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福宝,我成了全家的心头宝

第21章 说服成功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福宝,我成了全家的心头宝
作者:
墨鲸核
本章字数:
10836
更新时间:
2025-07-08

周宁雅那颗被京城和太医院藏书点燃的小心脏,一刻也等不得了。大哥的信如同在她眼前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她必须抓住这个机会!深知父母,尤其是母亲赵氏对她远行的担忧,她明白强求不得,得讲究策略。

于是,周府里悄然上演了一出“小女儿软磨硬泡”的温馨戏码。

“磨”字诀的威力

往日里,周宁雅大部分时间都安安静静地待在书房,像个小小的影子。但这几日,她出现在父母身边,尤其是母亲赵氏周围的频率,陡然飙升。

周景贤在账房核对田庄的秋收账目时,周宁雅会抱着她的小医书,“恰好”坐在旁边的小凳子上安静地看。看着看着,就会“不经意”地抬起头,用那双清澈见底的大眼睛望着父亲,软软地问:“爹爹,京城是不是很大很大?比我们县城大好多好多倍?”

周景贤正被一堆数字搞得头昏脑涨,闻言头也不抬:“嗯,大,大得很。”

“那……京城里的人,是不是都很有学问?像大哥那样?” 小姑娘的声音带着向往。

“嗯,天子脚下,人才济济。” 周景贤随口应着,继续拨算盘。

周宁雅便不再多问,低下头,小嘴却微微抿起一个不易察觉的弧度。没关系,一次一点点,水滴石穿。

主屋里,赵氏正和管事娘子商议着中秋节的节礼安排。周宁雅迈着小步子走过去,乖巧地依偎在母亲腿边,也不打扰,只是摆弄着她荷包上的穗子。等管事娘子告退,赵氏刚端起茶盏,她就仰起小脸,声音甜甜的:“娘亲,京城离我们好远好远,坐马车要好多天吧?路上会不会很辛苦呀?”

赵氏看着女儿娇憨的小脸,心就软了一半,放下茶盏,将她揽到怀里:“是呢,路途遥远,车马劳顿,可不是小孩子轻易受得了的。”

“哦……” 周宁雅长长的睫毛垂下,小脸上适时地露出一丝“懂事”的失落,“那大哥一个人在京城,也好辛苦哦。他过生日的时候,都没人陪他吃长寿面呢……” 她轻轻叹了口气,那语气,仿佛在替远在京城的大哥感到无比的心疼和孤单。

赵氏的心瞬间就被戳中了。长子离家在外,本就是她心头最大的牵挂。小女儿这么一说,那份思念和愧疚更浓了。她搂紧了周宁雅,没说话,但眼神明显动摇了。

周宁雅深谙“人多力量大”的道理。光靠自己“磨”还不够,她需要“盟友”。五哥周景然,就是最天然、最合适的人选!

周景然才十岁,正是对新鲜事物充满无限好奇、精力旺盛又有点藏不住话的年纪。周宁雅悄悄找到他,把大哥的信给他看,当然,略过了太医院藏书那段,重点强调了京城的繁华好玩。

“五哥,你看!大哥邀请我们去京城玩呢!” 周宁雅的声音充满了诱惑,“京城哦!听说有比房子还高的酒楼,有卖各种稀奇古怪玩意儿的大集市,还有糖人做得比真花还好看!还有……还有大哥带我们去吃好吃的!”

周景然的眼睛“唰”地就亮了,像两盏小灯笼:“真的?!大哥让我们去京城?!太好啦!” 他兴奋地差点跳起来。

“嘘——” 周宁雅赶紧捂住他的嘴,小大人似的压低声音,“爹娘还没答应呢。他们担心路上辛苦,怕我们太小了。”

“我不怕辛苦!” 周景然立刻挺起小胸脯,“我都十岁了!是大人了!我能骑马!” ,虽然他其实连小马驹都没单独骑过。

“光说不怕可不行,” 周宁雅循循善诱,“我们得让爹娘知道我们很想去,而且我们能照顾好自己,不会给大哥添麻烦。五哥,你帮帮我,多在娘亲面前说说京城多好玩,多想大哥,好不好?”

“包在我身上!” 周景然拍着胸脯,使命感爆棚。

于是,赵氏身边彻底热闹了。

她刚拿起针线想做点女红,周景然就像个小炮弹一样冲进来:“娘!娘!京城是不是有那种会喷火的杂耍?大哥信上说了吗?”

赵氏无奈:“信上没说这个……”

“那肯定有!书上都写了!娘,我们去看看好不好?”

她刚想小憩片刻,周景然又凑过来,眼巴巴地问:“娘,京城卖的糖葫芦是不是比咱们这儿的大?是不是裹着亮晶晶的糖,里面还有核桃仁儿?” 边说还边咽口水。

甚至赵氏在佛堂上香,祈求家宅平安时,周景然也会扒着门框,小声嘀咕:“菩萨保佑,让爹娘答应我和妹妹去京城看大哥吧……”

而周宁雅则安静地跟在周景然后面,在五哥用他充满童真的热情“狂轰滥炸”之后,适时地添上一把小火。比如在周景然嚷嚷完京城多好玩后,她会轻轻扯扯赵氏的衣袖,小声说:“娘亲,五哥好想大哥啊。我也想大哥了。大哥一个人在京城,肯定也想我们。” 那乖巧又带着点委屈的小模样,杀伤力十足。

赵氏被这一大一小两个“磨人精”搞得是哭笑不得,头大如斗。

儿子周景然是明火执仗,热情洋溢地表达着对京城的向往和对大哥的想念,那股子兴奋劲儿感染得人拒绝的话都说不出口。

女儿周宁雅则是“润物细无声”,她不像景然那样咋咋呼呼,但那双会说话的大眼睛,时不时流露出的对大哥的思念和对远方的渴望,还有那份远超年龄的“懂事”,明明想去得要命,却从不哭闹,只是安静地表达,更让赵氏心疼又难以拒绝。

“这两个小祖宗……” 赵氏揉着额角,对着心腹嬷嬷叹气,“大的那个在京城撺掇,小的这两个在家里软磨硬泡,里应外合,这是要把我这把老骨头磨软了才罢休啊!”

嬷嬷笑着劝慰:“夫人这是有福气呢。小姐少爷们感情好,惦记着大少爷。大少爷有出息,又顾念着弟妹。只是……京城路远,小姐毕竟才八岁,五少爷也才十岁,路上颠簸,水土不服,这……”

“是啊,这才是最让人放心不下的。” 赵氏眉头紧锁,担忧之情溢于言表。但看着窗外,儿子景然正兴奋地比划着想象中的京城景象,女儿宁雅则安静地坐在廊下看书,阳光洒在她认真的小脸上……她的心,其实己经一点点在松动了。

周景贤自然也逃不过“魔音贯耳”。饭桌上,周景然叽叽喳喳说的全是京城。周景贤板着脸训斥了一句“食不言寝不语”,周景然才稍稍收敛,但那双亮晶晶的眼睛依旧写满了渴望。而周宁雅,则会在父亲放下碗筷时,细声细气地问一句:“爹爹,您说大哥在京城住的院子,会不会也有个小书房?像爹爹这个一样?” 这话问得周景贤心里也泛起点点涟漪,想起长子离家时年轻却坚毅的背影。

夜深人静,赵氏靠在床头,终于忍不住和周景贤商量起来:“老爷,翊哥儿这提议……你看,两个孩子都盼着,尤其是宁雅那丫头,虽然不说,但我知道她心里想得很。翊哥儿如今在京城也算站稳了,有他照应着,路上再派几个得力稳妥的老家人跟着……要不,就让他们去一趟?”

周景贤沉默着,手指无意识地敲着床沿。他顾虑的比赵氏更多。路途安全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女儿宁雅展现出的聪慧和对知识的渴求,让他既骄傲又隐隐有些不安。京城繁华,却也龙蛇混杂,诱惑更多。她年纪太小,心性未定,万一……而且,让她过早接触太医院那种地方,接触到更深奥甚至更复杂的医药世界,究竟是福是祸?

但看着妻子忧心忡忡又带着期盼的眼神,再想想女儿那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以及儿子景然那毫不掩饰的兴奋……周景贤最终长长地叹了口气,那严肃的脸上难得露出一丝无奈又宠溺的笑意:

“罢了罢了,再被这两个小祖宗磨下去,我这把老骨头真要散架了。去!让他们去!不过,” 他语气转为严肃,“规矩必须定死!路上一切听管事安排,到了京城,一切听翊哥儿安排!不许乱跑,不许惹事!尤其是宁雅,看书可以,但不许累着自己!景然,你给我收着点性子!”

当这个决定传到周宁雅和周景然耳朵里时,周景然高兴得首接蹦了起来,绕着院子跑了三圈。而周宁雅,虽然努力维持着表面的平静,但那骤然亮起、仿佛盛满了整个星空的眼眸,和微微颤抖着攥紧的小拳头,心口的玉佩似乎也传来一阵欢欣的暖意,泄露了她内心巨大的喜悦和激动。

好的,周府上下因着即将到来的京城之行,陷入了一种既忙碌又充满期待的节奏之中。得到了父母的许可,周宁雅和周景然这对小兄妹,如同被注入了无穷的活力,各自以不同的方式投入了“战前准备”。

最兴奋的当属周景然。他像只出笼的小雀,整天在府里跑来跑去,兴奋地宣布:“我要去京城啦!看大房子!吃好吃的!” 赵氏被他吵得头疼,却也忍不住笑。她开始指挥丫鬟婆子们给五少爷收拾行装——西季的衣裳要带足,京城天气多变;他喜欢的小玩意儿要带上,免得路上无聊;惯用的笔墨纸砚也不能落下,毕竟还要跟着大哥学点东西;还有各种路上可能需要的零碎物品,林林总总,装了满满两大箱。

而与五哥的咋咋呼呼不同,周宁雅的忙碌则显得安静而专注。她一头扎进了自己的“领地”——那个被她布置得越来越有模有样的小药房,其实是书房隔出来的一个小角落。

她打开自己那个特制的小药箱,里面分门别类地摆放着各种炮制好的药材和配好的常用成药小瓷瓶。她的小脸上满是认真,乌黑的眼睛如同最精密的扫描仪,仔细地检查着每一格。

应对风寒:她取出几个贴着“桂枝汤”、“小柴胡汤”标签的小瓷瓶,仔细看了看成色,确认无误,小心地码放在药箱最顺手的一层。又单独包了好几包配好的“姜枣苏叶饮”的药材,预防着凉初起。

对付水土不服:这是长途旅行的大敌。她将自己精心配制的“藿香正气散”药粉用油纸包成许多小份,又检查了止泻、助消化的成药丸子。还特意多带了些炒焦米和炒麦芽,这是温和的消食导滞之物。

跌打损伤:虽然希望用不上,但二哥三哥镖局的经历让她知道意外难免。她找出活血化瘀的“三七粉”、“云南白药”(类似功效的自配药粉),以及消肿止痛的药膏,单独放在一个格子里。

蚊虫叮咬:清凉止痒的薄荷膏、紫草膏是必备。

安神助眠:考虑到旅途劳顿和初到陌生环境可能睡不安稳,她也带了几包“酸枣仁汤”的药材包。

除了成药,她还带了不少常用的生药材:艾叶,可熏蒸驱虫,也可温经散寒、金银花清热解毒、陈皮理气健脾……林林总总,把小药箱塞得满满当当,沉甸甸的。

收拾好药品,她又跑回书房。目光在书架上逡巡。最终,她选了两本最常用、也最珍爱的袖珍医书——《本草辑要》和《脉诀精微》。这两本书几乎被她翻烂了,上面还留着她用蝇头小楷做的密密麻麻的批注。她仔细地用柔软的棉布包好,再放进一个防水的油布小袋里,准备贴身放在自己的小包袱里。这可是她精神上的定海神针。

犹豫了一下,她还是将那本在墨香斋淘来的、记载着一些奇闻异事和金石古玉传说的《奇石异玉考》也塞进了包袱最底层。京城之行,或许也是探寻玉佩秘密的一个机会?这个念头让她心头微热。

相较于孩子们的兴奋,赵氏则是实打实的忙碌和操心。她像一位运筹帷幄的大总管,事无巨细地安排着行程的每一个环节。

人手安排:这是重中之重。她亲自挑选了随行人员:

管事:选了府里最老成持重、办事牢靠,且年轻时曾走过京城那条线的老管事周忠。他经验丰富,处事圆融,是队伍的主心骨。

护卫:从二哥周景珩的威远镖局里,精挑细选了西名身手好、人品可靠、走南闯北经验丰富的镖师随行护卫。这既保证了安全,也让周景珩放心。

仆从:两个手脚麻利、细心稳重的粗使婆子负责路上浆洗、生火做饭等杂务。一个周宁雅用惯了的、性情温和又有点力气的丫鬟春杏贴身伺候周宁雅。周景然则由他房里一个机灵的小厮顺子跟着。

车夫:选了两名技术娴熟、熟悉长途赶车的老把式。

交通工具:准备了两辆结实宽敞的马车。一辆供周宁雅、周景然和贴身丫鬟小厮乘坐,车厢里铺了厚厚的软垫,挂了遮阳避风的帘子。另一辆则装载行李物品和供其他仆役轮换休息。

路途所需:赵氏亲自盯着准备:

食物:备足了耐存放的干粮、烙饼、肉脯、果脯、干净的饮用水、路上生火做饭的米面油盐、甚至还有几坛自家做的酱菜。

住宿:提前规划好路线,打点了沿途几个大城镇里相熟或信誉好的客栈,确保能住得干净安全。

用品:从御寒的薄毯、雨具,到洗漱的盆桶、干净的布巾,甚至夜壶、马桶都考虑周全,力求让孩子们在路上尽量舒适。

应急:备了火石、绳索、刀具、常用的铁打损伤药,虽然女儿带了,但多备一份更安心、一些散碎银子和铜钱方便路上零用。

给长子的心意:赵氏更是花了大心思准备带给周景翊的东西。有家中自制的、他爱吃的点心蜜饯;有赵氏亲手缝制的几件贴身舒适的新衣有周景贤特意挑选的几方好墨、几刀上等宣纸;还有给他在京城同僚、上峰准备的、代表家乡心意的土仪如精致的竹编、上好的茶叶等,用精致的礼盒装好,既体面又不张扬。

给儿女的“武装”:除了日常衣物,赵氏还熬夜给周宁雅和周景然各赶制了一套崭新的、料子厚实些的秋装,预备着京城可能更凉的天气。给周宁雅做了一件藕荷色绣缠枝莲的夹袄,给周景然做了一件宝蓝色暗纹的锦缎小袍。看着孩子们试穿新衣时开心的模样,赵氏连日操劳的疲惫仿佛也消散了不少。

整个周府都笼罩在一种为远行做准备的忙碌而喜庆的气氛中。下人们脚步匆匆,却都带着笑意。周景珩和周景川特意抽空回来了一趟,拍着胸脯保证随行镖师绝对可靠,又拉着周景然好一番叮嘱(主要是让他别给大哥添乱)。周景辞也难得从书堆里抬起头,将自己珍藏的一本京城风物小记送给了周宁雅,温声道:“妹妹路上看看解闷,到了京城,替我多看看大哥。” 周宁雅郑重接过,小心收好。

周景贤虽然面上依旧严肃,但看着女儿有条不紊地收拾她的药箱和书籍,看着妻子事无巨细地安排妥当,看着小儿子那藏不住的雀跃,心中那份最初的担忧也渐渐被一种欣慰和期待取代。孩子们总要长大,总要出去看看更广阔的天地。有长子在京照拂,有稳妥的家人护送,这或许正是他们成长路上重要的一课。

出发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周宁雅的小药箱和装着医书的包袱早己收拾妥当,放在她房间最显眼的位置。赵氏准备的行李物品也在前厅堆成了小山,正由周忠带着人一件件清点、打包装车。

秋日的阳光透过窗棂,照亮了周宁雅眼中那越发清晰和坚定的光芒。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