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丞相率众南征,采取攻心为上,安抚为主的策略。
在越嶲郡马湖县设宴款待安抚南中诸夷首领,宣传执行民族平等团结之要务,进一步加强民族的交流及大融合,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先进文化思想。
南中自古就是少数民族世代繁衍生息聚居地,与汉朝的关系,时服,时抗。
孟获王对此就不服,要与蜀军一较高下,切磋一番。
丞相只能奉倍,安排他回去准备一下再战。
其余诸夷首领回去了,受叛乱分子煽动,一部分也开始蠢蠢欲动。
为了南中,这一战略大后方的长治久安,为了军资所出,为了诸夷的心悦巨服,丞相开始了率众南征的“七战孟获”,七战孟获及其所属部落及叛军。
此“七战孟获”非彼时“七纵七禽”!在于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宽严相济,斗智斗勇。
历史故事写到这里,不得不提到孟获这个蜀汉时期南中夷王首领了。
大家公认及推崇的正史《三国志》本传中未记载孟获事迹,本人广泛收集民间传说,考证历史遗迹,客现公正,实事求是,科学公正审视历史人物,历史唯物史观明辨历史故事。
孟获,蜀汉时期南中一带夷族首领,活动影响范围建宁郡、越嶲郡、益州郡滇池、平夷等。
蜀汉时期南中诸郡治所所在地进入封建社会,居住在益州郡夷族先民开始进入阶级社会,一些仍由氏族、部落走向部落联盟阶段,孟获就属部落联盟首领。首到新中国成立,有些地方才从奴隶制社会,一步跨干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为破除旧社会的民族歧视,毛主席建议把“夷族”改为“彝族”,因为“夷族”称呼带有贬义(蛮夷),“彝”字意为房子下面有“米”有“丝”,有吃有穿,兴旺发达。
由于受阶级文化冲击影响及叛匪煽动,所以孟获参与其中。由此,诸葛丞相率众组织指挥诸将庲降都督李恢、马忠、吕凯、张嶷与之七战,孟获及其叛匪高定元、雍闿、朱褒、刘胄、李求承、狼岑、槃木王舅等七败,负隅玩抗者被斩杀,孟获及部落终被丞相大义大恩收服,南中安定,首至蜀亡。
接下来的“七战孟获”故事即将呈现,但各位大师的“七纵七禽”己广为流传,如梗在喉,不吐不行。
“七纵七禽”早期出现在《三国志》裴松之注一书中,《汉晋春秋》先有记载,《华阳国志》、《资治通鉴》也有记载,《三国演义》更传得神,抓了又放,放了又生擒,连续七次。
研究学习三国历史,讲历史故事,还得依据正史,陈寿所著《三国志》全书主要记载了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历史,全书共六十五卷,全书对诸葛亮南征一事有多处记载,但唯独没有“七纵七禽”历史故事,取材严谨、斜事简约,也不致于节省这西个字。那就只有一种情况:
诸葛亮南征,并未实际发生“七纵七禽”,只有“七战”收服孟获,“七战”平定南中。
陈寿(233一297),安汉人,今天的南充市人,少时就勤奋好学,师从史学家谯周,潜心研究《史记》、《汉书》、《春秋左氏传》等史书经典,为官正首,不与宦官为伍,他生在蜀汉,又在蜀汉为官,专任秘书郎,263年蜀灭后,晋武帝司马炎安排任职佐著作郎,280年,西晋灭掉东吴,西晋统一,三国归晋,陈寿兼任中书侍郎,朝廷正式安排编撰《三国志》。
陈寿开始收集历史文献,加之本身是蜀国人,在蜀未亡时就关注史事,多方收集,多方考证历时10年完成。书中多处斜写提到诸葛亮南征,未提“七纵七禽”。
先期陈寿历时多年编辑写成的《诸葛氏集》中有提到“南征第三″,也未提此事,南征“七擒孟获”,在蜀汉时期是天大的事情,如存在,陈寿会不知晓!
后来裴松之(372一451),在陈寿去世一百三十多年后,根据南朝宋文帝的安排为《三国志》作注解,补缺,论辩。他个都认为:“寿书铨斜可观,事多审正,近世之嘉史。其寿所不载,全面收集,同一事有异或矛盾,或事情本身就不同,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这样裴就用一年多的时间把其它书籍的相关内容不管真伪全部记录上去。这就出现了《三国志》裴松之注: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中的注《汉晋春秋》曰:“七纵七禽”。
同样在这一章节中,也引用了《亮集》,为何同样一个事件要分别注引,只证明专门记载诸葛亮故事的权威书中,并没有写这件并未发生的事。
现在就谈一下《汉晋春秋》的作者习凿齿,约(328一413),东晋襄阳人,他身在远方湖北,生在蜀汉百多年之后,如何知晓“七纵七禽”孟获的?比陈寿这位蜀汉家乡人还精通?
裴松之在《三国志.蜀书.董允传注》中,引用了《襄阳记》,又言与《汉晋春秋》说法不同,此二书俱出自习凿齿,而不同若此,前后矛盾。
《资治通鉴》平定南中章节提及“七纵七禽”,属引用,照抄照搬《汉晋春秋》,自不必论。
《三国演义》,罗贯中用大量篇幅描写诸葛亮“七擒孟获”,均依据《汉晋春秋》,描写精彩,诸葛亮几乎被神化,作为小说非常不错,但作为历史,不知贯中是否知道诸葛丞相南征路线图,是否知晓了解南中地区地形地貌:沟壑纵深,没有栈道,原始森林,迷途无返,除了郡治所所在地,其余,高山深谷,凶兽出没,劳师以远,即使飞禽走兽也不易抓获,况人呼。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历时6月,中途行军,“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把这西个郡十二个县走完都须半年,抓住人七次,就不知要多久,西南夷长期狩猎,若开展丛林战,还不知鹿死谁手。
且看我诸葛丞相如何排兵布阵,七战孟获,是否生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