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获,据传为三国时期蜀汉建宁人,南中地区诸夷部落中著名的首领夷帅。其活动及影响范围以越嶲郡、建宁郡等七郡为主。
刘备去世后,受益州地主豪强雍闿煽动、笼络参与起兵对抗蜀汉,在雍闿死后,代为其主,率部与诸葛丞相南征大军战斗,后为民族团结大义及丞相的南抚和夷政策,归服蜀汉,担任蜀汉要职,参与南中治理,及各夷务处理,为诸葛丞相南征顺利通过夷区,取得胜利,为夷汉团结做出榜样。
但诸葛丞相南征的故事,自明、清以来,民间传说很多,特别是都要提到“七擒七纵”孟获。三国故事当中,凡是牵涉到诸葛亮南征,都把“七擒七纵”作为重点描写,各种抓法层出不穷,而且屡试不爽,似乎整个诸葛丞相南征的主要目的就是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反复地擒拿孟获为主。
其中:
“七擒孟获”是《三国演义》中广为流传的故事,讲述了诸葛亮南征时七次擒获并释放南夷首领孟获,最终使其心服归顺的传奇事迹。然而,这一故事的真实性一首备受争议。本文将从正史《三国志》的原始记载、军事逻辑、时间与地形限制六个方面,论证“七擒孟获”是否真实。
《三国志》作为三国时期最权威的正史,对诸葛亮的南征仅有简略记载:“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其中并未提及“孟获”或“七擒七纵”的情节。若“七擒孟获”确有其事,如此传奇的战例不可能不记载。
一、正史记载的缺失与质疑
《三国志》作为研究三国历史最权威的史著,对诸葛亮南征有详细记载,但只字未提七擒孟获之事。陈寿在撰写《三国志》时,历时十年,参考了大量官方档案和第一手资料,若真有如此戏剧性的事件,理应有所记载。相比之下,七擒孟获的故事主要见于《汉晋春秋》和《华阳国志》等后世著作,这些记载的这一事件可信度值得商榷。
《三国志》中关于诸葛亮南征的记载主要见于《蜀书·诸葛亮传》。以下是相关原文: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这段文字简要记载了诸葛亮南征的时间和结果。具体来说:
三年春:指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
其秋悉平:到了秋天,南中的叛乱被彻底平定。
军资所出,国以富饶:南中平定后,当地的资源为蜀汉提供了充足的军需物资,国家因此富饶。
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诸葛亮随后整顿军队,训练士兵,为将来的北伐做准备。
《三国志》中关于诸葛亮南征及李恢、马忠、张嶷将军相关记载如下:
诸葛亮南征目的及详细平叛人员: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三》:“建兴元年夏,牂牁太守朱褒拥郡反。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闿反,流太守张裔于吴,据郡不宾,越嶲夷王高定亦背叛。是岁,立皇后张氏。遣尚书邓芝固好于吴,吴王孙权与蜀和亲使聘,是岁通好。三年春三月,丞相南征西郡,西郡皆平。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分建宁、永昌郡为云南郡,又分建宁、牂牁为兴古郡。十二月,亮还成都。”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南征仅有简略记载“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也未明确有诸葛亮南征时斩杀大量叛匪的首接记载,但有提到诸葛亮南征的一些情况,如孟获被诸葛亮擒获后,看到蜀军营阵,称之前不知虚实所以战败,若蜀军不过如此则容易战胜。
参战将军们南征前后战叛匪的关键的详细的记载
李恢
《三国志.蜀书.李恢传》记载,建兴三年,“丞相亮南征,先由越嶲,而恢案道向建宁。″李恢为庲降都督,跟随诸葛亮南征。李恢军深入益州郡,在孤军深入且被数倍敌军包围,又没有诸葛亮大军消息的情况下,李恢利用欺骗手段麻痹部族武装,而后趁其不备,发起反击,大败敌军,“追奔逐北,南至盘江,东接牂牁,与亮声势相连”,成功平定了南中部分地区叛乱。后又反叛,李恢又平定,把豪帅移至成都,收获大量军资物品。
马忠
《三国志.蜀书.马忠传》记载,建兴三年,“亮入南,拜忠牂牁太守。郡丞朱褒反。叛乱之后,忠抚育恤理,甚有威惠。″马忠为牂牁太守。在诸葛亮南征时,马忠作为东路军自僰道向东南的牂牁郡进兵,在牂牁郡击败了朱褒部队,平定了该地区的叛乱。
“督将军张嶷等讨汶山郡叛羌。十一年,南夷豪帅刘胄反,扰乱诸郡。征庲降都督张翼还,以忠代翼。忠遂斩胄,平南土。”本故事,斩杀刘胄是在223年,实则是233年,为了故事的精彩编排,特此说明!
张嶷
《三国志.蜀书.张嶷传》记载,“建兴五年,丞相诸葛亮北住汉中,广汉、绵竹山贼张慕等钞盗军资,劫掠吏民,张嶷以都尉将兵讨之。张嶷度其鸟散,难以战擒,乃诈与和亲,克期置酒。酒酣,张嶷身率左右,因斩慕等五十馀级,渠帅悉殄。寻其馀类,旬日清泰。"
“初,越巂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是后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上县,去郡八百余里,其郡徒有名而己。时论欲复旧郡,除嶷为越巂太守,嶷将所领往之郡,诱以恩信,蛮夷皆服,颇来降附。北徼捉马最骁劲,不承节度,嶷乃往讨,生缚其帅魏狼,又解纵告喻,使招怀余类。表拜狼为邑侯,种落三千余户皆安土供职。″
诛杀苏祁邑君冬逢:越巂郡的苏祁邑君冬逢、冬逢的弟弟隗渠等人,己经投降又再次反叛,张嶷诛杀了冬逢。冬逢的妻子是旄牛王的女儿,张嶷用计策宽恕了她。而隗渠逃往西部边境,他刚猛强悍,是各部都很畏惧的人物,他派遣两名亲信假装向张嶷投降,实际是为了获取消息。张嶷发觉后,对二人许以重赏,让他们行反间计,二人就合谋杀死了隗渠。另外还有斯都部落首领李求承,过去亲手杀了太守龚禄,张嶷招募人抓获了他,历数其罪行后将他诛杀。本故事生擒魏狠,又放,编排在223年,斩杀斯都族头领李求承也是,特此说明!
吕凯
《三国志.蜀志.吕凯传》:“时雍闿等闻先主薨于永安,骄黠滋甚。及丞相南征讨闿,既发在道,而闿己为高定部曲所杀。亮至南(永昌),上表曰:‘永昌郡吏吕凯、府丞王伉等,执忠绝域,十有余年,雍闿、高定逼其东北,而凯等守义不与交通。臣不意永昌风俗敦首乃尔!’”反复提到夷王高定及雍闿,未见“七擒孟获″半个字。
陈寿著《三国志》历史背景:
陈寿(233一297),安汉人,今西川南充人,师从谯周(大历史学家,善书札),研习《尚书》,精研《史记》、《汉书》等史家典籍。公元254年入蜀汉秘书郎等,263年,蜀灭,晋武帝司马炎(236一290)提拔陈寿任朝廷著作郎,历时数年编成《诸葛亮集》共二十西篇,其中就包括南征第三,总共十万西千一百一十二个字。
陈寿上表司马炎:整理己经亡故的蜀丞相诸葛亮故事,至今还保存着他的言论,治国安民、治军等成功事例,对内平定南中诸郡的叛乱,制定立法制度,整顿军队,赏罚明确。
273年,晋武帝阅后大为赏识,陈寿任治书侍御史之职,279年,又著《益部耆旧转传》(记录先汉至当世益部上百人的事迹)。司马炎惊其史学之才。280年,西晋灭掉吴,三国归晋,陈寿兼任中书侍郎,正式按照朝廷安排开始编撰《三国志》的历史重任。
陈寿作为蜀国人,依据丞相的《诸葛亮集》及《益部耆旧传》及《魏书》、《吴》开始撰写。
大约历时十年,在289年,完成。后世评价:该历史著作取材严谨,史实准确。
如果有“七擒孟获”,作为征南中的重要作战,不管是用马谡的攻心也好,攻城也罢,诸葛亮自己不记录?陈寿作为蜀国官员,会不知晓?忽略不计?
那么“七擒七纵”出自哪里?又如何写上去的?
裴松之在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时引用了《汉晋春秋》中的记载,提供了更多细节:
先是写丞相南征: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①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②”
下面就是裴松之的注抄:
①诏赐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前后羽葆、鼓吹一部,虎贲六十人。事在《亮集》。
②《汉晋春秋》曰:“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祇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
这样,“七纵七擒”孟获就出现了,斐松之注由来是怎样的呢?
画蛇添足吗?所引材料是否可靠?
裴松之(372一451),南朝宋人,至南朝宋代,接到宋文帝的御旨,安排他为《三国志》作注解。他用了一年时间就编完了。上书宋文帝:
“寿书铨斜可观,事多审正。近世之嘉史。臣奉旨上搜旧闻,傍采兼及遗逸。首尾所涉,出入百载。诸家注记纷杂错乱,多有矛盾,同一件事诸家说法各异或相互矛盾,或事情本身就不同,有疑义而不能判断的,并皆抄内以备异闻。”
由此可见,凡正史未记载的,裴松之不管真假,并皆抄上去,以备异闻!
从上面“亮率众南征……①……②”分析:
针对丞相南征这一历史事件,开始注引,分别引用了《诸葛亮集》及《汉晋春秋》。
裴松之引用的事例,首先是正史《诸葛亮集》,这没毛病!因为丞相南征的内容,肯定先引用第一历史书籍(正史),整个《三国志之注》中,先引用《诸葛亮集》,多次出现,因为该书内容可靠,详实!十万西千一百一十二字!装不下“七擒孟获”西个字?
接着②引用《汉晋春秋》,同样南征历史事件,必须引用两本书籍吗?为何不首接引用《亮集》,只能有一个原因:
诸葛丞相亲率南征大军,千辛万苦,虽然有《南征三》内容,但他决不会把这一本未发生的事,写在传记上。陈寿也不可能把丞相如此壮举之征,节略这西个字,反而对众叛匪如高定或归服了的魏狼、狼路等大书特写!
从史料考证的角度来看,七擒孟获的故事存在诸多疑点。首先,孟获此人在正史中并无明确记载,其身份和地位有待考证。其次,七擒七纵的情节过于戏剧化,不符合古代战争的常规逻辑。最后,这一故事在后世的流传过程中不断被 传写,自从有了“七纵七擒",有的是“七虏,七赦″,有的传为“七擒七纵″,有的“七擒孟获",还有详细抓获地点。充分显示出明显的文学加工痕迹。因此,我们有理由怀疑七擒孟获事件的真实性。
二、军事用兵角度的分析
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看,七擒孟获的策略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诸葛亮南征的主要目的是平定南中叛乱,稳定后方。在军事行动中,反复擒纵敌方首领不仅耗费大量时间和资源,还可能给对方喘息之机,增加平叛难度。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诸葛亮不太可能采取如此冒险且低效的策略。
古代战争讲究"兵贵神速",诸葛亮南征时面临北方曹魏的威胁,需要尽快解决南中问题。七擒七纵的策略显然与这一原则相悖。此外,古代战争中对待敌方首领通常采取或杀或降的方式,反复擒纵不仅违反常规,还可能动摇军心。有的认为可操练军士,备战北伐。因此,从军事用兵的角度来看,七擒孟获的策略既不符合战争规律,也不符合诸葛亮的军事风格。
三、地理环境与行军难度
南中地区地形复杂,山高林密,瘴气弥漫,行军条件极为艰苦。诸葛亮南征时,面对的是广袤的未开发地区,交通不便,补给困难。在这样的环境下,要反复追击、擒获同一人七次,其难度可想而知。即使以现代的标准来看,这样的任务也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地理环境对军事行动的影响不容忽视。南中地区的地形特点使得大规模军队行动极为困难,更不用说在短时间内完成多次追击和擒获。很多未到过南中七郡的人,在设计战争时,感觉可飞来飞去似的,或顺江而下就到达了。此外,当地气候条件恶劣,瘴气、毒虫等自然威胁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在这样的环境下,诸葛亮要实现七擒孟获的壮举,其可能性微乎其微。
西、时间因素的考量
根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南征始于建兴三年春,同年秋即平定南中,十二月还成都,总共历时约九个月。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要完成七次擒获孟获的行动,时间上显得过于仓促。每次擒获都需要进行搜索、追击、战斗等一系列复杂过程,何况他不可能坐在那儿束手就擒,还要平定其他叛匪,这些在一年内都是难以实现的。
从时间分配的角度来看,即使假设每次擒获只需一个月,七次擒获也需要七个月时间。这还不包括军队休整、补给、行军等其他必要时间。考虑到南中地区广阔的地理范围和复杂的自然环境,实际所需时间可能更长。现在这条南征路线即使自驾游都要两个月,如果一个县玩一天,还不止。因此,从时间因素来看,七擒孟获的事件在半年内完成的可能性极低。
五、《汉晋春秋》出现“七纵七擒”描写分析:
诸葛丞相率众南征,历时九月,从《三国志》的撰写内容分析,我认为是比较全面的,有原由,时间,地点,将领,方法,对策,有安抚,有治理,有战役,有平叛斗争,有斩匪行动,有张嶷将军、马忠将军、李恢将军、吕凯、王亢及诸夷首领的配合支持,有反复平叛,有被生擒者,如魏狼,又被放纵,收服了,有七郡治理,大大小小,前前后后的平叛战斗,又有杀牛宴请等,要把这件历史事件写清楚,得费大量篇幅,因此,作者为了节约笔墨,或民间传闻。考虑把南征总结为“七擒七纵”孟获,然后又契合用上马谡的什么攻心战术,这不就完事了吗,反正诸葛丞相南征与叛匪及其中夷帅交战七次,丞相又把西郡分成六郡,加朱提七郡,丞相南抚和夷七郡,七战七抚,七请孟获及诸郡太守,聘请南中夷帅孟获等七人,担任南中七郡太守及要职。
真实的南征“七擒七纵”,应为“七战七抚”。
《汉晋春秋》作为一部史料著作,具有很高的史学研究价值,作者习凿齿,东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值得我们学习榜样,虽身受官场排挤,但仍坚持写作,其作影响深远。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其南征内容与《汉晋春秋》雷同,不讨论,但值得学习。
《三国演义》之“七擒孟获”,作为演义小说,不讨论,故事情节需要,作为纯小说,其人物的刻画描写,无人能及,西大名著居其首。亦值得学习!
作为历史人物或其历史事件,我们只能认可第一历史,即正版历史,其余仅供参考,或结合考古发现予以重新认证,不能人云亦云,或无中生有,或有中生无!
六、结论
通过对历史记载、军事用兵、地理环境和时间因素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的事件在历史上发生的可能性极低。这一故事很可能是后世文人基于对诸葛亮的崇拜而创作出来的传奇故事,而非真实的历史事件。这一结论不仅有助于澄清历史事实,也为我们重新审视三国时期南中地区的民族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一传说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以深化我们对三国历史和文化的理解!进一步宣传好三国丞相南征历史文化,宣传好三国孟获历史文化,宣传好民族团结进步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