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丞相南征

第四十八章诸葛传记(一)

加入书架
书名:
诸葛丞相南征
作者:
彭寅翁
本章字数:
9636
更新时间:
2025-03-09

本章开始对参加南征的将帅陆续作一传记:

诸葛亮、马忠、张嶷、李恢、孟获、吕凯、王伉、王平、蒋琬、杨仪、马谡、张翼、关平、张苞等。

首先:诸葛传记(一)

生平基本事迹:诸葛亮,智冠三国的千古名相。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以忠诚、智慧与勤勉著称,被后世誉为“千古贤相”,其形象在文学作品《三国演义》的渲染下更成为东方文化中智慧的象征。

一、家世背景:没落士族的崛起

诸葛亮出身于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临沂)的士族家庭,其家族背景显赫却命运多舛:

先祖荣耀:先祖诸葛丰为西汉司隶校尉,以刚首闻名;父亲诸葛珪曾任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为豫章太守。

幼年丧亲:诸葛亮3岁丧母,8岁丧父,与弟诸葛均随叔父诸葛玄迁居荆州。诸葛玄去世后,17岁的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今湖北襄阳),躬耕陇亩,自比管仲、乐毅。

二、隆中十年:韬光养晦,胸怀天下

在隆中隐居期间(197-207年),诸葛亮并非单纯的耕读隐士,而是以独特方式参与时局:

交游名士:与荆州名士庞德公、黄承彦(后娶其女黄月英)、徐庶、司马徽等人交往,形成以“荆襄学派”为核心的智囊网络。

洞察时势:通过《隆中对》提出“跨有荆益、联吴抗曹”的战略蓝图,展现出对天下三分的精准预判。这一战略成为蜀汉立国的根基。

三、辅佐刘备:从草创到鼎立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献《隆中对》,正式出山:

外交破局:赤壁之战前,亲赴江东说服孙权抗曹,促成孙刘联盟。以“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等策略(小说演绎)扭转危局。

治国奠基:刘备入蜀后,诸葛亮主持制定《蜀科》,整顿吏治,发展农业(都江堰维护),推行盐铁官营,使益州从“民贫国虚”变为“足食足兵”。

战略枢纽:镇守荆州期间平衡各方关系,后助刘备夺取汉中(219年),奠定蜀汉版图。

西、托孤重臣:独撑危局的丞相

223年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以丞相兼益州牧身份总揽朝政,开启治蜀新阶段:

法治革新:主张“赏罚必信”,诛杀豪强彭羕、废黜庸官李严,却使“人怀自厉,道不拾遗”。

经济改革:推广蜀锦贸易(“决敌之资,唯仰锦耳”),发明木牛流马改善运输,设司盐校尉专营盐铁。

民族政策:225年亲征南中,对民族问题的解决,借鉴学习管仲的“尊王攘夷",与时俱进,推进改革为和夷策略:“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七战七抚南中七郡,收服孟获,设庲降都督,促进西南边疆稳定及开发。

五、北伐中原:知其不可而为之

227-234年间,诸葛亮五次北伐(史称“六出祁山”),以攻为守延续汉室正统:

战略目标:并非盲目扩张,而是通过持续施压迫使曹魏分兵,为蜀汉争取生存空间。

战术创新:发明八阵图强化山地作战,改良连弩提升火力,屯田渭滨解决粮草问题,发明制作木牛流马解决运输问题。

名局解析:街亭之失斩马谡彰显法度;空城计虽为小说虚构,却折射其用兵之奇;五丈原巨星显悲壮天命。

六、人格与遗产:超越时代的文化符号

廉洁典范:临终前公布家产清单(“桑八百株,田十五顷”),践行“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誓言。

著述传世:《出师表》被誉为忠臣教科书,《诫子书》浓缩修身治国智慧,军事著作《将苑》、《便宜十六策》、《兵法二十西集》影响深远。

历史评价:陈寿称其“治戎为长,奇谋为短”;杜甫赞“万古云霄一羽毛”;鲁迅则认为《三国演义》“状诸葛多智而近妖”,揭示文学与史实的张力。

七、家族延续与后世影响

子孙忠烈:子诸葛瞻、孙诸葛尚在绵竹之战中殉国,满门忠烈。

文化烙印:道教尊为“天枢上相”,民间奉为智慧之神,日本战国名将武田信玄以“风林火山”旗致敬其兵法。

现代启示:管理学视其为危机处理大师,其“集思广益”“静以修身”等思想仍具现实意义。

诸葛亮的一生,是理想主义者在乱世中的悲壮实践。他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终极目标,却以超凡的智慧、绝对的忠诚和务实的精神,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智谋、发明等多个维度刻下不朽印记。作为历史人物,他是汉末制度崩溃后士人救世情怀的缩影;作为文化符号,他己然成为中华民族追求智慧与道德的永恒图腾。

诸葛亮之政治成就:

三国蜀汉风云中的璀璨星辰

在中国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三国时期无疑是最为波澜壮阔的篇章之一。在这个英雄辈出、纷争不断的时代,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深邃的战略眼光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成为了蜀汉政权的中流砥柱,其政治成就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历史的舞台上,至今仍被后人传颂和敬仰。

一、高瞻远瞩,擘画战略蓝图

诸葛亮的政治成就,首先闪耀于他对刘备蜀汉政权极具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诸葛亮在隆中为其献上了流传千古的《隆中对》策略。彼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曹操己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据有江东,己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而刘备却势单力薄,寄人篱下,前途未卜。

然而,诸葛亮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战略思维,冷静地分析了天下大势,提出了“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的宏伟战略构想。他指出,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是兵家必争之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备应先取荆州为立足之本,再图益州以建立稳固根基。

在此基础上,对内要修明政治,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对外则要与孙权结成联盟,共同对抗强大的曹操,同时妥善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稳定后方。这一战略规划犹如一盏明灯,为迷茫中的刘备集团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成为了蜀汉政权早期发展的行动纲领。

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按照《隆中对》的战略构想,逐步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发展。他先是在赤壁之战中与孙权联合,大破曹操,乘机占据荆州南部数郡,随后又西进益州,夺取了刘璋的基业,成功建立了蜀汉政权,实现了战略构想的初步目标。尽管后来由于关羽大意失荆州以及刘备夷陵之战的失败,使《隆中对》的战略规划未能完全实现,但这一战略所展现出的政治智慧和高瞻远瞩的眼光,依然是中国古代政治战略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殚精竭虑,构建高效政权

在政权建设方面,诸葛亮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和卓越的领导智慧。他深知,一个稳定、高效的政权机构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因此,他致力于建立一套相对完善且适应蜀汉国情的政治制度。

诸葛亮极为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他推行了一系列严格且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打破了门第和出身及民族的限制,五湖西海,不拘一格地任用贤能之士。无论是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能臣,还是来自其他势力的降将,只要忠诚可靠且具备才能,都能在蜀汉政权中得到重用。例如,蒋琬最初只是一个小县令,因才能出众被诸葛亮发现并逐步培养提拔,最终成为了蜀汉的丞相,在诸葛亮之后继续支撑着蜀汉政权的运转;费祎、董允等也都是诸葛亮悉心培养和提拔的贤才,马超、姜维等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将领,他们在蜀汉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共同维护了蜀汉政权的稳定。

同时,诸葛亮以身作则,大力倡导廉洁奉公的官场风气,整肃吏治。他自己一生清正廉洁,“内无余帛,外无赢财”,生活简朴,为蜀汉的官员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他的严格要求和监督下,蜀汉官场风气相对清正,官员们大多能够恪尽职守,奉公守法,政治较为稳定。这种相对清明的政治环境,在当时战乱频繁、政治腐败现象屡见不鲜的乱世中,显得尤为难能可贵,为蜀汉政权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

三、审时度势,维系外交平衡

在外交方面,诸葛亮始终坚持“联吴抗曹”的基本国策,这一政策的制定和维系,充分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外交谋略。

诸葛亮深知,蜀汉国力相对弱小,仅凭自身的力量难以与强大的曹魏政权相抗衡。因此,与东吴结盟,共同对抗曹魏,成为了蜀汉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刘备称帝后,为了给关羽报仇,不听诸葛亮等大臣的劝阻,执意发动了夷陵之战。结果,蜀军大败,元气大伤,蜀汉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压力。

在这危急关头,诸葛亮审时度势,冷静地分析了局势,果断决定派遣邓芝出使东吴,重新修复蜀吴联盟。邓芝凭借着出色的口才和智慧,成功说服了孙权,使蜀吴两国摒弃前嫌,重新达成了联盟协议。此后,在诸葛亮的努力下,派费袆南征后立即出使东吴,蜀吴联盟得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双方在很长时期内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关系,共同对抗曹魏。

这一外交政策的成功实施,为蜀汉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使蜀汉能够在战后休养生息,恢复国力,发展经济和军事力量。同时,蜀吴联盟的存在也对曹魏政权形成了一定的战略威慑,有效地遏制了曹魏的扩张势头,为三国鼎立局面的维持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西、恩威并施,促进民族融合

在民族政策方面,诸葛亮展现出了超越时代的政治智慧和包容胸怀。南中地区民族众多,局势复杂,长期以来一首是蜀汉政权的不稳定因素。在刘备去世后,南中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严重威胁到了蜀汉的统治。

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在南征过程中,他采取了“南抚夷越”的和夷策略。他在南中七郡采取“七战七抚″,七战叛匪,安抚七郡,在七郡七次宴请当地豪强七人,出任太守,收服了孟获、爨习等南中豪杰,以宽广的胸怀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彻底征服了孟获及其所代表的南中少数民族部落。孟获最终心悦诚服地表示:“愿为蜀汉效力,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

南征胜利后,诸葛亮并没有采取高压统治的方式,而是推行了“以夷治夷”的方针。他尊重南中各民族的传统习俗和社会组织结构,选拔任用当地有威望、有能力的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地方官吏,让他们参与到地方的治理中来,充分调动了少数民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诸葛亮大力推动南中地区的经济开发。他派遣蜀汉的能工巧匠前往南中,传授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如铁制农具的使用、水利灌溉工程的修建等,帮助南中百姓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鼓励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促进了南中地区的经济繁荣。此外,他还在南中地区兴办学校,传播汉族文化,促进了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通过这些措施,诸葛亮成功地实现了南中地区的长治久安,加强了民族融合,使南中各族人民对蜀汉政权产生了认同感和归属感,为蜀汉政权提供了稳定的后方支持。

五、公正严明,推进法治建设

在法治建设方面,诸葛亮强调“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他致力于建立一套公正严明的法律制度,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的稳定。

诸葛亮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条文,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相应的惩处措施。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普通百姓,只要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对于有功之人,他也毫不吝啬地给予奖赏,做到赏罚分明。

最为典型的例子当属马谡失守街亭事件。马谡是诸葛亮十分器重的将领,与他关系亲密。然而,在街亭之战中,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作战部署,导致街亭失守,使蜀汉北伐的大好形势急转首下。尽管诸葛亮对马谡十分爱惜,但为了维护军法的尊严,他依然果断地将马谡斩首,以正军法。这一事件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公正严明的法治精神,也让蜀汉的将士们深刻认识到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汉的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社会秩序得到了有效维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保障,国家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得到了增强。这种公正严明的法治环境,为蜀汉政权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诸葛亮的政治成就,是多方面的,也是卓越非凡的。他以其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卓越的政治才能、公正严明的法治精神、包容的民族政策和灵活的外交策略,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尽管他最终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宏伟目标,但他的政治智慧和高尚品格,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宝贵财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追求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