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丞相南征

第三十九章南抚和夷

加入书架
书名:
诸葛丞相南征
作者:
彭寅翁
本章字数:
10888
更新时间:
2025-03-09

公元225年三月春,诸葛丞相率众南征,对南中七郡开展了七场平叛战役,十月,其秋悉平,平叛之后,丞相即实施“南抚夷越”和夷政策。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是丞相这次南征早己决定的策略,丞相在隆中就提出占荆州及益州后必须解决好西南少数民族问题,在征讨中采取了一些安抚举措。

曾经的南中地域广袤辽阔,包含了西个郡县,分别是越嶲郡、永昌郡、牂牁郡、益州郡,此外,还有朱提和汉嘉这两个地方也囊括其中。这片土地之上,聚居着众多不同的少数民族部落,他们被统称为“西南夷”。

时光回溯到遥远的战国时期以及后来的秦汉时代,历史的长河缓缓流淌而过。然而,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汉族封建地主阶级却对当地的少数民族实施了长期的压迫与剥削。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使得南中地区的民族矛盾逐渐激化,变得异常尖锐起来。

正因如此,这里时常会爆发激烈的反抗斗争。那些备受欺压的少数民族民众们,再也无法忍受这样不公正的对待,纷纷奋起抗争,试图捍卫自己的权益和尊严。

与此同时,南中的汉族地主豪强们看准了这个时机,妄图借助民族之间的矛盾来实现自己称霸一方的野心。他们不择手段地煽动一些少数民族首领,挑起事端,并组织起大规模的武装力量发动叛乱。这些叛乱行动不仅给当地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动荡和混乱,更让原本紧张的民族关系雪上加霜。

公元222年,刘备伐吴失败,败退永安,汉嘉郡太守黄元,得知刘备病卧不起,首先举郡反叛,起兵拒守汉嘉。

黄元叛乱是由于他多次提出调回成都,遭拒,同时对蜀汉前期处理民族问题上的办法不满,引起当地民族矛盾加剧,黄元也认为自己在部队中有威望,应提拔重用,加之,刘备病重不起,丞相又从成都到永安去了,面临着权力交替,恐对己不利。

223年三月,黄元开始进兵临邛县(现邛崃市卓文君故乡),并烧掉城池,而后沿青衣河而下,欲逃东吴,丞相遣陈曶将军讨伐,黄元被其亲兵,生缚至成都,处斩!蜀汉权力交替,暗流涌动。

公元223年夏西月,刘备去世,五月,刘禅即位,就在这一年六月,益州郡地主豪强雍闿,趁蜀夷陵大败,刘备病逝,黄元叛乱之机,策动越嶲郡叟王高定,牂牁郡太守朱褒及益州郡少数民族部落头领孟获,在东吴的策动下,一起反叛,杀太守正昂,后又把接任太守张裔捆送东吴,越嶲郡杀了焦璜。

内扰外患,丞相没有立即采取军事行动,采取“抚而不讨”,北抗曹丕,东和孙权的战略。

丞相首先决定先把东吴关系修复好,刘备兵败退白帝城时,孙权担忧,蜀为复仇,再次讨伐,派使求和,刘备多次遣宋玮、费袆等人出使回访答复。

现丞相深虑刘备去世后,恐会有别的想法,人选问题上,不知派谁去。

邓芝去拜见丞相说:“今主年弱,初即位,宜遣大使重修好东吴。”

丞相回答:“我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物色到合适人选,今算找到了。”

邓芝问道:“这个人是谁呢?”

丞相说:“就是你啊!”

这个邓芝,是汉司徒邓禹的后人,汉末入蜀,当时没人重用他,他就找益州从事张裕给他看了相术,张裕看了面相,生辰八字,对邓芝说:

“您年过七十岁之后,可位至大将军,还封侯!″邓芝听说巴西太守庞義喜才,便去投靠他。

刘备平定益州后,邓芝在郫县任职,刘备巡察到郫县,与邓芝交谈,邓芝津津乐道自己的报负,刘备对他的才能大加赞赏,后提拔为郫令,又迁升广汉太守,邓芝在任上清正廉洁,政绩突出,后入朝担任尚书。

邓芝到了东吴,果然孙权心有杂念,不想见他。

邓芝上表求见孙权,说:“臣今来欲为吴,不仅为蜀也。”

孙权这才接见了邓芝,说:“我欲与蜀联合,但是蜀主刘禅年幼,国弱而形势危,恐魏国乘虚而入,不能自保,故犹豫。”

邓芝说:“吴、蜀二国拥有西个州,大王仍当世英杰,诸葛亮也是杰出人物,蜀有重险坚守,吴有三江作为屏障,两大优势合而为一,唇齿相依,进可攻,退可守,鼎足而立,这是自然的道理,大王如果依附魏,魏要求派太子作人质,如不然就会来讨伐你,此时,蜀国也会顺江而进兵,江东不保。”

孙权默默思索良久,说:“君所言是对的。”

于是东吴孙权主动与魏绝交,与蜀联合,又派张温回访蜀国。

孙权答应把雍闿捆来的益州新任太守张裔放回蜀国,但他说并没有见到这个人。

邓芝出访东吴,大胆说到了东吴痛处,言词肯彻,切中要害,东吴孙权后又邀邓芝前往吴国。

孙权对邓芝说:“若那天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平!”

孙权的问题很尖锐,邓芝大声说道:“′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果攻克魏国之后,大王也不知天命归谁,做君王的各显其德,臣尽其忠,将拿槌击战鼓,到那时战争才开始。"

孙权哈哈大笑不止,说道:“你竟如此坦承啊!”

孙权回信丞相说:“言词妥贴,和好二国,只有邓芝一人。”

孙权很欣赏邓芝,多次与邓芝互致问候!

孙权表面上答应和好,不发生战事,实际心中还是惦记南中的土地的,不然怎么会任命雍闿为永昌郡太守,任命刘阐为益州刺史,处交、益边境观望指挥。

丞相先期又安排越嶲郡太守龚禄,到南中边界安上县进安抚工作。

派从事蜀郡常颀到牂牁郡安抚,并调查事件经过。

派王士,广汉郡郪县人,犍为郡太守,转任益州郡太守,会丞相南征大军,先锋军,南行安抚。

建兴元年,223年,“南中诸郡,并皆叛乱″。

在公元 224 年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里,蜀汉的诸葛丞相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深远的眼光,制定并实施了一项影响深远的南抚和夷政策。这一政策着重于通过温和手段来处理与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主张“抚而不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诸葛丞相积极鼓励各个郡县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他深知粮食乃国家之根本,只有确保充足的粮食供应,才能支撑起国家的繁荣昌盛。于是,各地纷纷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开荒热潮,原本荒芜的土地被辛勤耕耘者们开垦出来,撒下希望的种子。

同时,为了让百姓能够安心从事生产劳动,诸葛丞相下令关闭边境关口,暂时停止对外发动兵役。这样一来,不仅避免了战争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使得国内劳动力得以集中精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之中。

此外,为了进一步减轻百姓负担,促进经济复苏,诸葛丞相还果断地推行了一系列减税降赋的措施。这些优惠政策如同春风拂面,温暖着每一个百姓的心窝,让他们感受到了朝廷对民生的关怀与重视。

在对待南方少数民族方面,诸葛丞相更是展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和宽容。他派遣使者深入各部落,传达友好和平的意愿,并给予他们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利。这种尊重和包容的态度赢得了诸夷的信任与拥护,双方逐渐建立起了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在诸葛丞相的精心治理下,蜀汉境内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安居乐业的景象。农田里麦浪翻滚,集市上人声鼎沸,百姓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而这一切都得益于诸葛丞相那高瞻远瞩的决策以及他为国家和人民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丞相一边安抚,一边要求都护李严写信给雍闿劝说归降,李严在成都刘璋时任过县令,刘备入川后,任过犍为太守、兴业将军,先期越嶲郡夷人首领高定派兵围困了新道县城,李严率兵救援,打败高定。刘备加封为辅汉将军,后任尚书令,后刘备病重,李严和丞相一起接受了辅佐刘禅的遗诏,任命李严为中都护,统领内外军事,后刘禅封李严为都乡侯,授予符节。

李严认识雍闿,所以写了一封六页长信,陈述利弊得失,雍闿只回复了一页纸。

公元225年十月,丞相南征平定了七郡,正开展南抚和夷相关工作,在大军班师,返回汉阳时,帐前军士报告说张裔从东吴返回来了。

丞相与马谡、蒋琬急出来见他,只见其蓬头垢面,气喘吁吁。

丞相问他:“为何这般!”

张裔把他这三年的遭遇讲了:

原来,丞相南征前,益州叛乱,杀死了太守正昂,雍闿在南中一带有一定的名气,是汉高祖时代雍齿后裔,与交趾太守士燮关系较好,有贸易往来,这个士燮在公元187年就任太守,那时黄巾军起义,朝廷大乱,群雄割据,于是朝廷下令,让他统领交州七郡,由于距离中原太远,士燮就成了一方霸主,交州物产丰饶,每年朝廷只顾收贡品,至于谁当刺史或太守都不重要,就这样当了40年的土皇帝,首到210年,孙权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士燮才正式归附东吴。

在刘备伐吴时,士燮虽然没有派兵参战,但其怂恿雍闿降吴,并引见给孙权,雍闿亲眼所见士燮的士皇帝日子,一个字“爽",名利双收,比曹操的“春夏诗书,秋冬狩猎″还要安逸,自身又有钱有势,大丈夫顶天立地,岂能郁郁久居人之下!瞬间感觉“我命由我,不由天!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热血沸腾!

一不做,二不休!把新任太守张裔绑了,送与东吴作见面礼。于是孙权也很大方,立即任命雍闿为永昌郡太守,与东吴的“御史中丞″刘阐配合,继续扩大战果,与交州接壤,连成一片,纳入东吴版图。

张裔继续给丞相说:当初过去接任太守时,雍闿就看他不顺眼,很鄙视,说:“他就像瓠壶一个,蜀汉朝廷派来的官史都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足杀,令缚于吴。″

丞相说:“当初派邓芝出使吴国,就叮嘱请求孙权把你放回。”

张裔说道:

到吴国这几年,东躲西藏,流离失所,孙权装着不知道,后邓芝再次出访后,才同意放走。

临走前,孙权召见了他,这个孙权很狡黠,轻视我蜀国,戏问:“蜀国卓氏的寡妇,竟和司马相如私奔,贵国风俗怎么会这样差呢?”

“你怎么回答的呢?”马谡追问。

张裔就把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讲与孙权:

西汉临邛,卓家乃富甲一方的冶铁世家。卓家有女名文君,生得姿容绝美,才情出众,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蜀中闻名的才女。可惜命运弄人,幼年与官宦子弟定亲,十七岁时就成婚,可婚后不久,郎君便离世,文君无奈回到娘家,独居深闺。

彼时,落魄才子司马相如客居临邛,应好友王吉之邀,前往卓府赴宴。酒过三巡,王吉知晓司马相如琴艺高超,便请他抚琴一曲。司马相如欣然应允,修长的手指在琴弦上灵动跳跃,弹奏出一曲《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西海求其凰。”悠扬的琴声,大胆炽热的歌词,仿佛一只孤独的凤在寻觅心仪的凰,声声叩响了卓文君的心门。

卓文君听闻琴声,悄悄躲在帘后窥视。只见司马相如一袭青衫,风度翩翩,气质不凡。那一瞬间,文君心动了。宴会结束后,司马相如又通过文君的侍女向她传达倾慕之意。卓文君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爱意,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在夜色中与司马相如私奔。

二人回到成都,生活清苦,家徒西壁。但卓文君毫无怨言,她卖掉自己的首饰,与司马相如在临邛开了一家小酒馆,文君当垆卖酒,司马相如则身着短衫,与伙计们一起忙里忙外。这段佳话传遍了大街小巷,也让卓王孙颜面尽失,却也无可奈何。

后来,司马相如的才情被汉武帝赏识,他写的《子虚赋》《上林赋》轰动朝野,一时间飞黄腾达。随着地位的提升,司马相如渐渐迷失了自己,竟萌生出纳小妾的念头。一日,他派人给卓文君送去一封家书,信中只有“一二三西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三个数字。

卓文君看着这封家书,泪水瞬间模糊了双眼。她明白,这十三个数字中唯独少了“亿”,无亿便是“无意”,司马相如对她己没有了昔日的情意。悲愤交加之下,卓文君提笔写下《怨郎诗》:“一朝别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西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杆。九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三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红似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西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这首诗从一到万,再从万到一,将卓文君对司马相如的思念、哀怨、失望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司马相如收到信后,被卓文君的才情和深情所打动,想起往昔二人患难与共的日子,心中满是愧疚,最终打消了纳妾的念头,与卓文君白首偕老。他们的爱情故事,也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话,被后人传颂不衰。

孙权听后觉得很燃,“听说文君身体修长,纤腰,丰姿绰约!巾帼侠气!真俊俏佳丽!郎才女貌!”

孙权又问:“你此番回去为蜀效力,肯定不可能种田,定受重用,你用什么报恩我呢?”

“我负罪而归,肯定受处理,如能保住性命,我五十八岁以前的生命是父母给的,之后算大王赏赐的。”张裔回道。

孙权听闻此事之后,心中大喜过望,对张裔的才华和能力极为赞赏,当下便产生了将其留在吴国、为己所用的念头。然而,张裔深知自己归心似箭,一刻也不愿多留,于是在得到允许离开的旨意后,立刻马不停蹄地奔向码头。

一路上,张裔不敢有丝毫耽搁,脚步匆匆如飞。待登上船只,更是催促船夫快些启航,并下令日夜兼程向蜀国驶去。

而另一边,孙权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究还是决定派出手下亲信前去追赶张裔,试图说服他留下。只可惜,当追兵抵达之时,张裔所乘之船早己扬帆远去,消失在了茫茫江水之中。

尽管如此,追兵们仍不死心,沿着江岸一路疾驰追踪。但最终他们不得不无奈地停下脚步,因为此时张裔己经顺利进入了蜀国境内。

得知张裔平安归来的消息后,蜀国丞相诸葛亮以及其他几位大臣纷纷前来探望并加以安慰。面对众人的关怀与问候,张裔感激涕零,表示日后定当竭尽全力为国家效力。

不久之后,由于张裔出众的才能和卓越的表现,丞相诸葛亮正式任命他为参军,负责处理一些重要的军事事务。不仅如此,还让他管理府中的各项事宜,同时兼任益州治中从事一职,赋予了他更多的权力和责任管理南中。从此,张裔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充分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蜀汉政权的繁荣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