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天色未明,图书馆古籍部的办公室内己经亮起了灯。
孙衡坐在桌前,手指轻轻着那本泛着青铜光泽的《文渊策》。
昨夜邮件中的内容还在他脑海中回响:市大那边己经开始怀疑“沈默”的身份,有人正在暗中调查自己。
但他并不慌张,反而有种如临大战前的兴奋感。
而就在这时,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林若雪的信息:
“孙哥,我收到一封匿名邮件,质疑‘沈默’的身份真实性。我想知道你的真实想法。”
简短而首接,没有质问,也没有情绪波动,只是确认立场。
孙衡盯着这条信息看了几秒,缓缓敲下回复:
“我做这些不是为了名利,也不是为了混圈子。我只是想把古籍里的智慧用起来,真正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你可以选择相信,也可以选择退出。”
发完后,他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等待回应。
片刻后,手机再次震动:
“我相信你。所以接下来我要正式邀请你加入我们的数学建模选拔赛团队,作为技术顾问。”
孙衡睁开眼,嘴角微微扬起。
——这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次机会,一个舞台。
上午九点,市立大学计算机系会议室。
林若雪带着孙衡走进房间,韩思雨正低头调试模型参数,见人进来,头也不抬地问了一句:“你是哪个专业的?我们可不想拖累别人。”
语气冷淡,带着明显的试探意味。
孙衡没有解释自己的背景,只是平静地问:“你们准备做哪类题目?”
“城市交通优化。”韩思雨随口答道,“但数据太复杂了,还没找到突破口。”
“我可以试试。”
林若雪
会议很快结束,众人各自散去,准备下午提交初步方案。
而孙衡则回到图书馆,关上办公室门,取出《文渊策》,输入关键词:“九宫算术 + 拓扑网络”。
刹那间,系统自动调取了大量古代数理典籍与现代图论资料,迅速生成了一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的知识图谱。
图谱中心标注着几个关键节点:路径最短化、流量分配、动态调度、冗余优化。
紧接着,孙衡启动“研究加速”功能,消耗50点策力,进入高效解析模式。
三小时后,他完成了基础模型构建,并推演出三种可行的优化策略:
1. 基于九宫格动态分区调度算法,用于实时应对突发通拥堵;
2. 融合古代驿路规划思想的多节点优先级排序机制,提升整体通行效率;
3. 利用图论中的连通分量分析法,识别并修复潜在瓶颈区域。
他将整套方案整理成文档,附上详细的数据模拟结果和可视化图表,命名为《基于古数理思维的城市交通智能调度模型初探》。
次日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进会议室,韩思雨正为昨晚没头绪的模型苦恼。
林若雪拿着U盘走进来,神情有些异样:“他来了。”
“谁?”韩思雨抬起头。
“沈老师。”林若雪将U盘插入电脑,打开了昨晚孙衡交给她的文件。
当第一张完整模型图出现在屏幕上时,韩思雨的眼睛瞬间睁大。
“这……这不可能!他只看了一份题纲,怎么可能一夜之间完成整个模型?还带了三种优化策略?”
林若雪没有回答,只是轻声说:“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事。”
韩思雨沉默了。
她向来自视甚高,从未见过有人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拿出如此详尽且具备实际应用价值的解决方案。
更重要的是,那些策略并非单纯的数学推演,而是融合了中国古代的数理思维,既有理论支撑,又兼具工程可行性。
“他是怎么做到的?”她低声问。
林若雪看着屏幕,目光沉静如水:“我不知道。但我相信他。”
此时,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
江远航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沓材料,正是本次校内选拔赛的评审观察员名单。
他原以为这只是例行公事,没想到刚走进会场,就听见有导师提起一个陌生名字:“沈默”,以及他的那份令人震惊的交通优化模型。
他皱了皱眉,心中隐隐升起一种熟悉的感觉。
像是某种久违的对手,终于浮出了水面。
他没有进门,只是默默记下了这个名字。
然后转身离开,走向主控室。
风暴,即将掀起。---
江远航站在评审席的侧后方,手中紧握着林若雪团队提交的报告。
纸页在他指间微微颤动,仿佛承载着某种不可思议的重量。
他翻到最后一页,目光锁定在“技术顾问:沈默”几个字上,眉头皱得更深。
这份建模报告的内容,远远超出了他对本科生团队能力的认知范畴。
尤其是那个“九宫格动态分区调度算法”,不仅逻辑严密、结构清晰,更难得的是它所展现出的思维深度——融合了古代数理模型与现代图论的创新性路径规划方法,在工程实现上极具可行性。
这让他想起了什么。
不,准确地说,是他曾经提出却被导师批评为“过于理想化”的一个研究构想。
那是他在博士阶段初期提出的“基于九宫算术思想的城市交通网络重构模型”。
当时因缺乏实际数据支撑和理论延展性,被学术委员会否决。
可如今,眼前这个“沈默”竟然不仅实现了它,还进一步将其拓展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模型,并结合了拓扑学中的冗余优化与连通分量分析法!
江远航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
他抬头望向台上,孙衡正站在答辩台前,穿着一件朴素的衬衫,神情平静如水。
“沈老师,您是否考虑过突发性事件对整个交通网络的冲击?”评委中的一位教授发问,语气中带着明显的探究意味。
孙衡点头,调出屏幕上的模拟结果:“我己经通过多维参数设定,构建了包括交通事故、天气变化、节假日人流激增在内的五种极端情境模型。”他说着,轻轻一点,屏幕上迅速切换出多个动态图表,“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情况下,九宫格分区能够自动调整优先级,保持整体通行效率不低于85%。”
全场哗然。
有评委忍不住鼓掌。
“太精妙了!”
“这己经不是普通学生层面的建模了,更像是成熟研究机构的技术方案。”
孙衡没有回应,只是淡淡一笑,走下讲台。
而就在这一刻,江远航的目光死死锁住了他。
他终于确定了一件事:这个人,绝不是普通的高校教师,甚至……根本就不是高校体系内的人。
他的资料里写明了,沈默是某外地大学的客座讲师,无正式编制,履历简略得几乎透明。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能在一夜之间拿出一套完整到近乎完美的建模策略,逻辑严谨,思路开阔,甚至能应对专家们的极限提问?
不可能。
除非……他另有身份。
比赛结束后,江远航没有离开会场,而是首接走进了主控室。
他打开电脑,调出了本次比赛的报名信息表,开始搜索“沈默”的相关记录。
同时,他也调取了青年学术论坛的录像备份——那是两个月前的一次线上研讨会,他曾听到一个匿名发言者提到过“九宫格”与“交通流优化”的概念组合,虽然当时没太在意,但现在回想起来,那声音,那思路……
竟与今天的“沈默”惊人相似。
“你到底是谁?”他低声自语,眼中寒光一闪。
接下来的几天,他将展开自己的调查。
从市立大学校报的照片比对,到图书馆系统的内部档案查询,再到论坛录像的声音识别——他要找出这个“沈默”真正的身份。
因为他隐隐意识到,这个人的出现,可能会改变整个学术圈的游戏规则。
而他,绝不允许自己成为被动接受这一切的人。
风暴,正在酝酿。
而主角的名字,即将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