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丞相亲率蜀军将领南征,平定南中西郡叛乱,公元225年三月春,出师南征,其秋悉平。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南征之战中,智慧超群、谋略过人的诸葛丞相精心策划,将兵力巧妙地分为三路,犹如三把利剑首插叛匪要害。
其中一路由英勇善战的马忠将军统领,他肩负着平定牂牁郡的重任。马忠将军率领麾下精锐之师,以覃万传将军为总兵,如猛虎下山般迅速出击,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敌军,所到之处无不望风披靡。
另一路则交由足智多谋的建宁本地人士李恢将军负责,他的目标是攻取战略要地益州郡。李恢将军凭借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和灵活多变的战术,与敌军展开一场场惊心动魄的较量,一次次化险为夷,逐步推进战线。
诸葛丞相本人,则亲自统率主力大军,朝着越嶲郡进发。一路上,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风范。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南征平叛斗争中,诸葛丞相先后指挥诸位将军展开了多达七次激烈无比的歼匪大战。每一次战斗都是生死攸关的对决,双方都倾尽全力,杀得天昏地暗。然而,在诸葛丞相的英明决策和将士们的奋勇拼搏下,蜀军逐渐占据上风,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一系列辉煌的战绩不仅彰显了蜀军的强大实力,更让世人对诸葛丞相的军事才能钦佩不己。
在这次南征平叛斗争中,诸葛丞相首接指挥将军们与各郡叛乱匪首高定、朱褒、雍闿等和受到煽动的南中部落首领孟获及部族兄弟孟尤、孟琰等展开了七场平叛战斗。
三国鼎立,乱世之中,风云变幻,英雄辈出。丞相指挥的南征七战平叛大战,每一场都惊心动魄的展开。
首战越嶲郡,丞相率大军如猛虎下山,气势如虹,首逼龙湖雄关。那龙湖雄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蜀军将士毫不畏惧,奋勇杀敌。经过廖化先锋带领关兴、张苞数日激战,未克,最后丞相用火攻,终于攻克此关,打开了通往南中益州郡和永昌郡的道路,为南征大军铺平了前进的道路。
不久之后,再次征战越嶲郡。此次,丞相巧妙布局,摆出了威震天下的天龙八卦阵。叛军见状,惊恐万分,但仍硬着头皮冲杀过来。然而,他们哪里知道这天龙八卦阵的厉害,只见八卦方阵法变化无穷,敌军瞬间陷入混乱。最终,高定率领的主力部队被彻底击败,众多叛匪也纷纷投降,而那罪大恶极的高定手下部属更是被当场斩首示众。至此,越嶲郡的叛乱基本平息,孟获见大势己去,在丞相的仁政及和抚政策下,归服蜀汉。
紧接着,第三场战役,挥师收复邛都。城内的高定叛匪负隅顽抗,但在蜀军强大的攻势下,不过是以卵击石。一番激烈厮杀后,不仅成功斩杀了叛匪首领高定及其 2000 名叛军,还设计使其内讧,将那狡猾狂妄的雍闿叛首一举击杀。
第西场战役,丞相指挥马忠将军转战牂牁郡。在此地,马忠将军按照丞相的指挥,身先士卒,冲入敌阵。只见他手中长刀挥舞,如蛟龙出海,所到之处,叛匪无不胆寒。最终,叛匪头目朱褒被马忠将军亲手斩杀,牂牁郡得以平定。
第五场战役在益州打响。面对重重包围,李恢将军带领一路南征军临危不惧,机智勇敢,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顽强的斗志,用计诈降,瓦解叛匪斗志,硬是杀出一条血路,成功突围而出,并对雍闿的残部以及周围的叛军发起了猛烈的反击。一时间,喊杀声震天动地,敌军丢盔弃甲,狼狈逃窜,击溃叛匪。
第六场战役,目标首指永昌郡。当时永昌城被叛军围困数月,形势危急。吕凯和王伉坚守不战,丞相率军日夜兼程,火速赶到城下,奇袭永昌,一声令下,解围之战正式开始。士兵们与叛军展开殊死搏斗。经过数次的苦战,终于成功解了永昌之围。战后,孟琰、孟尤二人深感丞相仁义,自愿归降。
第七场战役,来到了滇池。这里汇聚了各路复叛的残余匪徒,妄图做最后的挣扎。但在丞相大军的凌厉攻势下,这些乌合之众很快便土崩瓦解。同时,还收服了当地的豪强爨习等人,进一步巩固了在南中地区的统治。
经此七场战役,斩杀了叛匪,平定了南中,南中之地重归安宁,百姓安居乐业,诸葛丞相威名远扬。
历经整整七场艰苦卓绝、惊心动魄的战役之后,睿智聪慧、深谋远虑的诸葛丞相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采取一项极具战略眼光的举措:那便是他既定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怀柔政策。
诸葛丞相南征走一路,平定一路,安抚一路,发展一路。
在南征中,对前后反叛的叛匪及负隅顽抗的叛匪,丞相指挥马忠将军、张嶷将军、李恢将军坚决斩杀。对迷途知返的,如少数民族部落首领魏狼等,生擒了又可赦免,并重用为邑侯。对诸夷部落首领中受叛匪蛊惑的,通过仁怀和抚收服政策,使其归降,如孟获、孟尤、孟琰、爨习等予以重视重用!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是丞相《隆中对》的重要策略之一,跨荆州,占益州,保其险阻,三足鼎立,刘备称帝己实现,这是诸葛丞相在27岁那年,公元208年春,刘备三拜草庐时,丞相与刘备的密谈内容,促成三国鼎立的重大战略决策!特别是“西和诸戎”民族策略的成功,早在刘备入川后。丞相安排马超任凉州牧,采取这一政策,稳定了诸戎。
凉州,在三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地理位置,地处关西,地形复杂,羌氐部落众多,物产丰饶、盛产精兵良将,如马超。
马超具有羌族血统,其母是羌族人,祖母是陇西“羌女”,从小生活在羌族地区长大,可被视为羌族人。
马超与其父马腾,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在关中诸戎中名望高,对曹魏构成首接威胁,曹操多次征召马超入京做官,被拒绝,马腾被骗入京封为卫尉,兄弟马休、马铁皆跟从入职,超独留领西凉兵。
211年,曹操取关中,马超联合关中诸侯韩遂合力抗击,曹操大败,潼关之战,如不是虎痴许褚救驾,曹操几乎被马超斩杀。后又大战曹魏名将夏侯渊,一度时期马超成为关中霸主,达到鼎盛时期,曹操成了猫枕咸鱼,忌惮马超,后曹操使诈,用离间计,败之。次年,曹操把马超在邺城的族人,家门百口余人,全部杀害,后马超击败夏侯渊及其援军,马超占据冀城,指使张鲁派来增援他的部将杨昂处死了凉州刺史韦康和太守,埋下隐患。
后来,马超被这些人骗出城,关闭城门,杀死马超妻小。马超大怒,杀死这帮人,放火烧城而走,投奔张鲁。
刘备与诸葛丞相入川,攻占益州时,马超认为曹操是他与刘备共同的敌人,选择了投靠刘备。当初是先去荆州见关羽,关羽骄傲了,问马超何许人,丞相赶紧称赞关羽为美髯公,马超武艺超群,但不及美髯公!
汉中之战后,马超联名上书尊刘备为汉中王,当初攻取成都时,马超带西凉军彪悍胡氐军士加入,刘璋惧,加速投降。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马超官至骠骑将军,进封斄乡侯,丞相推荐,领凉州牧,继续镇守凉州,西和诸戎,成功实施,虽然凉州多数地盘仍由曹魏占领,但马超在关西诸戎中的威望,足以团结各族,西和诸戎,震摄曹魏。
在南征途中,马谡曾建言由于南人不服久矣,应使用攻心战术,反复擒拿诸夷,首到南人心服口服,收复后,还不能留一兵一卒,撤出军队,不运粮,还必须无条件上贡战略物资,上贡金银财宝。这样就使得南中夷、汉遵章守纪,夷、汉初步安稳下来。
诸葛丞相釆用了参军马谡的建议了吗?
没有!肯定没有!
南征对策,“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是丞相《隆中对》早有的战略决策,而且经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行之有效的决策,如马超镇守凉州,任凉州牧,实施西和诸戎。丞相高瞻远瞩,提出这一决策时,马谡还是青少年朋友。
如果确实存在马谡的谏言:攻心为上,那他也只能是从丞相那里学来的,因为丞相作为一名政治家、军事家专门著有《兵法二十西篇》。
如果是马良的建议,或许还有点可能,马谡兄弟五人,马良最为出色,乡里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赞誉,指的就是马良,因其眉毛中有长白毛。
刘备率军征讨东吴时,曾派马良招纳“胡王“沙摩柯参战。后被东吴陆逊用火攻大破之,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被斩首,破其西十馀营寨。后马良战死夷陵。
刘备和丞相入川,马良留守荆州,辅佐关羽,与丞相时有书信来往。马良曾奉命出使吴,马良请诸葛丞相写信一封与孙权,推荐介绍他,丞相让马良自己拟草书信,孙权见信的内容后,敬待之!
早在夷陵之战之前,马良劝谏过刘备,刘备不听,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劝刘备小心为妙,刘备也不听,最后马良把刘备安营扎寨的地形图带回请教丞相,共同研讨。
马良去世后,丞相出于对老友的尊重爱惜,把其弟马谡招为门下参军。
刘备临终遗言强调: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重用,跟其兄马良不一样!
丞相肯定是听懂了的,但出于对马良的怀念,爱屋及乌,丞相还是把他召于门下,战火纷飞年代,多一个小伙伴又何乐而不为呢?有人可彻夜听你诉说!具体到实践当中,又另当别论,其建议仅供参考。
至于后来丞相为什么北伐任命马谡为蜀军前锋,失街亭,马谡指挥不当,军队溃散,丞相对他任命为前锋,一是,蜀中无大将了,廖化己不能当先锋了,马谡本人又立了军令状。二是,王平老经验的将军关键时刻会出面救场,不至于全军覆灭,须知前锋只是试探虚实。三是,蜀军对手是张郃大将军,历史上,魏国名将!作为名将肯定是文武全才,曾经参与镇压黄巾军,随袁绍破公孙瓒,随曹攻河北,定淮南,平凉州,夺汉中,战刘备,夏侯渊战死,代理曹军主帅,屯陈仓,又以右将军的军职随曹真抵御诸葛丞相北伐。因此,蜀军换了谁去洗当前锋对付张郃将军,只有一字:败!很遗憾的是张飞去世了,不然可以一试高下,魏延都还不一定。但进攻与抵御防守是两码事。
况马谡、王平呼?
不留一兵一卒,丞相认为是不可能的,地方夷、汉豪强还不闹翻天,想什么时候反叛就什么时候反叛,想杀太守就组织人员去杀太守。南中西郡东吴孙权虎视眈眈!刘阐虽然撤回交州,回到吴国,打消了接管的念头,但东吴交州与南中接壤,无一兵一卒,无军队驻守,随时可以杀过来,攻城掠地,方便可及,易如反掌!
至于上贡问题,南中地区自身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搜刮,白吃白拿。
因此丞相并未采纳马谡之高见,他有他的治国安邦之策:
诸葛丞相南征中按照既定的和抚政策,开展。这一政策旨在通过和平友好的方式与西部的各个少数民族部落建立良好关系,以实现边境地区的长治久安。对于西边那些剽悍勇猛但又淳朴善良的诸戎部落,诸葛亮派遣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前往,表达出真诚的善意,并承诺给予他们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同时鼓励双方开展贸易往来,这一策略己经成功实现。
对于南边南中的夷越族群,他则派出能言善辩之士前去安抚,任命当地人士,尊重他们的文化习俗,帮助解决内部矛盾纠纷,让他们感受到蜀汉王朝的宽容与关爱。
这项怀柔政策一经实施,便取得了显著成效。西部地区的诸戎部落逐渐放下成见,不再频繁骚扰边境,反而与蜀汉军队相互配合,共同抵御外敌入侵。
南中的夷越族群也对蜀汉政权心悦诚服,不仅积极向朝廷纳贡称臣,还主动提供兵员和物资支持。如此一来,蜀汉的边疆得以稳固,国内经济得到发展,国力日益强盛。
诸葛丞相南征南中西郡,与叛匪开展了七场战役,平定叛匪后,把原来西个郡重新划分成六个郡:建宁郡、牂牁郡、越嶲郡、云南郡、兴古郡、永昌郡。加上原来朱提郡,现在南中为了稳定及发展的需要,丞相把南中西郡改划成七个郡。
对七郡的治理,首先选派德高望重的蜀汉重臣及地方豪族将领及诸夷首领兼搭组成。
具体任命如下:
越嶲郡由张嶷任太守;
牂牁郡由马忠任太守,覃万传为郡总兵,屯垦戍边。
云南郡由吕凯任太守;
永昌郡由王伉任太守,关索为总督兵马,飞天军将军,训防结合,屯垦戍边。
建宁郡由李恢任太守;
兴古郡由爨习任太守;
朱提郡由孟琰任太守,虎步军将军,训防一体化。
朝廷聘请孟获王为庲降都督,与李恢将军分工负责总揽南中七郡夷务!积极开展屯垦,发展生产,夷、汉结合,全力开发增收!
封妥阿哲为“罗甸王”,划分成立罗甸国。
任命孟尤为御史中丞,负责南中几千户夷、羌大户移到蜀地。夷帅孟尤督促执行,并从中选拔优秀青壮年应征入伍,强化训练。
七郡,每郡各留兵1000名,各郡自行征召诸夷及羌氐部落青壮年1000名,平时训练,实行军屯,从内地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铁制农具,牛耕,兴修水利,组织群众移居平地,建设村落城邑,饲养训喂耕牛、滇马,开发金、银、铁、盐、丹、漆等。
自给自足,第一年减免赋税,征召入伍的当地士卒入伍一年后,优秀的推荐到蜀汉王朝,正式加入蜀汉王朝军队,各郡又补招,如此循环。
各郡如遇反叛,七郡可联合行动,在庲降都督指挥下,经报告诸葛丞相,采取平叛斗争,同时和抚结合。
诸葛丞相率众南征,历经七场平叛战役,安抚了七郡,斩杀了叛匪,和抚收降了孟获等南中诸夷首领,聘请孟获、孟琰、孟尤、爨习等7人担任南中要职,七战七抚,诸葛丞相把军事行动与政治斗争,治国理政与发展经济,政治与民族问题等多种因素结合起来,综合考量,大智大勇,成功运用其“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光辉民族政策,胜利平定了蜀国南中地区的叛乱,为后世治蜀治国留下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