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策:学霸系统的学术登顶之路

第21章 暗室里的学术跃迁

加入书架
书名:
书海策:学霸系统的学术登顶之路
作者:
田田小说呀
本章字数:
4548
更新时间:
2025-07-07

数日后,市立图书馆古籍部的公告栏前围了一圈人。

“调入‘古籍保护专项研究组’?还由方文清亲自指导?”

“孙衡?那个平时总在库房里搬书、连职称都没评上的孙衡?”

议论声此起彼伏,有人惊讶,有人狐疑,还有几个年轻职员露出羡慕的眼神。

但最引人注目的,是站在人群后方的赵启明。

他嘴角挂着笑意,眼神却冷得像冬日的玻璃窗,透不出一丝温度。

“此人不可留。”他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写下一行字,语气仿佛是在给一只蚂蚁宣判死刑。

当天下午,赵启明便拨通了吴浩然教授的电话。

“老吴,我想请你帮我办一件事。”

“什么?”电话那头传来对方低沉的声音。

“学术审查。”赵启明缓缓说道,“就从他的研究成果入手,给他找点麻烦。”

挂断电话时,他望着窗外的天色,阴云密布,一如他心中酝酿的风暴。

而此时,孙衡正站在自己的新办公室门口。

这是一间独立的房间,位于古籍修复区的尽头,采光良好,隔音效果也不错。

对于一个刚进入核心研究组的人来说,这个待遇算是出格了。

他走进去,第一件事便是插上网线,安装独立网络节点,并设置多重加密存储空间。

这些细节,是他过去几年做文献整理时养成的习惯——数据安全,永远比想象中更重要。

他坐到办公桌前,打开那本神秘的青铜封皮古籍《文渊策》。

系统瞬间激活。

【当前策力值:1768】

距离“通览级”仅差一线。

输入关键词:“古籍材料+流体力学”。

刹那间,一幅前所未有的知识图谱在他脑海中展开。

无数条信息链如蛛网般交织,逻辑清晰,脉络分明。

古籍纸张纤维结构与水流动力学的关联、古代造纸工艺对湿度控制的模拟模型……一个个曾经孤立的知识点,在系统解析下形成了全新的理论框架。

“这不是巧合。”孙衡低声自语,心跳微微加快。

他隐隐感觉到,自己正在触及某个从未有人涉足的研究领域。

与此同时,一场小型学术沙龙在馆内报告厅悄然举行。

林若雪作为市立大学的研究生,被邀请参与讨论。

她一首在寻找机会接触孙衡,终于在这次沙龙上等到机会。

她拿着一份论文草稿,走向角落里的男人。

“这是我关于《九章算术》度量单位变迁的研究,不知你是否愿意指点?”她声音不大,但坚定。

孙衡接过稿件,随意翻开几页,目光迅速扫过内容,十分钟后合上。

“有两个关键问题。”他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专业性,“一是数据样本选取偏差导致结论偏移;二是忽略了汉唐时期度量制度的区域性差异。”

林若雪怔住了,随即眼底燃起一丝敬佩和震惊。

她原以为自己这篇论文己经打磨得相当成熟,没想到竟有如此明显的漏洞。

更让她震撼的是,孙衡几乎一眼就看穿了问题所在。

她张了张嘴,最终只说了一句:“谢谢你。”

而这一幕,落在远处角落里默默观察的赵启明眼中,愈发刺眼。

当晚,研究组召开内部会议。

方文清作为首席研究员主持会议,神情肃穆。

“我们接下来要启动一项重点工程——‘明代水利典籍数字化工程’。”他环视全场,“这项工作不仅涉及古籍修复,还涵盖历史地理、水利工程等多个领域,需要一位具备跨学科视野的核心成员。”

众人面面相觑,都在猜测人选。

下一秒,方文清缓缓开口:

“我推荐——孙衡。”

会场瞬间安静下来。

赵启明手中的笔啪地一声折断。

他猛然抬头,盯着方文清,眼神复杂至极。

方文清话音刚落,会议室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瞬。

“孙衡?”

赵启明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

他目光死死盯着方文清,脸色阴沉得可怕。

在场其他人也纷纷投来惊疑不定的目光——一个连职称都没评上的图书管理员,居然要被推荐为国家级古籍数字化工程的核心成员?

“方老师,”赵启明终于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压制的怒意,“这个决定是否有些仓促了?孙衡同志虽然近期表现出色,但毕竟资历尚浅……”

“赵副主管。”方文清打断他,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你负责的是日常管理,而我负责的是学术方向。既然我们这次的目标是‘跨学科融合’,那就必须引入真正具备跨学科能力的人才。孙衡不仅掌握了古籍修复与文献分析的基础,更展现出了极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系统化思维。”

这番话一出,赵启明心中咯噔一声。

会议最终以投票方式确认了这一任命,孙衡正式成为“明代水利典籍数字化工程”的核心成员之一,负责将古籍中的水文记载转化为现代水利工程模型,并与历史地理、气候变迁等多学科进行交叉研究。

会后,孙衡被方文清单独留下。

“我知道你现在承受的压力不小。”老专家看着他,眼神透着几分审视,也有一丝欣赏,“但我相信你能扛得住。这个项目,不只是修书,更是要用这些古籍去解决现实问题。”

孙衡点点头,心中一片清明。

他回到新办公室,打开电脑,启动《文渊策》系统。

他输入关键词:“明代水利+地理测绘+现代流体力学”。

知识图谱如星辰般铺展开来。

一幅幅古籍中关于河流疏浚、堤坝设计的记载,与现代水利工程理论相互印证,逐渐演化成一套完整的三维建模框架。

他调用馆藏数据库,导入历史气候数据和地形资料,结合《河防通议》《治水筌蹄》等典籍内容,开始构建模拟系统。

整整一夜,键盘声不曾停歇。

窗外月光洒落,他的双眼泛起微红,但精神却异常亢奋。

当最后一行代码完成运行,屏幕上跳出一组完整的数据模型——基于明代水利治理经验的现代洪水预警系统雏形赫然呈现。

“从今天起,我才真正踏上了学术之路。”他低声自语,嘴角浮现出一抹笑意。

这时,手机轻轻震动了一下。

是一条私信。

来自林若雪:

“青年学者论坛下周举行,你愿意来分享你的水利模型吗?”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