深知要想让国家繁荣昌盛,恢复民殷国富,就必须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和资源。于是,他毅然决定将诸夷迁移至广袤的平原地区,并在此积极推动各项发展举措。
首先,丞相大力倡导发展农业生产,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的耕种技术和农具,使得农田产量大幅提高。同时,实行民屯政策,组织民众集体耕作,不仅增加了粮食储备,还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其次,丞相注重军民融合,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军民结合体系。军队除了担负保家卫国的重任外,还参与到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中来;而百姓则在农闲时接受军事训练,增强国防意识和战斗能力。这种紧密结合的模式既保障了国家安全,又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此外,丞相还大力扶持桑蚕养殖和棉纺织业,鼓励百姓种植桑树、棉花等作物,并引进先进的纺织技术和设施,使得丝绸和棉布成为国家重要的出口商品,远销国外,为国家带来丰厚的财政收入。
在盐业和冶铁方面,丞相也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他加强对盐业的管理和调控,确保食盐供应充足且价格合理;同时,加大对冶铁业的投入和支持,改进冶炼工艺,提高铁器质量和产量,满足了国内生产生活以及军事装备制造的需求。
丞相还把建宁郡、朱提郡、兴古郡的当地头领分一部分迁到成都平原地发展。
发展好了,又从叟、濮等族中征收耕牛、战马、金、银、皮革。
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逐步推进,民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国家也变得越来越富裕强大。各地呈现出一片繁荣兴旺的景象:田野里麦浪滚滚,纺织机器轰鸣,市场上车水马龙……整个国家的南中地区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慢慢地,出现“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畜积饶,兵役足。”
南中金、银、丹、漆、耕牛、战马、蜀锦逐渐充盈!
丞相在建宁收服当地大豪强爨习及诸夷部落首领,利用这些豪强及部首参与管理。
丞相礼法并用治蜀,治理南中,恩威并施,训章明法,劝善黜恶!实践中不断完善《南中对策》及《蜀科》。
丞相南征至建宁郡,平叛复地,安抚诸夷,发展生展,提升国力,亲力亲为。他心里清楚,汉中地区本身民殷国富,益州治所周边,成都平原本身富有,刘备入川后,赵云上将军就建言:“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乐业,然后役调,得其欢心!”这样蜀郡、巴西郡那边,百姓安居乐业,稳定发展!
现在三国的历史发展,至丞相南征期间,除了八月曹欲练兵伐吴小摩擦外,各国发展趋于稳定,军事冲突小,不至于吞并。
三国于公元225年九月正式进入三国鼎立期!
曹丕于公元220年12月11日,黄初元年十一月癸酉,逼迫东汉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刘协退位禅让,代汉称帝,结束东汉195年的统治。结来大汉朝400年历史。
此时,孙权从兄孙权手中按过父兄基业,临江拒守,刘备汉中称王,未称帝建国,称之谓三足鼎立。通常认为三国从曹丕废汉建立魏国的时间开始计。
也有历史学者认为,三国的起点可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算起,那时东汉的中央政权开始逐渐失控,群雄割据,三国的雏形开始出现。
东汉末年,外戚宦官开始专权,公开卖官鬻爵,大肆搜刮百姓,民不聊生,起义一触即发,184年,起义军首领张角在3月5日这天以“苍天己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号兴兵反汉。
东吴刘闸的爷爷刘焉,这个罪魁祸首,给朝廷建议把刺史改升为州牧,这样刺史作为一州的最高军政长官,成了太守的上级,关键是可下令各郡自行招兵买马镇压黄巾军。各郡刺史非常愉快地按受了这一命令,原来这部份人就想拥兵自重,于是有实力的刺史们纷纷形成自己的大大小小的军事集团,打着平叛旗号状大自己,只要黄巾军不影响自己的地盘,是否参与镇压都不重要!刘焉就此趁势跑到益州,说是镇压了几个号称黄巾军的叛匪,毁坏出蜀栈道,闭关做起了土皇帝。
这期间,刘备也是带起两个兄弟,煞有介事地参与其中,分得一杯羹,被任命为安喜县尉,后朝廷觉得不对劲,又把他免了,虽未大功告成,但毕竟在军阀割据的背景下开始行动了,圣贤书也不一定读了。
董卓作为并州刺史,少就好侠,与羌人酋长为友,性情粗野凶悍,他会袖手旁观。立即带兵以护驾除宦十常侍为由,占据京城,挟持或废立皇帝,由他拿捏,进出宫中,夜宿龙床,着实过了一把皇帝瘾!部下李傕和郭汜二将把持朝政,甚至相互火拼抢皇帝,刘协、刘辩流离失所。
江东孙坚,对董卓的这一行为很不爽,讨黄巾是次,讨伐他是真,阵前斩杀其猛将华雄!后进宫,据说进宫后,李、郭二次己挟天子外逃,拾得传国玉玺,孙坚虽为孙武后人,但从来未见过这宝贝,这玩意儿他清楚是历代皇帝的大印信物,特别是李斯用小篆雕刻的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深深吸他,好象一角有一点小损坏,有点瑕疵,但这些都不重要,于是藏起玉玺溜回江东。
此时的曹阿瞒会甘于寂寞吗?首接以护驾为由,抢走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带剑上朝,想当什么官就是什么官,除了丞相一职外,必须加封为魏王!一副骄傲的样子!一副成功的样子。我诸葛丞相当初肯定不会投罪他,对操的语言和动作他肯定接受不了!
袁绍作为朝廷西世三公后人,亦不啰嗦了,甚至收编了黄巾军,迅速占据冀州、青州、并州、幽州。
更牛的是袁绍的异母兄弟袁术,本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之一。在公元 197 年二月,他也不啰嗦了,把孙坚拾到的玉玺用城池和兵马从孙策手中换来。他竟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在寿春称帝,年号自称为仲氏。然而,这一举措并未给他带来荣耀与权势,反而使其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地。
自其称帝之后,袁术变得越发骄奢淫逸、荒淫无道起来。他终日沉溺于酒色之中,不理朝政,致使国家政事荒废,民不聊生。百姓们生活苦不堪言,怨声载道,但袁术却对此不闻不问。
而与此同时,各个军阀势力也对袁术的行径深感不满。比他强的比比皆是,大家对于他的行为肯定不爽。终于,在两年后,曹操和吕布,分别出兵讨伐袁术。曹军势如破竹,一路高歌猛进;吕军亦是勇猛无比,奋勇杀敌。面对如此强大的联军,袁术的军队根本无力抵抗,节节败退。当然立志兴复汉室的刘备肯定积极参与其中!
最终,袁术的政权在曹操和吕布的猛攻下,土崩瓦解,他本人也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后期病死,曾经不可一世的袁术就这样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当了两年的自封皇帝,常言道享福早了!当然他也有可能为了要保持所谓的苦也是一天,乐也是一天,做自己喜欢的事,成功得失自由人评说,留下了一段令人唏嘘感叹不己的故事。
这样一来,各地州牧、刺史、太守、郡县各自为政,完全脱离中央管控,曹操代表朝廷的任命文件,一纸任命,除了刘皇叔以外,几乎没人有兴趣,逐渐开启了三国时代!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便来到了曹丕称帝之时。这一重大事件如同一道惊雷,震撼了整个天下。紧接着,不甘示弱的刘备也顺应时势,勉为其难地称帝,以兴复汉室之名,扛起了对抗曹魏的大旗。与此同时,江东之地的孙权亦审时度势,自封为王,并凭借着长江天险,构筑起坚固防线,据江而守。至此,魏、蜀、吴三方势力各自雄踞一方,相互对峙,三国时代正式迈入了鼎足而立的时期。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乱世之中,各方英雄豪杰纷纷登场,各展其能。曹魏坐拥中原广袤土地和雄厚兵力,其国力之强盛令人瞩目;
曹魏政权在一代枭雄曹操的精心经营下逐渐崛起,并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和影响力。曹操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智慧以及用人之道,不断拓展疆土,收揽人才,使得曹魏成为当时最为强盛的势力之一。
而曹操之子曹丕继位之后,更是大力推进政治改革,进一步巩固了曹魏的统治地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选拔贤能之士为官,严禁宦人干政,确立九品中正制,从而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治理能力。同时,曹丕还注重农业生产的发展,推行屯田制等政策,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此外,曹丕积极开展文化建设,提倡文学艺术的创作与交流。一时间,曹魏境内文人墨客云集,诗词歌赋佳作频出,自己也舞文弄墨,如《燕歌行》等,形成了一个文化昌盛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曹魏无论是在军事、政治还是文化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呈现出迅猛发展之势,成为那个时代令人瞩目的存在。
蜀汉则以仁德为本,汇聚众多忠义之士,誓要恢复大汉昔日荣光;
乱世之中,汉室倾颓,天下大乱。刘备心怀大志,欲兴复汉室。幸得智谋超群、忠心耿耿的诸葛亮倾心辅佐,又有勇冠三军、威震华夏的五虎上将跟随左右,一路攻城掠地,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终而建立起了蜀汉政权,延续了大汉王朝的血脉。
刘备驾崩之后,其子刘禅继承皇位。此时的蜀汉,百废待兴,亟待重振旗鼓。好在有诸葛丞相秉持礼法,精心治理国家。他对内严明法纪,整顿吏治,推行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对外则积极拓展外交,与东吴修好,共抗曹魏。
为了巩固后方,消除隐患,诸葛丞相亲自挂帅南征。大军所到之处,势如破竹,很快便平定了南中的叛乱。此次南征不仅使蜀汉获得了大量的资源和人口,更为其赢得了一段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在此期间,蜀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鼓励商业贸易,加强军事建设,国力逐渐得以恢复,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之象。
东吴依靠江南水乡的富庶资源以及长江的天然屏障,固守一方水土,伺机而动。三国之间时而兵戎相见,战火纷飞;时而又暗中较劲,勾心斗角。
当年东吴孙坚,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东征西战。他以无畏之勇和过人之智,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方才艰难地开创出江东这片广袤的基业。其功绩彪炳史册,令人敬仰不己。
孙坚离世之后,长子孙策毅然接过了父亲手中的重担。孙策继承父志,不仅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更是胸怀大志、发奋图强。他率领着一众英勇之士,继续南征北讨,不断扩张领土,使得江东之地日益繁荣昌盛。
而后,孙策不幸遇刺身亡,但所幸其弟孙权挺身而出,继承了父兄所创之大业。孙权年少有为,极具谋略与胆识。面对来势汹汹的刘备大军,他沉着应对,巧妙布局,最终成功击败刘备,让其铩羽而归。而当强大的曹魏政权对江东虎视眈眈时,孙权亦是毫不畏惧,凭借着坚固的防线和出色的外交手段,坚决拒绝了曹魏的一次次进攻,始终坚守住了江东这一片富饶之地。
在孙权的治理下,江东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成为当时乱世之中的一方乐土。而孙家三代人的努力奋斗,也铸就了江东霸业的辉煌传奇。
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无数惊心动魄的故事正在这片大地上不断上演……
诸葛丞相,知耻而后勇,亲率大军南征,定要争取三国鼎立的宝贵时机,蓄势待发,在南征途中,不留余地,积极筹备牂牁郡之行,对于牂牁郡是否属夜郎自大!还得亲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