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午后,刘昊摘下被汗水浸透的草帽,踏进乡镇卫生院斑驳的铁门。消毒水混着中药的气味扑面而来,走廊里几张塑料椅上歪坐着打盹的工人,输液管在穿堂风里轻轻摇晃。
“大夫!我家娃发烧三天了!” 抱着孩子的农妇突然从诊室冲出来,与刚进门的刘昊撞个满怀。他踉跄着扶住墙,瞥见诊室内穿白大褂的老医生正戴着老花镜写病历,三西个病人挤在桌前,听诊器在掌心焐得发烫。
“挂号处往前走。” 清甜的女声从身后传来。扎着马尾的实习护士林小棠抱着药箱经过,白球鞋踢到地上滚落的棉签也没察觉,“现在人多,得等半小时。”
刘昊弯腰捡起棉签丢进垃圾桶,跟着她走进药房:“姑娘,这卫生院现在每天接诊量有多少?” 林小棠头也不抬地核对药盒,镊子夹着药片叮当响:“忙的时候能破百,可我们连个像样的血压仪都没有,上周有个工人从脚手架摔下来,愣是用拖拉机送到县医院的......” 她突然抬头,看清眼前人衣着朴素,皱起眉道,“您到底看不看病?不看别耽误我配药。”
话音未落,走廊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副院长李建国攥着诊断报告狂奔而来,额头的汗顺着老花镜腿往下淌:“刘书记!您怎么来了也不提前说!” 他伸手要拉刘昊,却在半空僵住 —— 林小棠手里的镊子 “当啷” 掉在药盘里,苍白的脸涨得通红。
“老李,带我看看住院部。” 刘昊拍了拍李建国的肩,目光扫过墙上褪色的《医疗操作规范》海报。推开病房门,霉味混着汗酸气扑面而来,三张铁架床挤在不足十平米的空间,其中一张床上,建筑工人缠着绷带的腿高高吊起,输液瓶在墙角的日光灯下晃出细碎的影子。
“现在床位全满,上个月有个孕妇......” 李建国哽咽着说不下去。刘昊蹲下身,替工人掖好滑落的薄被,指尖触到粗糙的被面起满球。窗外,新建成的九家肉业工厂烟囱正吞吐白烟,而这栋两层小楼,像被时代遗忘的孤岛,在发展浪潮里摇摇欲坠。
刘昊在卫生院的每一步都走得沉重,从布满裂痕的墙皮到锈迹斑斑的医疗器械,从拥挤不堪的病房到陈旧过时的诊疗设备,每一处细节都刺痛着他的心。当他结束走访,站在卫生院门口望着远处新建的工厂,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这里的医疗现状。
他深知,想要提升九家乡的医疗水平,人才和硬件设施缺一不可。硬件方面,凭借乡财政如今的实力,扩建卫生院并非难事,但医疗人才的引进却成了最大的难题。即便九家乡如今发展迅猛,可与繁华的城市相比,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发展空间,都有着巨大差距,高薪与优渥条件也难以阻挡人才流向城市的脚步。
坐在返程的车上,刘昊的手指有节奏地敲打着方向盘,脑海中不断思索破局之法。突然,他眼前一亮,想到了万洋教育旗下的医学院。凭借此前招商引资积累的人脉与合作基础,或许能在医疗人才培养上找到突破口。
刘昊立刻摸出手机,拨通了赵若雪的电话。“若雪,我是刘昊。” 他的语气急切而坚定,“九家乡卫生院的情况太严峻了,急需医疗人才支援。万洋教育和京中中医药大学有合作关系,你能不能帮忙牵线,和他们商量一下,看能不能开展医疗援助?”
不等赵若雪回应,他继续说道:“我们计划邀请一些常见科室的教授带队来九家乡实践,每三个月一轮换。一方面能提升卫生院的诊疗水平,另一方面也能给咱们当地的医务人员提供学习机会。”
电话那头传来赵若雪思索的声音:“这个想法确实不错,但具体的合作细节,比如人员安排、资金支持、教学任务分配,还需要仔细商讨。我这边马上联系京中中医药大学,先把初步意向传达过去。”
“好!” 刘昊长舒一口气,“有任何进展,随时和我沟通。九家乡的老百姓看病问题,就靠这次合作了!”
挂断电话,刘昊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青山,心中己然勾勒出卫生院未来的模样:崭新的大楼里,设备齐全的科室有序运转,来自大城市的专家耐心地为患者诊治,年轻的医护人员在一旁认真学习。而这一切,即将从与京中中医药大学的合作开始,逐步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