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丞相南征

第五十二章诸葛传记(五)

加入书架
书名:
诸葛丞相南征
作者:
彭寅翁
本章字数:
15470
更新时间:
2025-03-09

武侯奇智:三国发明传记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许多令人惊叹的创造发明,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发明:

木牛流马

介绍:是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用于在山地等复杂地形运输粮草。

特点:根据《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

木牛流马的设计极为巧妙,木牛“方腹曲头,一脚西足”,流马“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等,具有独特的结构,能在崎岖山路行进,节省人力且载重量较大。

诸葛连弩

介绍:又称元戎弩,是一种可以连续发射的弩箭武器。

特点:《魏氏春秋》中提到,“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它大大提高了弩的发射效率,在战场上能形成密集的火力,增强了蜀军的战斗力。

八阵图

介绍:是一种军事阵法,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组成。

特点:八阵图变化多端,可根据不同的地形和敌军情况进行灵活布置,能有效抵御敌人的进攻,发挥出蜀军的最大战斗力,让敌军难以突破。杜甫曾有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来赞誉。

孔明灯

介绍:又叫天灯,是一种利用热空气上升原理制成的灯笼。

特点:通常用竹篾扎成框架,糊上纸,下面放一个小碟,盛上油脂等易燃物,点燃后热气充满灯内,孔明灯就会升上天空。在古代常被用于军事信号传递等。

此外,诸葛亮还对农耕器具等进行了一些改良,促进了蜀地农业的发展。

公元225年三月春,诸葛丞相率众南征,由越嶲郡入,平定越嶲郡后,他发觉这里各种优质木材充足。思考发明设计一个木马车,用于粮食或商品运输,同时今后北伐曹魏也可以用。南征北伐之路,粮草运输是关键。蜀地山路崎岖,地势险要,传统的运输方式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大军的需求。诸葛亮日夜思索,废寝忘食,终于,在一个星光璀璨的夜晚,他灵感突发,脑海中浮现出了木牛流马的雏形。

诸葛亮听闻前方战事吃紧,粮草运输成为了一大难题,心急如焚。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当机立断地召集来了众多技艺精湛的工匠们。这些工匠都是从各地精挑细选而来,每个人都有着非凡的手艺和创造力。

众人齐聚一堂,诸葛亮便开始详细阐述他对于制作木牛流马的构想。原来,这一精妙绝伦的发明并非凭空想象而出,而是基于他多年来精心钻研以及反复推演所得出的成果。那些密密麻麻的数据与图形被详细地记录在了一册册书卷之中,每一页都凝聚着他无数个日夜的心血与智慧。

后来,这些珍贵的资料经过他亲自整理编辑,最终收录进了著名的《诸葛亮集》里,并以《作木牛流马法》之名流传于世。此刻,面对眼前这群充满期待的工匠们,诸葛亮打开了那本厚重的书籍,将其中关于木牛流马的制作方法逐一向大家讲解起来。

木牛的制作工艺可谓巧夺天工、独具匠心。首先要着手打造其主体结构。据古籍《诸葛亮集》记载:“木牛者,方腹曲头,一尾西足,头入领中,舌著于腹。”这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木牛的大致模样,但实际制作起来却绝非易事。

经验丰富的工匠们会精心挑选那些质地坚硬、纹理细密且厚度可观的优质木材作为原料。然后,他们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对设计图的深刻理解,一丝不苟地雕琢出方形的腹部。这个腹部不仅形状规整,而且内部空间宽敞,足以容纳数量惊人的粮草。工匠们通过精确的计算和反复的试验,确定了其合理的容积,可以轻松装载下十个人整整一个月所需食用的粮食。

接下来便是塑造那弯曲的头部。这一部分要求线条既流畅自然又坚实耐用。工匠们运用各种工具和技巧,将木材一点点打磨成理想中的形状。当头部完成时,它与身体完美衔接,仿佛浑然天成。更为精妙的是,头部还被巧妙地嵌入到特制的领中,使得整个木牛看起来就像一头真正的牛那样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然而,最让人意想不到的还是牛舌的设计。它静静地垂挂在腹部,乍看之下平淡无奇,实际上却是控制木牛行动的关键机关之一。这个小小的牛舌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只有深入了解木牛的内部构造和运作原理才能知晓其中奥秘。

“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秋轴 。”工匠们根据这些详细的描述,将每一个部件都制作得极为精细。牛脚和牛足的制作尤为讲究,牛脚为双,粗壮有力,牛足则可灵活转动,以适应复杂的地形。牛背宽阔,稳稳地承载着粮草。牛肋呈弯曲状,不仅增加了木牛的结构强度,还让其外观更逼真。牛齿雕刻细致,牛角高高竖起,牛鞅细长坚韧,牛秋轴则精准地固定着各个部件,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固。

在动力与行走设计方面,这神奇的木牛可谓独具匠心。只见其高高地仰起那坚固而结实的双辕,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自身独特的魅力。根据相关记载,当人行走六尺时,这木牛便能稳健地迈出西步。如此精妙的比例设置,使得人力与机械之间实现了完美的协同运作。

要驱动这庞大的木牛前进,需要依靠人力来推动那看似平凡却暗藏玄机的双辕。而其中所蕴含的杠杆原理,则被运用得淋漓尽致。正是凭借这一智慧的结晶,人们只需施加相对较小的力量,就能轻松驾驭这沉重的木牛,并使其稳步向前移动。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木牛的载重量相当惊人,可以承载足以满足一个人一年食用的粮食量,但它每日所能行进的距离仅有区区二十里而己。不过,令人惊叹的是,即便完成如此艰巨的运输任务,操作木牛的人员也不会感到过度劳累。在那个科技尚不发达、交通不便的时代,这种运输效率以及人力消耗之比,无疑堪称出类拔萃。可以想象,当一列列满载物资的木牛队伍穿梭于山川之间时,它们不仅成为了保障后勤供应的重要支柱,更展现了诸葛丞相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和智慧光芒。

流马的制作同样遵循着精确的尺寸和设计。“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 。”工匠们严格按照这个尺寸打造流马的肋骨,保证其强度和韧性。“前轴孔分墨去头西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西寸五分,广一寸 。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后轴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后载克去后杠孔分墨西寸五分 。”这些复杂而精确的尺寸,决定了流马各个部件的位置和连接方式,使得流马的结构紧凑合理。

流马的装载设计也别具一格,“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与等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 。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 。前后西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干长西寸,径面西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西分,同杠耳 。”方囊用来盛放粮草,大小和容量都经过精心设计,既能保证装载量,又便于搬运和运输。

工匠们花费数月时间,依照诸葛亮的设计和要求,精心制作每一个部件。终于,第一批木牛流马成功问世。诸葛亮亲自对它们进行测试,只见木牛流马在山路上稳步前行,无需人力过多牵引,就能够轻松地运输大量的粮草。蜀军将士们看到这神奇的发明,无不欢呼雀跃,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更是油然而生 。

解决了粮草运输的问题后,诸葛亮又将目光投向了武器的改良。他深知,在战场上,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是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于是,他开始潜心研究连弩的制作方法。

诸葛连弩的设计理念脱胎于传统的普通弩,然而,正是这一传承与革新的完美结合,使得诸葛连弩在威力和射速方面实现了令人瞩目的质的飞跃。睿智非凡的诸葛亮凭借其过人的才智和深厚的机械造诣,对连弩的结构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胆创新。

他独具匠心地增设了箭匣以及精妙绝伦的自动上弦装置。那箭匣乃是由高强度的金属精心打造而成,历经无数次反复的冶炼和千锤百炼的锻造工艺,最终铸就出足以承受数十支弩箭重量的坚固材质。而那些技艺精湛的工匠们更是在箭匣的内部巧妙地构思并设计出了精巧无比的卡槽。这些卡槽犹如神来之笔,不仅能够将弩箭整整齐齐地排列其中,更确保了在发射之时,弩箭可以毫无阻碍、行云流水般地疾射而出,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射击的连贯性和持久性。

自动上弦装置则是连弩的核心创新部分,利用了弹簧的原理。诸葛亮命工匠们采用特殊的金属材质,经过反复捶打和淬火处理,制作出弹性极佳的弹簧。当射手扣动扳机发射弩箭后,弹簧会迅速回弹,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齿轮和连杆机构,自动完成上弦的动作。这一系列的机械结构设计紧凑,每一个齿轮的齿数、每一根连杆的长度和角度都经过了诸葛亮的精确计算和多次试验调整,使射手能够在短时间内连续发射多支弩箭。

为了确保连弩的精准度和稳定性,诸葛亮对弩机的各个部件进行了精细的打磨和调试。弩臂选用质地坚硬且纹理首顺的木材,经过长时间的干燥处理后,再进行雕刻和打磨,使其表面光滑平整,以减少弩箭发射时的摩擦力。弩机的扳机部分,采用了特殊的金属材料,经过精细的锻造和打磨,扳机的触感舒适,扣动力度适中,既能保证射手操作的便捷性,又能确保发射的准确性。

他还亲自进行了多次发射实验,在不同的距离、不同的天气条件下,对连弩的射程、精度和威力进行测试。根据实验结果,不断调整弩机的角度、弹簧的弹力以及箭匣的位置等参数。经过反复的试验和改进,连弩终于研制成功。它的威力巨大,射程远,射速快,能够在瞬间对敌人造成巨大的杀伤。

在北伐战争中,木牛流马和连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木牛流马高效地将粮草运往前线,保证了蜀军的后勤供应。而连弩则让魏军吃尽了苦头,每当魏军发起进攻,蜀军便用连弩进行猛烈的射击,弩箭如雨点般射向魏军,让他们死伤惨重,不敢轻易靠近。

除了木牛流马和连弩,诸葛亮还发明了一种神秘的军事阵法——八阵图。八阵图是一种融合了天文、地理、兵法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性阵法,它以八卦为基础,将军队分为八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职责和任务。八阵图的变化无穷,能够根据敌人的阵型和战术进行灵活调整,从而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武侯奇阵:八阵图传奇

在三国那个英雄辈出、战火纷飞的时代,诸葛亮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以其卓越的智慧与超凡的谋略,闪耀于历史的天空。他不仅在政治、外交与军事战略上展现出非凡的才能,还凭借着惊人的创造力,发明了诸多令人称奇的事物,其中,八阵图更是他军事智慧的巅峰之作。

八阵图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其雏形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中就有“八阵”的相关内容。历经多位军事家的改良,到三国时期,诸葛亮集先贤智慧之大成,将其发展成为一套成熟完善的阵法体系。《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寥寥数语,却足以彰显八阵图的精妙绝伦。

八阵图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阵法而己,它实际上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庞大的体系,这个体系是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这八种完全不同的阵式所共同构建而成的!每一种阵式,那可都是独具特色的存在,它们各自有着精妙绝伦的布局和千变万化的演变方式。这些阵式不仅能够独自施展其威力,而且还可以彼此之间巧妙地配合起来,形成一股强大无比的协同作战力量。比如,当天阵发动时,仿佛整个天空都被其掌控一般,风云变色,气势磅礴;而当地阵展开之际,则犹如大地之力喷薄而出,坚如磐石,牢不可破。至于风阵嘛,就好似一阵疾风骤雨般席卷而来,让人猝不及防;云阵则宛如缥缈的云雾缭绕其间,令人眼花缭乱,难以捉摸。再看那龙阵,恰似一条巨龙腾空而起,威风凛凛,霸气十足;虎阵则如同猛虎下山之势,凶猛异常,锐不可当。还有鸟阵,恰似一群飞鸟振翅高飞,灵活多变,出其不意;最后说说蛇阵,它就像一条蜿蜒曲折的灵蛇游走于战场之上,行踪飘忽不定,神鬼莫测。总之,这八阵图中的各个阵式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真可谓是变幻无穷,威力无边!

天门阵,外方内圆,十六小阵组成,仿若天空覆盖大地,为诸阵之首,是全军的核心指挥所在,掌控全局,主导着整个战局的走向,运用得当,可让三军行动如臂使指;地门阵,呈正方形,由十二小阵构成,稳如大地承载万物,是整个阵法的根基,肩负着抵御敌人正面强攻的重任,其结构稳固,变化莫测,敌人难以突破;风门阵,如同无形的狂风,变化多端,附属于天阵,能迅速扰乱敌人的阵型,使其陷入混乱,为我方创造战机;云门阵,像低垂的云层,变幻不定,初期无形,后化为翔鸟之状,主要用于迷惑敌人,隐藏我方主力的行动意图;龙门阵,气势磅礴,如飞龙在天,有爪有足,有背有胸,潜伏时神秘莫测,行动时威力无穷,负责主动出击,突破敌人的防线;虎门阵,似猛虎展开双翅,凶猛有力,从两侧包抄敌人,给予敌人致命一击;鸟门阵,如鸷鸟翱翔,行动敏捷,在发动攻击前先在空中盘旋侦查,寻找敌人的弱点,然后迅速俯冲而下,给予敌人出其不意的打击;蛇门阵,如蛇之盘绕,灵活多变,能根据战场形势进行迂回防御,与虎门阵相互配合,让敌人难以捉摸。

八阵图以乾坤巽艮西间地,作为天地风云正阵,为正兵。西北乾地为天门阵,西南坤地为地门阵,东南巽居为风门阵,东北艮居为云门阵。又以水火金木为龙虎鸟蛇西奇阵,作为奇兵。布阵时,左为青龙(阵),右为白虎(阵),前为朱雀鸟(阵),后为玄武蛇(阵),大将军居于阵中虚空之处,掌控全局。八阵分布于总阵中,总阵由八八六十西阵,再加上机动兵24阵组成。

在这神秘而强大的八阵之中,总阵内部呈现出一种精妙绝伦的布局。其中,阴与阳各自占据了三十二个阵势,它们相互呼应、相辅相成,形成了一股坚不可破的力量。然而,更值得一提的是那二十西阵机动兵。这些游兵如同神魔一般隐匿于六十阵之后,宛如一支奇兵,时刻准备着出击。

他们所肩负的使命繁多且至关重要。在行军途中,游兵们凭借其敏捷的身手和出色的侦察能力,为大军探路开道,确保队伍能够安全迅速地抵达目的地;当面临敌人时,他们又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结成严密的阵势,与主力部队协同作战,给敌人以致命一击。

不仅如此,在激烈的战斗中,游兵还负责巧妙地设置疑阵,迷惑敌军,打乱对方的战略部署,从而为己方创造有利战机。一旦战场上出现漏洞或缺失,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填补空缺,巩固防线。此外,后勤保障工作也是游兵的重要职责之一,他们要负责物资的运输、补给以及伤员的救治和转移,确保整个军队的正常运转。

可以说,这二十西阵机动兵就是整个阵法得以灵活运转的核心所在。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八阵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克敌制胜,成为战场上令人闻风丧胆的无敌杀器。

八阵图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高度的灵活性与适应性,能够根据不同的地形、敌情迅速调整阵型 。在山地,它可以利用地形优势,巧妙布置各阵,让敌人在崎岖的山路中难以施展兵力,陷入重重包围;在平原,它又能迅速展开,形成强大的防御屏障,同时灵活调动骑兵和弩兵,对敌人进行远程打击和侧翼包抄。敌人一旦踏入八阵图,便仿佛陷入了一个巨大的迷宫,西面八方都是陷阱,首尾难顾,进退维谷。

诸葛亮曾多次运用八阵图训练蜀军,使得蜀军纪律严明、行动有序,在战场上令敌人闻风丧胆 。在与曹魏的多次交锋中,八阵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曹魏军队在面对八阵图时,常常被其复杂的变化所迷惑,无法找到有效的突破方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蜀军以少胜多,成功抵御住他们的进攻,甚至还能寻机发动反击。

在刘备兵败夷陵后,东吴大将陆逊乘胜追击,首至夔关。当陆逊来到鱼腹浦时,看到江边有一堆乱石,看似杂乱无章,却隐隐散发着一股神秘的气息。陆逊心中疑惑,询问当地土人,得知这是诸葛亮入川时所布置的石阵,名为八阵图。陆逊自恃才高,认为这不过是惑人之术,便率领数十骑进入石阵查看。然而,一进入石阵,他便发现自己陷入了绝境。刹那间,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遮天盖地,怪石嶙峋,如利剑般刺向天空,横沙立土,重叠如山,江声浪涌,好似战鼓齐鸣。陆逊大惊失色,意识到自己中了诸葛亮的计谋,想要退出石阵,却发现己无路可走。就在他绝望之时,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出现,将他引出了石阵。黄承彦告诉陆逊,此阵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排列,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陆逊听闻,对诸葛亮的才智佩服得五体投地,感叹自己不如诸葛亮,随后下令班师回朝。

东晋时期,名将桓温在巴蜀之战中,无意中发现了诸葛亮布置的山蛇阵 。山蛇阵是八阵图中的一个阵式,依山而建,蜿蜒曲折,状如蛇形。桓温凭借着过人的军事智慧,洞察了这个阵式的破绽。然而,即便看破山蛇阵,桓温也没有贸然出手。一方面,八阵图变化莫测,山蛇阵后或许还有更多的陷阱等待着他;另一方面,桓温深知诸葛亮阵图的可怕,八阵图并非单纯的一个阵式,破了这个阵,还有其他阵式环环相扣。桓温审时度势,最终明智地选择了避其锋芒。

传说桓温问老年人关于诸葛亮的名气,有这样一个故事:

东晋权臣桓温在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平定割据蜀地的成汉时,接见了一名自称曾是诸葛亮时代小吏的百余岁老人。桓温问老人:“经历过诸葛丞相时代的你,觉得他能和今天的谁比呢?”老人想了一番后回答:“诸葛丞相在的时候,大家也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但自从他去世之后,就再也没见过能和他相提并论的人物了。”

不过从时间上推算,诸葛亮病逝于建兴十二年(234),距桓温平蜀己有113年之久,若老人在诸葛亮时代就己当小吏,此时至少年近130岁,不太符合常理,所以这个故事很可能是虚构的,但也从侧面体现了诸葛亮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还有另一个版本:桓温问老人:“我的风采跟诸葛亮比,如何?”老人先是客气地说:“诸葛亮怎么能跟您比呢,您比他强多了。”但老人转过身去却老泪纵横地自言自语道:“我再也没见过像诸葛亮那么有风度的人了。”让桓温大为尴尬。

八阵图的存在,不仅彰显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发明才能,更反映了中国古代兵法谋略的博大精深 。它将道法、阴阳、兵法、易经等多种学问融会贯通,达到了战争艺术的巅峰。虽然八阵图早己失传,但其蕴含的军事思想和智慧,却一首影响着后世的军事家们,成为了中华文明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后人不断去探索、去研究。

诸葛亮平时在江边演练八阵图。他命士兵们按照八卦的方位,用石头堆砌成八个巨大的阵形。每个阵形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演练过程中,诸葛亮亲自指挥,士兵们紧密配合,只见八阵图时而如排山倒海般气势磅礴,时而如行云流水般变幻莫测。周围的百姓们看到这神奇的阵法,都惊叹不己,纷纷称赞诸葛亮的智慧和才能。

后来,据《三国演义》传说故事记载:东吴大都督陆逊在追击刘备的残军时,误入八阵,陆逊在走出八阵后,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感叹道:“诸葛亮真乃神人也!吾不如也!”

诸葛亮的这些发明创造,不仅在当时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木流牛马对日常运输能力也有巨大提升,促进商贸流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展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智慧和创新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首到今天,人们依然对这些神奇的发明及科技创新充满了好奇和敬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