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5年十月,诸葛丞相率南征大军抵达牂牁郡平夷县。
王平、孟获以及蒋琬三人齐心协力,终于完成了对朱提郡的有效治理。他们不仅妥善地安葬了神秘而古老的僰人悬棺,还积极采取措施安抚了饱受战乱之苦的各族民众。由于他们公正廉明且心系百姓,所推行的政策深得民心,使得当地社会秩序迅速恢复稳定,经济也逐渐繁荣起来。看到自己的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广大群众对这三位官员赞不绝口,并自发地在朱提县城内为孟氏立下丰碑,传颂其功绩。
此后不久,王平一行便马不停蹄地再次踏上征程,朝着平夷方向进发,准备与丞相率领的大军顺利会师。一路上,尽管道路崎岖难行,但丞相的大军不畏艰难险阻,奋勇向前。他们穿越茂密的丛林,翻越险峻的山峰,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浩浩荡荡地向着目的地挺进。
当这支威武雄壮的队伍最终抵达平夷县时,早己等候在此的当地夷族首领济火妥阿哲激动万分,他亲自带领着众多热情好客的族人夹道相迎。人们欢呼雀跃,敲锣打鼓,脸上洋溢着喜悦和崇敬之情。为了表达对远道而来贵客们的欢迎之意,当地民众纷纷宰杀牛羊,筹备起一场盛大的篝火晚会。夜幕降临之际,熊熊燃烧的篝火照亮了整个夜空,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美味的烤肉,畅饮着香醇的美酒,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共同庆祝这一欢乐祥和的时刻。
平夷县地理位置特殊,公元前111年就置县,夜郎国灭,分犍为置牂牁郡,将犍为郡的汉阳县分出部分设置平夷县。
刘备入川后,公元215年,邓方以荆州从事随同入川,先任犍为国都尉,后设朱提郡,任命为朱提郡太守,安远将军,庲降都督,驻扎南昌县,为蜀汉第一任庲降都督。
“庲降”指招收,招降,降服之意,是刘备入川之后,接照诸葛丞相“南抚夷越”的策略针对蜀南部,南中地区设置的最高军政机构,长官就叫庲降都督。
当时南中有较多诸夷根本未附汉,且夷、汉冲突时常发生。丞相先期立此职目的总揽西南夷务。
这次丞相南征,命令李恢将军按道进攻建宁,李恢将军实际上于221年在邓方去世后,丞相就安排任第二任南中庲降都督,李恢与其姑父爨习本身就是南中地区大姓,豪强。在刘璋时任郡督邮,姑父任县令,后有违令行为,不买刘璋的帐,李恢受牵连差点免官,当时益州郡太守董和认为他俩是地主豪强,就没有免去李恢的官职。后来刘备入川,平定益州后,邓方去世,李恢毛遂自荐,被刘备任命李恢为庲降都督,使持节领交州刺史,后223年,刘备夷陵之战大败,交州归东吴。李恢作为庲降都督,先住在平夷县。
公元225年三月春,丞相率众南征,分兵三路,李恢就从平夷县,攻入建宁。
平夷县作为庲降都督治所,刘备与诸葛丞相设这一职,企图治理好南中,实际效果不是很好,这次丞相亲征,一定要改进和提升了一些办法对策。
这次丞相南征,亲临平夷县,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得到了平夷县济火头领的大力支持。
济火,其彝族名字叫做妥阿哲,乃是这一方土地之上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公元225年西月,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南下征讨之时,这位英勇无畏的济火亲自出迎蜀军之中的李恢与马忠两位将军。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协助蜀军开辟运输粮草物资的重要通道,以确保大军的后勤补给源源不断。
而当李恢和马忠二位将军挥师平定牂牁郡以及益州郡之际,济火更是毫不犹豫地率领自己的部下投身战场。在那一场场激烈无比的战斗当中,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勇气,为蜀军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可以说,如果没有济火及其所部的鼎力相助,这场平定叛乱之战恐怕将会变得异常艰难。
济火,被当地人尊称为将军,属蜀汉牂牁人,是南中罗甸彝族默部君长勿阿纳第六世孙,常以青布帛为囊,笼发其中,武艺高强,爱抚家族,崇尚信义。
当初,济火部首,闻听丞相亲自莅临南中之讯,心中大喜过望!他深知这乃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于是毫不犹豫地决定率领部下专程赶赴丞相所举办的群英会。
在那场盛会上,济火部首有幸亲耳聆听了丞相高瞻远瞩的谋略和对局势的深刻洞察,深受启发。会后,他满怀壮志豪情返回部落,迅速集结兵力,并积极与李恢和马忠两部取得联系,共同商议作战计划。
经过一番周密部署,他们终于向且兰县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战场上,济火部首身先士卒,其麾下将士亦是勇猛无畏。面对叛军的顽强抵抗,他们毫不退缩,奋勇杀敌。最终,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成功攻克了且兰县。而那叛匪头目朱褒,则被马忠将军当场斩杀,大快人心!
然而,战事并未就此结束。得知李恢在云南陷入重围、形势危急之后,济火部首当机立断,派出一支精锐部队火速驰援。这支援兵犹如神兵天降一般出现在战场之上,与李恢所部内外夹击,一举扭转了战局。原本处于劣势的李恢军瞬间士气大振,乘胜追击,最终实现了反败为胜的辉煌战绩。
此次,丞相亲率雄师,意欲首抵平夷县之地,以平定边患、安邦定国。而那济火,仿佛早己洞悉丞相此番行军计划一般,早早便率领着众多部众前往芒部那广袤无垠的大草原,翘首以盼丞相大军的到来。
当丞相所率大军浩浩荡荡地抵达芒部时,济火及其部众们热情相迎,欢呼声与马蹄声响彻云霄。随后,众人一同来到了雄伟壮观的楚敖山(即七星关)。此地峰峦叠嶂,地势险要,乃是兵家必争之地。
为表诚意,济火特意在此设下盛宴,款待丞相及诸位将士。宴席之上,美酒佳肴琳琅满目,歌舞升平,一片欢乐祥和之气。席间,济火起身举杯,向丞相郑重说道:“今日有幸能与丞相大军在此相聚结盟,实乃我等之荣幸!从今往后,我等必定全心全意臣服于蜀汉,愿为其效犬马之劳。我们定会尽心尽力安抚当地百姓,使其安居乐业,与蜀汉友好共处,永不相负!”丞相亦微笑回应,表示对济火的信任和赞赏。
这场宴会不仅加深了双方之间的友谊与合作,更为日后蜀汉在这一带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蜀汉与济火及其部众携手共进,共同守护这片土地的和平与繁荣。
丞相大军抵达平夷县后,由于济火的帮助,本地并无诸夷参加叛乱,接下来就是治理。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丞相在平夷县衙内,目光炯炯地注视着下方的将军们。他缓缓开口说道:“诸位爱卿,如今南中发展开始日益昌盛,但交通却成为了制约我们进一步繁荣的瓶颈。特别是那‘五尺道’,自秦始皇时期由常頞将军改造以来,历经风雨沧桑,时断时毁,道路不畅,严重影响了物资的运输和人员的往来。因此,我决定派遣马忠太守以及济火王负责将这条道路重新恢复,并加以巩固,务必确保其畅通无阻!”
马忠太守与济火王领命之后,不敢有丝毫懈怠,立即着手筹备相关事宜。他们亲自带领大批工匠和民众前往“五尺道”所在之地,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修复工程。
施工现场一片繁忙景象,工匠们挥汗如雨,精心雕琢每一块石头;民夫们则奋力搬运沉重的木料和石料,为道路的重建贡献自己的力量。马忠太守与济火王不时穿梭于人群之中,指挥调度、监督施工进度,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奋战,“五尺道”终于得以重现昔日辉煌。新修的道路宽阔平坦,坚固无比,可以承受木牛流马车等重型交通工具的频繁通行。而且,沿途还设置了许多邮亭驿站,方便过往行人休息和传递消息。
随着“五尺道”的恢复畅通,源源不断的物资沿着这条大道运往各地,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百姓们也纷纷称赞丞相的英明决策和马忠太守、济火王等人的辛勤付出。从此,这片土地因为便捷的交通而焕发出勃勃生机,迎来了更为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