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注意到一个卖鸡蛋的小摊,摊主是个上了年纪的大娘。大娘面前围了不少人,你一个我一个地买着鸡蛋,生意好像还不错。
刘子军眼睛亮了:“姑姑,你看卖鸡蛋的大娘,生意真好!”
刘水秀也看到了,心里一动。卖鸡蛋,这个门槛好像不高。不需要什么技术,本钱应该也不会太大。而且鸡蛋是必需品,销路应该不错。
“是啊,”刘水秀喃喃地说,“这儿人多,买东西的也多。”
刘子军立刻来了精神:“姑姑,要不然咱们也摆摊吧?卖啥都行啊,总比找不到工作强!”
刘水秀看着他跃跃欲试的样子,心里有些犹豫。摆摊?她从来没想过。她从小到大都是按部就班地生活,嫁人、生孩子,连出去打工都没干过。摆摊听起来好像不太体面,而且她完全没经验。
但转念一想,找工作这么难,难道就这样回去吗?家里的情况不允许她闲着。周柳还在等着她安顿下来去接她。
“摆摊……”刘水秀迟疑了一下,“可咱们没本钱,也不知道卖啥好,我们先想想……”
“哎呀姑姑,这都是小事儿!”刘子军一挥手,显得很有闯劲,“本钱可以想办法凑一点啊。卖啥咱们可以再看,我看那大娘卖鸡蛋生意就好,咱们也能卖啊!进货可以去批发市场或者首接去村里收啊!”
刘水军看着外甥,他虽然不爱读书,但这股子想干事的热情倒是真的。也许,摆摊真的可以试试?
她心里开始盘算起来。卖鸡蛋确实是个思路,成本相对低,需求量大。但鸡蛋容易碎,运输是个问题。除了鸡蛋,还能卖点什么呢?
两人站在工厂门口,看着来往的人群和忙碌的小摊贩,刚才找工作失败的阴霾似乎被冲淡了一些。一个新的想法,一个带着希望和未知的小小商机,在刘水秀心里慢慢滋长。
“咱们今天先回去吧,”刘水秀说,“回去好好想想,看看要不要试试摆摊。要摆的话,卖什么,本钱怎么凑,都得好好计划一下。”
刘子军虽然还想再看看,但听姑姑这么说,也知道急不来。“行,姑姑,咱们回去再说。”
两人又坐上了回程的公交车。车厢里有些闷热,刘水秀靠在窗边,看着窗外再次变成熟悉的田野。县城之行虽然没找到工作,却意外地打开了另一扇门。
摆摊……这个词在她脑海里盘旋,既带着一丝忐忑,又燃起了一点久违的斗志。
傍晚时分,刘水秀和刘子军才回到刘大家里。村里家家户户都升起了炊烟,空气里弥漫着柴火和饭菜的香味。
推开院门,刘大的妻子,也就是刘子军的妈,李翠花正蹲在院子里择菜。看到他们回来,李翠花首起身子,脸上带着关切:“咋这么晚?找着工作没?”
刘水秀摇了摇头,脸上掠过一丝疲惫。“没呢,县城工作不好找。”
刘子军耷拉着脑袋,没吭声。
李翠花叹了口气:“也是,县城哪有那么容易。饭做好了,快进来吃饭吧。”
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气氛有些沉闷。刘大抽着旱烟,时不时看看刘水秀,欲言又止。
吃过饭,刘大放下烟袋,问:“水秀,县城啥情况?真就一点机会都没有?”
刘水秀把在县城找工作碰壁的情况大致说了一遍,说到那些商店要年轻姑娘,厂子里托关系,她脸上的失落藏不住。
刘大听了,眉头皱得更紧:“照你这么说,咱们村里人想去县城找个正经工作,是比登天还难咯。”
李翠花插嘴:“可不是嘛,咱们没文化没门路,年纪又大了,谁要啊?”
刘水秀心里堵得慌,这些道理她都知道,但听家人说出来,还是像被人戳了一下。
刘子军这时坐不住了,他想起白天在厂区门口看到的景象,眼睛又亮了起来。“爸,姑姑,今天我们在县城厂子门口看到有人摆摊卖东西,生意可好了!”
刘大和李翠花都愣了一下。“摆摊?那是什么?”刘大不解。
刘水秀接话:“就是在大街上,或者人多的地方,放个小桌子或者推个小车,卖点东西。”她想了想,补充道:“我们看到一个大娘卖茶叶蛋,围了好多人买。”
刘子军来了劲:“对对!那个大娘生意真好!姑姑,要不然咱们也试试摆摊吧?卖鸡蛋啊,或者别的啥,总比没收入强!”他语气里带着一股子冲劲,完全忘了刚才的沮丧。
刘大强听了,脸色却不太好看。“摆摊?那不是小商小贩干的吗?风吹日晒的,也不稳定,还不知道会不会被管。”他觉得那不是什么正经营生。
李翠花也有些犹豫:“是啊,水秀,你一个女人家,去摆摊多辛苦啊。而且,咱们也没摆过,啥都不懂。”
刘水秀看着家人的反应,知道他们担心。但她心里那股念头却越来越强。她不能就这样灰溜溜地回去,女儿还在等着她。
“二弟,弟媳,我知道你们担心,”刘水秀尽量让自己的声音显得平静,“可找工作确实太难了。咱们今天亲眼看到,摆摊确实能挣钱。”
她顿了顿,组织了一下语言:“卖鸡蛋只是个想法,咱们可以再看看卖别的什么。本钱是问题,但可以想办法凑一点。总不能啥也不干吧?周柳还在等着我呢。”提到女儿,她的眼神变得坚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