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的寒风裹挟着冰粒砸在智能温室的钢化玻璃上,发出细密的敲击声。苏绾戴着防冻手套,小心翼翼地将培育皿中的稻种放进-196℃的液氮罐。呼吸在防护面罩上凝成白霜,她却目不转睛地盯着显示屏——这是"暖阳六号"抗冻基因强化实验的关键步骤,也是与施耐德团队跨国合作的首个攻坚项目。
"苏博士,土壤样本分析结果出来了!"俄罗斯籍研究员安德烈举着报告冲进来,蓝色的眼睛里闪烁着兴奋,"永冻层融化后的盐碱度超出预期,但稻苗存活率仍保持在78%!"
掌声在实验室里响起,苏绾却注意到数据曲线的细微波动。她调出青石镇老周头笔记的电子扫描件,泛黄纸页上的字迹与眼前的数据渐渐重叠——"寒地播种,需借地气回暖之机"。这个流传百年的农耕智慧,此刻竟与现代基因技术产生奇妙共鸣。
正当团队沉浸在突破的喜悦中时,一封加急邮件打破了平静。联合国粮农组织发来预警: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北极圈冻土加速融化,新暴露的百万公顷盐碱地急需治理方案。而竞争对手美国某农业巨头己宣布,将在三个月内推出"北极稻"计划。
"我们只有90天。"苏绾在跨国视频会议上敲打着桌面,纽约、柏林、北京的分会场同时亮起屏幕,"对方掌握着更先进的基因编辑技术,但我们有他们没有的——"她切换投影画面,青石镇的老水车、谢砚秋的实验笔记、老周头的育苗陶罐依次闪现,"是千年农耕文明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接下来的日子,实验室的灯光24小时不熄。苏绾带着团队尝试将北极狐的抗冻蛋白基因导入水稻,却在第七次实验中遭遇细胞排斥。深夜三点,她靠在液氮罐旁打盹,恍惚间看见老周头蹲在田埂上,吧嗒着旱烟说:"丫头,种地就像养孩子,急不得。"
惊醒后的苏绾突然有了灵感。她调出青藏高原野生大麦的基因图谱,发现其细胞壁中特殊的多糖物质能有效抵御低温。当"暖阳七号"的第一株幼苗在模拟北极环境的培养舱中破土而出时,团队成员们相拥而泣,安德烈甚至唱起了俄罗斯民谣。
项目验收当天,联合国官员与各国专家齐聚北极科考站。苏绾穿着厚重的防寒服,带领众人走向实验田。脚下的冻土发出"咔嚓"脆响,远处的冰川在阳光下泛着幽蓝的光。"传统的水稻种植需要120天成熟期,但我们的新品种只需85天。"她掀开保温膜,嫩绿的稻苗在寒风中轻轻摇曳,"而且通过微生物固氮技术,完全不需要化学肥料。"
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席卷而来,能见度瞬间降为零。苏绾护着监测设备,感觉睫毛上的冰霜几乎要封住眼睛。恍惚间,她又听见谢砚雪在青石镇的呼喊:"苏姐姐,暴风雨要来了!"
等风雪停歇,众人惊讶地发现,实验田的智能防护系统自动启动,不仅保住了稻苗,还通过太阳能储能装置为整个科考站供电。施耐德摘下被冻住的眼镜,声音里带着颤抖:"这不是单纯的农业技术,而是一场文明的胜利。"
庆功宴设在破冰船上,香槟酒液在高脚杯中轻轻摇晃。苏绾却悄悄走到甲板上,拨通了青石镇的视频电话。秀兰的女儿举着刚画的画,画面上歪歪扭扭写着"苏阿姨种太阳";谢砚雪戴着安全帽,身后是正在建设的国际农业大数据中心;栓子己经是农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身后的稻田里,无人驾驶收割机正绘出整齐的金色线条。
"苏博士,有个来自中国的包裹。"助理递来一个油纸包。打开后,里面是双崭新的千层底布鞋,针脚细密得能看见"平安"二字,鞋垫夹层里塞着张字条:"丫头,北极冷,穿上这个。——老周头笔记摘录"
泪水突然模糊了苏绾的视线。她望向北极光笼罩的夜空,绿色的光带在天幕上流淌,宛如老周头烟斗里飘出的青烟,又像谢砚秋在油灯下绘制的实验图纸。远处,新一批"暖阳七号"稻种正被装上货轮,它们将去往更多寒冷的土地,在冻土深处种下希望的火种。而青石镇的故事,也将随着这些种子,在世界的每个角落生根发芽,绽放出属于东方农耕文明的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