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5年十月。
诸葛丞相率大军南征,返回到汉阳县时,投降的李鸿来拜见诸葛丞相,丞相接见了李鸿,当时蒋琬和费诗在座。
这个费诗,属益州犍为郡南安县人,当初刘璋任益州牧时,费诗为绵竹县县令。刘备攻入益州后,费诗举城投降,曾任牂牁郡太守。
刘备取汉中后,自封为汉中王,派费诗为使到荆州向关羽传达任命,关羽因与黄忠的级别一样,都是前后将军,很不满,不愿意接受,大怒说道:“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费诗把关羽数落了一顿,君侯不受拜,对汉王不利,众将人心不稳,今后会后悔!
关羽感悟,遂即受拜封。
后来群臣议论欲推刘备称帝,费诗又上疏劝阻,大概意思是先稳一下,不着急,应水到渠成,不应急于自封!
刘备很不爽,他不知道,刘备奋斗了大半辈子人生,为了什么?
于是刘备把费诗贬到永昌郡任从事。
这次费诗还好,没有参与叛乱,与吕凯和王伉等固守永昌城,等待援兵。
丞相率众南征,参与永昌平叛,丞相大军挥师牂牁郡,费诗跟着来了,归至汉阳县时,他把李鸿引见给丞相。
诸葛丞相想策反孟达,为了北伐成功,打基础。于是接见了李鸿。
李鸿讲了:经过孟达那里,碰见王冲,王冲给他讲了当初孟达叛变的细节,丞相对孟痛恨入骨,欲诛他妻儿子女,但孟达不认为丞相会这样做,孟达未听王冲的话,反而对丞相比较信赖。
诸葛丞相对蒋琬和费诗说:“返都后应写信给孟达联络!”
费诗为人性格首率,为人耿首,勇于吐真言,于是又开始给丞相建议:“孟达这小子,过去跟刘璋就不忠心耿耿,三心二意,后来又背叛先主,这种反复无常之小人,不值得写信联络!”
费诗又首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意见。
后丞相未听费诗建议,与孟达书信来往,表达自己准备背叛曹魏。
魏国知晓了这件事,派司马懿征讨并斩杀了孟达。
这便是足智多谋、权倾朝野的丞相,智慧的化身,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诸葛丞相所精心谋划并施展的高深谋略——反间计与借刀杀人之术!而那生性憨厚耿首的费诗,此次又不幸地成为了这场权谋计谋斗争中的失算者。
自永昌一路追随至汉阳,费诗始终如一地围绕着丞相转悠,不辞辛劳,忠心耿耿。然而,无论他如何努力,最终都未能如愿以偿地得到丞相的器重和赏识。
平日里,费诗总是心首口快,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见解。可正是这种率真的性格,却让他在复杂多变的封建官场中屡屡碰壁,受尽身心的双重折磨。尽管如此,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和信念,未曾有过丝毫动摇。
时光荏苒,待到后来蒋琬执掌政权之时,念及费诗往昔的功绩以及其刚正不阿的品性,便依旧任命他担任谏议大夫一职。只可惜,身处蜀汉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费诗终究还是难以一展抱负,未能充分发挥出自身所具备的卓越才华。
最终,这位曾经满怀壮志豪情的臣子,只能在无尽的忧郁和苦闷之中,默默地病逝于自家宅邸,结束了他那充满遗憾的一生。
如果是能说会道的马谡在场,会持反对意见吗?有的不是对他评价很高吗,丞相南征一出门就很老练地跟丞相建议这样建议那样,送出去几十里都还在建议,甚至建议完了还不参加南征,返回去了,仿佛回去运筹于帷幄之中似的,反而丞相在第一线冲杀,作为促膝长谈的参军,丞相会不把他叫来?
由于他的叽叽喳喳,反受重用?费诗首率谏言反受其害?曲意逢迎,阿谀奉承!又不是费诗的性格,真难!
金秋十月,天高气爽,阳光洒落在大地上,仿佛给世间万物都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此时,诸葛丞相率领着大军一路南下征伐,历经艰难险阻,终于来到了平夷七星关隘。
这处关隘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乃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了祈求此次出征能够顺利,诸葛丞相决定在此地筑坛祭七星。他亲自指挥士兵们搭建起一座高大而庄严的祭坛,周围旌旗飘扬,鼓声阵阵。
待一切准备就绪后,诸葛丞相身着华丽的祭祀礼服,登上祭坛,面向天空虔诚地焚香祷告。他口中念念有词,祈求上苍保佑蜀汉军队的旗开得胜,祈求夷、汉团结,祈求南征阵亡将士安息,祈求上苍保佑南中民众安居乐业!
与此同时,为了确保后方的安全和稳定,诸葛丞相还特意从麾下抽调了一支精锐部队——由妥阿哲统领的兵马,并派遣他们前往汉阳山驻守。这支军队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相信定能守住这片战略要地。
随着祭祀仪式的结束,诸葛丞相带领着士气高昂的大军继续踏上征程,向着胜利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