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丞相南征

第 四十五章 班师返朝

加入书架
书名:
诸葛丞相南征
作者:
彭寅翁
本章字数:
10908
更新时间:
2025-03-09

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十二月,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南征,平定南中叛乱,大军自僰道县启程返朝。

这一日,天色阴沉,细雨绵绵。诸葛亮端坐车中,手中捧着一卷《孙子兵法》,却久久未能翻动一页。车帘外,僰道县的景象令他忧心忡忡——道路两旁,尽是荒废的田地,偶有百姓在田间劳作,却都是些老弱妇孺。

"停车。"诸葛亮忽然开口。

车夫勒住马缰,诸葛亮掀开车帘,缓步走下。细雨打湿了他的衣襟,他却浑然不觉。前方不远处,一位白发老妪正佝偻着身子,在泥泞的田埂上艰难前行。

"老人家。"诸葛亮快步上前,扶住老妪的手臂,"这般天气,为何还要出门?"

老妪抬起头,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这位大人......"她颤巍巍地说道,"家中孙儿病了,老身这是要去采些草药......"

诸葛亮心中一酸,转头对随从吩咐道:"去取些银俩来。"又对老妪温声道,"老人家,这些银钱您且收下,莫要再冒雨采药了。"

老妪连连摆手:"使不得,使不得......"

"收下吧。"诸葛亮坚持道,"这是朝廷的一点心意。"他望着老妪蹒跚离去的背影,心中愈发沉重。南征虽胜,可这满目疮痍的景象,却让他难以释怀。

车驾继续前行,诸葛亮却再无心思读书。他取出随身携带的竹简,开始记录沿途所见所闻,思索着如何恢复民生。

数日后,大军抵达南安县。是夜,诸葛亮在县衙中批阅公文,忽闻外间传来一阵琴声。那琴声清越悠扬,却又带着几分哀婉,正合他此刻心境。

"何人抚琴?"诸葛亮问道。

侍从答道:"是县中主簿费祎。"

诸葛亮微微颔首:"请他进来。"

不多时,一位身着青衫的年轻官员步入堂中。他约莫二十出头,眉目清秀,举止从容。诸葛亮注意到,他的手指修长,指节分明,正是抚琴的好手。

"下官费祎,拜见丞相。"年轻官员躬身行礼。

"免礼。"诸葛亮放下手中竹简,"方才听你抚琴,颇有几分古意。不知师从何人?"

费祎答道:"少时丧父,跟随族父费伯仁生活,西处游学,下官自幼习琴,略通音律。"

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琴者,禁也。禁邪归正,以和人心。你既能抚琴明志,想必也是个明白人。"他指了指案上的竹简,"这些都是南安县近年来的赋税记录,你可曾看过?"

费祎上前一步,仔细翻阅竹简,片刻后说道:"丞相明鉴,南安县赋税虽重,却并非县官贪污,实在是......"他顿了顿,"实在是民生凋敝,税源枯竭。"

诸葛亮眼中精光一闪:"继续说。"

"南安县地处要冲,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加之去年大旱,田地荒芜,赋税自然难以征收。"费祎侃侃而谈,"若要解决,当先休养生息,减免赋税,鼓励农耕......"

诸葛亮听着费祎的分析,心中暗暗点头。这个年轻人不仅精通音律,对民生政务也颇有见地。他忽然问道:"你可愿随我回成都?"

费祎一愣,随即躬身道:"下官愿为丞相效劳。"

翌日,大军继续返程。诸葛亮特意让费祎随行,一路上时常与他讨论政务。费祎的见解每每令诸葛亮感到惊喜,这个年轻人的才华,远不止于抚琴。

行至汉嘉郡时,诸葛亮收到了一封来自成都的急报。他展开一看,眉头顿时紧锁。费祎见状,轻声问道:"丞相,可是出了什么事?"

诸葛亮将急报递给费祎:"东吴有异动。"

费祎快速浏览,沉吟道:"东吴此举,恐怕是想试探我蜀汉虚实。丞相南征刚毕,若此时与东吴交恶,恐非良策。"

"依你之见?"

"不如遣使修好,同时加强边境防务。"费祎说道,"待我军休整完毕,再做打算。"

诸葛亮赞许地点头:"正合我意。"他看着费祎年轻的面庞,忽然问道,"你可知道,我为何要带你同行?"

费祎摇头。

"因为我看得出,你是个可造之才。"诸葛亮语重心长地说,"蜀汉正值用人之际,需要像你这样的人才。"

费祎深深一揖:"下官定当竭尽全力,不负丞相厚望。"

诸葛丞相南征大捷,班师回朝。一路上,从僰道县到南安县,再经汉嘉郡、武阳县,首至临邛,沿途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历经数月的征战,将士们虽面容疲惫,但眼神中却透着胜利的自豪。

这一日,大军行至成都城外数十里处。此时,官道两旁早己站满了前来逢迎的群臣。他们身着朝服,神情肃穆而又带着几分期待。阳光洒在官道上,扬起的尘土仿佛都被镀上了一层金色。

在群臣之中,费祎官阶最小,站在队伍的末尾。原来在南安,见到丞相后,他提前回成都禀报,又与百官出来在路边迎接。只见他身形挺拔,目光坚定,虽官职不高,却有着远超其位的见识与气度。费祎望着远处尘土飞扬的方向,心中对诸葛丞相的敬佩之情愈发浓烈。他深知,此次南征,丞相不仅平定了南方之乱,更稳定了蜀汉的根基。

不多时,诸葛丞相的车马缓缓而来。丞相端坐于车中,面容虽显憔悴,但那双眼睛却依然炯炯有神,透着睿智与威严。群臣纷纷行礼,高呼:“恭迎丞相凯旋!”

诸葛丞相微微颔首,示意众人起身。他的目光在群臣中扫视,最后落在了费祎身上。丞相心中对费祎早有留意,此人才华出众,为人谦逊,是蜀汉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丞相开口道:“费祎,与吾同座车进城。”

此言一出,众人皆露出惊讶之色。费祎更是心中一震,他没想到丞相会如此看重自己。但他很快便镇定下来,恭敬地答道:“谢丞相!”

费祎快步走到丞相车旁,登上车,与丞相同坐。马车缓缓前行,城中百姓听闻丞相归来,纷纷涌上街头,夹道欢迎。欢呼声、鼓掌声此起彼伏,仿佛要将整个成都城淹没。

车中,诸葛丞相与费祎交谈起来。丞相说道:“此次南征,虽大获全胜,但蜀汉根基未稳,内忧外患仍存。吾观你才思敏捷,日后定要为蜀汉大业尽心竭力。”

费祎连忙起身,恭敬地答道:“丞相放心,祎定当不负丞相所望,为陛下、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丞相微微点头,继续说道:“如今朝堂之上,各方势力错综复杂。你需谨言慎行,多与同僚交流,团结各方力量,共同为蜀汉的繁荣而努力。”

费祎认真聆听,将丞相的话铭记于心。他深知,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马车缓缓驶向成都,街道两旁的百姓纷纷跪拜。丞相望着这一幕,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依然沉重,蜀汉的未来还需要他继续努力。

蜀汉丞相诸葛亮率领着得胜之师班师回朝。消息如春风般迅速传遍蜀汉大地,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刘禅得知丞相凯旋的消息后,早早便率领着满朝文武,出城几十里隆重迎接。他身着华丽的皇袍,脸上洋溢着激动与喜悦,眼中满是对相父的崇敬与感激。此刻,官道两旁彩旗飘扬,锣鼓喧天,百姓们自发地聚集在道路两侧,手中挥舞着鲜花和彩带,翘首以盼着那支胜利之师的归来。

当丞相诸葛亮的车马缓缓出现在众人视野中时,欢呼声、鼓掌声瞬间响彻云霄。刘禅快步迎上前去,紧紧握住诸葛亮的手,眼中泛起了泪花:“相父,您辛苦了!此次南征,实乃蜀汉之幸,百姓之福啊!”

诸葛亮微微躬身,神情庄重而温和:“陛下谬赞,此乃陛下洪福齐天,将士们浴血奋战之功,亮不过略尽绵薄之力罢了。”

在众人的簇拥下,诸葛亮、刘禅以及诸位得胜归来的将军们一同前行。人群中,孟获及南中七郡太守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孟获虽曾多次与蜀汉战斗,但如今被丞相的仁德所感化,诚心归降。他望着周围热闹的场景,心中感慨万千,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又增添了几分。

回到成都后,皇宫内张灯结彩,大摆筵席,宴请归来的将士们。宫殿内灯火辉煌,酒香西溢,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刘禅端起酒杯,走到诸葛亮面前,恭敬地说道:“相父,这杯酒,敬您的丰功伟绩,敬您为蜀汉的操劳与付出!”说罢,一饮而尽。

诸葛亮连忙起身,回敬道:“陛下,蜀汉的繁荣昌盛离不开陛下的圣明统治,亮愿与陛下及诸位将士一同努力,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随后,刘禅又依次向各位将军敬酒,对他们在南征中的英勇表现给予了高度赞扬。将军们纷纷起身,向刘禅和诸葛亮表示感谢,并立下誓言,愿为蜀汉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酒过三巡,刘禅开始分封奖赏将士们。他根据各位将军在南征中的功绩大小,赐予了丰厚的赏赐,加官进爵。对于那些立下赫赫战功的士兵们,也给予了相应的奖励和荣誉。一时间,宫殿内气氛热烈,将士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

轮到孟获及南中七郡太守时,刘禅微笑着说道:“孟获,你如今诚心归降,朕深感欣慰。南中七郡今后还需你等用心治理,朕定不会亏待你们。”说罢,赐予孟获黄金百两,锦缎百匹,并封他为镇南大将军,庲降都督,继续治理南中地区。

孟获心中感动不己,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磕头道:“陛下圣明,丞相仁德,孟获定当不负陛下和丞相的期望,用心治理南中,保一方平安!”

南中七郡太守们也纷纷上前谢恩,表达了对蜀汉的忠诚和为百姓谋福祉的决心。

宴会持续到深夜,众人仍意犹未尽。丞相诸葛亮望着这热闹的场景,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此次南征的胜利,不仅稳定了蜀汉的后方,更为兴复汉室的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前方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他不敢有丝毫懈怠,暗自下定决心,要继续辅佐陛下,励精图治,实现先帝的遗愿。

此后回到丞相府,丞相稍作休息后,次日一早,丞相不辞辛劳,便召集众臣商议南中后续治理。费祎也在其中,这是他第一次参与如此重要的朝会,心中既紧张又兴奋。

朝会上,丞相首先对此次南征的功绩进行了总结,对有功将士再次进行了嘉奖。随后,他又对当前的局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治国之策。

费祎认真聆听,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他的观点新颖独特,得到了丞相和众臣的认可。丞相心中暗自高兴,他知道,自己又为蜀汉培养了一位栋梁之材。

丞相府内,气氛凝重而热烈。蜀汉丞相诸葛亮端坐在主位之上,目光深邃而坚定,扫视着堂下群臣。南中七郡战后治理一事,关乎蜀汉根基,不容有失。

七郡太守马忠、李恢、吕凯、王伉、爨习、孟琰、张嶷等齐聚一堂,另有孟获也在其中。孟获经历了与蜀军的几番交锋,如今诚心归降,对其又进行了封赏,同时对南中事务也有了别样的认知。

马忠率先起身,朗声道:“丞相,南中之地虽经战乱,但民心思定。如今首要之务,应是安抚百姓,恢复农桑。我愿在治下推行新的水利之法,开渠引水,灌溉农田,如此可保粮食丰收。”

李恢微微颔首,补充道:“马太守所言极是。然南中多山地,交通不便,贸易受阻。需开辟道路,打通与成都等地的商路,如此方能互通有无,促进繁荣。”

吕凯轻抚胡须,缓缓说道:“南中民俗复杂,需以教化为本。可在各郡设立学堂,选派良师,传授诗书礼仪,以化诸夷之性,使其知礼守法。”

王伉则提出:“军备亦不可废。南中周边仍有不安定因素,需加强地方守备,训练乡勇,保境安民。”

爨习出身南中豪族,他说道:“我南中特产丰富,可组织民众开采矿产,加工特产,与中原贸易,增加百姓收入,充盈国库。”

孟琰接着说:“南中多河流湖泊,可发展渔业,且造船之术也可进一步提升,既用于渔业,也可作军事之用。”

张嶷起身抱拳道:“丞相,南中之地,人才辈出。应广开选贤之路,选拔当地贤能之士,参与治理,如此可收民心。”

孟获憨厚地笑了笑,说道:“丞相,俺孟获如今也算明白了。俺们南中百姓,也想过上好日子。本人愿诚心协助各位太守,让南中越来越好。”

诸葛亮微微点头,脸上露出欣慰之色:“诸位所言极是。南中乃我蜀汉之根基,需上下一心,共同治理。加大南中治理力度,不仅可使百姓安居乐业,更可使我蜀汉国以富饶。”

接着,诸葛亮话锋一转:“如今,东吴与我蜀汉虽有联盟,但关系微妙。需派一能言善辩之士,出使东吴,继续修好关系,共抗曹魏。费祎,此事便交于你。”

费祎起身,恭敬道:“丞相放心,祎定不负所托。”

诸葛亮目光炯炯,扫视众人:“曹魏乃我蜀汉之大敌,不可不防。我等在治理南中、修好东吴的同时,也需治戎讲武,准备北伐。如今,我军需加紧训练,提升战力,研发新的兵器战法,为北伐做好准备。”

众人齐声应道:“愿听丞相吩咐!”

此后数月,南中大地一片繁忙景象。新的水利工程陆续开工,条条沟渠蜿蜒伸展,滋润着干涸的土地。山间新辟的道路上,商队往来不绝,驮着货物的马匹踏出坚实的步伐。学堂里,书声琅琅,孩子们在先生的教导下,诵读经典。乡勇们在训练场上,刻苦操练,身姿矫健。

而在蜀汉国内,治戎讲武之事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诸葛亮亲自参与军事训练,改良兵器,研究阵法。军中士气高昂,将士们摩拳擦掌,渴望着北伐的那一天。

时光流转,南中在众人的治理下,渐渐繁荣起来。百姓安居乐业,粮食丰收,商贸发达,国库也日益充盈。蜀汉的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北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日朝会在丞相府结束后,天色己晚。费祎走出丞相府,望着满天繁星,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他知道,自己的仕途才刚刚开始,前方的道路虽然充满挑战,但他坚信,在丞相的指引下,自己一定能够为蜀汉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此后的日子里,费祎在丞相的悉心栽培下,官职逐渐提升。他积极参与朝政,为蜀汉的发展出谋划策,成为了丞相的得力助手。而诸葛丞相,也在费祎等人的辅佐下,继续为实现兴复汉室的大业而努力奋斗。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诸葛丞相与费祎的故事,成为了蜀汉历史上一段佳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蜀汉儿女为了国家的繁荣而不懈努力。日子里,蜀汉在刘禅和诸葛亮的治理下,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而孟获及南中七郡太守们也信守承诺,将南中地区治理得井井有条,与蜀汉朝廷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蜀汉迎来了一段难得的和平与发展时期,为日后的北伐中原积蓄着力量。

时光荏苒,那段南征凯旋的辉煌历史,成为了蜀汉百姓心中永远的骄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奋斗。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