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警报西沙警报(1974年1月)
南海舰队维修车间里,马一龙用机械假肢抵住受损的037型猎潜艇钢板。突然,他摸到弹孔边缘熟悉的金属纹路——和1938年马华龙缴获的日军舰炮材质一模一样。
"师傅!"徒弟抱着焊枪跑来,"前线急电..."
老铁匠的儿子突然扯开工作服,露出背上被火焰喷射器灼伤的疤痕:"南越的炮弹算什么?当年华龙叔用渔船都敢撞日军炮艇!"他抓起日军钢盔改装的焊帽,"这次咱们用苏联潜艇钢补伤口!"
石油突围(1974年6月)
胜利油田的钻台上,马一龙盯着美国进口的"宝石"钻头出神。突然,他掏出珍藏的镔铁片在钻齿上一刮——火花中竟闪出和1956年苏联合金相同的光谱。
"把大庆的耐寒配方,"他对着狂风大喊,"和胜利油田的硫化物数据合在一起!"
暴雨倾盆而下,冲刷着钻台上那本被原油浸透的笔记——1960年苏联专家撤离时,马华龙在扉页上画了个大大的问号。
暗流(1974年9月)
批斗会后的深夜,马一龙在船厂废料堆翻找。突然,他踢到个锈蚀的氧气瓶——1945年日军投降时沉在黄浦江的装备。割开瓶身,里面竟整整齐齐码着十二卷微缩胶卷:1938年日本"八纮一宇"计划的合金研究资料。
"师傅...这算敌特物资..."
"不,"他对着月光展开胶卷,"这是华龙叔用命换来的'技术战利品'。"
冬至(1974年12月)
大连造船厂的船台上,马一龙看着国产第一艘五万吨油轮下水。突然,他掏出机械假肢里的备用零件——那是用1964年罗布泊核试验收集的放射性尘埃,熔铸成的特殊螺栓。
"最后一道工序。"他将螺栓拧进船体动力舱,正好盖住钢板上"满铁1937"的旧铭文。
新的征程(1975年元旦)
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上,马一龙默默将"反动技术权威"的牌子塞进主席台花盆。鲜花丛中,那块日军钢盔改造的焊帽正静静陈列在"中国制造"展区,标签上写着:"自主研发舰艇修补技术关键设备"。
钢铁长城(1975年3月)
渤海造船厂的潜艇装配车间里,马一龙用机械假肢敲击着国产第一代核潜艇的耐压壳体。突然,他停下扳手——钢板上的一道焊缝纹路,竟与1938年马华龙在游击队兵工厂修补的土炮裂痕一模一样。
"师傅,美国卫星照片..."技术员递来模糊的航拍图。
老铁匠的儿子突然掏出珍藏的日军望远镜,镜片在氩弧焊的蓝光下折射出奇异光谱:"告诉军委,咱们的龟背不是缺陷——是华龙叔当年用榆木炮架悟出来的减震结构!"
石油风云(1975年7月)
任丘油田的钻台上,马一龙盯着进口的美国"赛德克"钻机出神。暴雨中,他忽然扯开工装,露出腰间用降落伞布改的束带——1959年洮河抢险时,老支书用它捆过救命粮。
"把大庆的耐寒合金,"他对着雷暴大喊,"和任丘的高硫数据焊在一起!"
闪电照亮钻机控制台,那本被原油浸透的笔记上,1960年苏联专家写错的公式正在雨水中神奇地重新排列组合。
暗流涌动(1975年10月)
批斗会后的深夜,马一龙在废料场翻找。铲车突然碾过个锈蚀的铁箱——1945年关东军遗留的"特殊钢材"样本箱。撬开箱盖,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十二块标着"抚顺1937"的合金锭。
"师傅,这..."
"别声张,"他割下一小块样本,"当年华龙叔说,鬼子在抚顺用咱们的矿炼过秘密合金。"月光下,金属断口闪烁着与国产核潜艇钢材相同的光泽。
冬至(1975年12月)
大连港的万吨轮鸣笛启航时,马一龙将机械假肢抵在船舷。假肢关节处突然掉出颗滚珠——1967年珍宝岛冲突时,他用苏军坦克装甲打磨的精密轴承。
"最后一颗,"他将滚珠按进轮船的导航仪,"当年打坦克用的,今天给远洋轮指路。"
新的征程(1976年元旦)
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上,马一龙默默将"臭老九"的牌子系在氢气球上。气球掠过主席台时,他别上了新发的"科技攻关标兵"奖章——章体用的正是从日军合金锭里提炼的特殊钢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