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劫:我在唐末修山河

第33章 改革

加入书架
书名:
天工劫:我在唐末修山河
作者:
海过客
本章字数:
2308
更新时间:
2025-03-23

唐振在深入了解漕运乱象后,深知要想彻底整顿漕运,必须从制度和技术层面进行全面改革。他开始广泛查阅唐代相关典籍,借鉴前人的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

铸标准铁斛是唐振改革措施中的重要一环。在当时的漕运中,盐的计量是一个关键问题。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量具,盐商和官员们在盐的装卸和运输过程中,常常通过虚报重量来谋取私利,导致国家盐税大量流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唐振决定铸造标准铁斛。他查阅了《唐六典》,其中记载了唐代度量衡制度的相关规定,明确了标准量具的重要性。根据这些记载,唐振决定取太府寺“嘉量”为母本,铸造统一的标准铁斛。太府寺“嘉量”是唐代官方认定的标准量具,具有权威性和准确性。以它为母本铸造的标准铁斛,能够确保盐的计量准确无误。同时,为了保证铁斛的质量和铸造过程的公正透明,唐振还奏请朝廷,派遣工部派员驻场监铸。这样一来,从源头上杜绝了盐商和官员们在计量上做手脚的可能性,有效地防止了盐税的流失。

设江都水时钟也是唐振改革措施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漕运中,航期的准确计算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当时缺乏精确的计时工具,漕丁们常常故意拖延航期,以谋取私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唐振决定在江都设立水时钟。他参考了《新唐书·历志》中关于天文历法和计时方法的记载,结合当时的水利技术,设计出了一种能够精确计时的水时钟。这种水时钟利用水流的匀速流动来计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通过在江都设立水时钟,唐振可以准确掌握漕船的航行时间,及时发现和处理漕丁延误航期的问题。同时,为了确保水时钟的准确性,唐振还采用了《麟德历》日晷进行校正,并设置了三重校验机关。这样一来,水时钟的计时误差被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内,有效地提高了漕运的效率。

推行“盐铁分运制”是唐振改革措施中的又一重要内容。在当时的漕运中,盐和铁常常混装运输,这不仅增加了运输的难度和风险,也为铁器走私提供了便利条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唐振决定推行“盐铁分运制”。他在《唐律疏议》中找到了相关的法律依据,其中规定了对铁器走私的严厉处罚。根据这些规定,唐振认为将盐和铁分开运输,可以有效地防止铁器走私,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同时,“盐铁分运制”还可以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盐和铁的性质不同,对运输条件的要求也不同。将它们分开运输,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和工具,从而提高运输的效率和质量。

唐振制定的这些改革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它们不仅借鉴了唐代相关典籍中的经验和智慧,也充分考虑了当时漕运的实际情况。这些措施的实施,将为大唐漕运的改革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改革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唐振的这些改革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来自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和抵制。一场激烈的利益博弈即将展开。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