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丞相南征

第五十一章诸葛传记(四)

加入书架
书名:
诸葛丞相南征
作者:
彭寅翁
本章字数:
9826
更新时间:
2025-03-09

千古一相,诸葛丞相治国理政篇

诸葛亮,这位被誉为“千古一相”的传奇人物,以他那卓越的智慧和非凡的才能,成功地将一个濒临灭亡、风雨飘摇的国家挽救于危难之中,并使其在那个风起云涌、变幻莫测的时代里屹立不倒长达西十三年之久!

他的治国理政之道堪称典范,对内推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如重视农业生产、加强水利建设、发展商业贸易等,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繁荣;对外则灵活运用外交策略,巧妙周旋于各国之间,为国家赢得了宝贵的和平与发展空间。同时,他还大力整顿吏治,选拔贤能之士为官,使得政治清明,社会秩序井然。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诸葛亮拥有着令人敬仰的崇高品质。他一生忠心耿耿,为报刘备知遇之恩,不辞辛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无论是面对重重困难还是巨大压力,他始终坚守信念,毫不动摇。这种忠诚无私、坚韧不拔的精神,不仅成为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楷模,更是流传千古,激励着无数后人勇往首前,不懈奋斗。

诸葛亮的治国理政成就以及他所展现出的高尚品质,无疑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值得我们世世代代去学习、去传承。

后人有诗如下:《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第一章:临危受命,力挽狂澜

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一病不起,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同时握住他的手,言辞恳切地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涕泣叩首,发誓定当竭尽全力,辅佐幼主,兴复汉室。刘备驾崩后,蜀汉政权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荆州己失,夷陵大败,精锐部队折损大半,国内经济凋敝,民生困苦,人心惶惶。外部曹魏雄踞北方,势力强大,对蜀汉虎视眈眈;孙吴虽与蜀汉曾有联盟,但因夷陵之战关系破裂,亦心怀戒备。

诸葛亮深知此时局势危急,稍有不慎,蜀汉便有覆灭之险。他强压内心的悲痛,迅速投入到稳定局势的工作中。一方面,他以丞相之职总揽朝政,安抚刘禅,稳定皇室内部情绪;另一方面,他召集文武百官,晓以大义,强调蜀汉上下需团结一致,共克时艰。在朝堂之上,他言辞恳切,目光坚定,鼓舞着众人的士气,让大家看到了希望,也感受到了他力挽狂澜的决心。

第二章:以法治国,重塑秩序

为了使蜀汉走上正轨,诸葛亮认识到必须建立一套完善且公正的法律制度。他与法正、伊籍等一众贤才,日夜研讨,参考前朝律法,结合蜀汉实际国情,制定出了《蜀科》。这部律法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民生等各个方面,条文清晰,赏罚分明。

然而,律法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一些旧贵族和豪强,自恃身份地位,妄图凌驾于法律之上。李严身为托孤大臣之一,却在北伐之际,因个人私利,故意延误军粮运输,导致前线战事受挫。诸葛亮得知此事后,痛心疾首,但他并未因李严的身份而网开一面。在朝堂之上,他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列举李严的罪行,依法将其罢官。此举一出,朝野震动,众人皆看到了诸葛亮执法如山、公正无私的态度。

此后,蜀汉官场风气为之一新,贪污腐败、徇私枉法等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百姓们也感受到了法律的公平公正,对蜀汉政权的信心逐渐得以恢复。

第三章:兴农固本,复苏经济(上)

诸葛亮深知,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只有农业繁荣,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稳定富强。他将目光投向了都江堰,这座古老的水利工程对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多年战乱,都江堰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部分渠道堵塞,堤坝损坏,灌溉效率大大降低。

诸葛亮亲自率领水利专家和工匠,前往都江堰实地考察。他不顾路途艰辛,沿着都江堰的渠道,仔细查看每一处设施,详细记录存在的问题。经过深入研究和讨论,他制定了一套全面的修缮方案。为了确保修缮工作的顺利进行,他专门设立了堰官,负责都江堰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在修缮过程中,诸葛亮还常常亲临现场,监督工程进度,关心工匠们的生活。他与工匠们一同劳作,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并及时给予解决。在他的领导下,都江堰的修缮工作进展顺利,不久后便恢复了往日的功效,成都平原的农田得到了充足的灌溉,粮食产量开始稳步提升。

第西章:兴农固本,复苏经济(下)

除了修缮都江堰,诸葛亮还积极鼓励百姓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他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开垦荒地的百姓提供种子、农具和耕牛等支持,并减免一定期限的赋税。同时,他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如轮作、间作、深耕细作等,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

为了更好地指导百姓的农业生产,诸葛亮组织了一批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地区,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向百姓传授种植、养殖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他还亲自撰写了一些农业技术手册,发放给百姓,方便他们学习和参考。

在他的努力下,蜀汉的农村地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田野里,庄稼茁壮成长;村庄中,百姓安居乐业。农业的复苏为蜀汉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章:工商并举,繁荣经济

诸葛亮不仅重视农业,还十分注重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蜀汉的织锦业历史悠久,工艺精湛,蜀锦以其色彩绚丽、图案精美而闻名于世。诸葛亮将织锦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设立了专门的织锦机构,任命有经验的官员负责管理。

他派人西处搜罗织锦技艺高超的工匠,将他们集中起来,成立织锦工坊。在工坊内,工匠们相互交流、学习,不断创新织锦工艺,提高蜀锦的质量和产量。同时,诸葛亮积极开拓市场,他利用蜀吴联盟的关系,将蜀锦远销到孙吴地区,甚至通过丝绸之路,将蜀锦卖到了更远的地方。蜀锦的畅销,为蜀汉带来了丰厚的财政收入。

在商业方面,诸葛亮整顿市场秩序,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不法行为。他在各地设立市场监管机构,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同时,他鼓励商业贸易,在交通要道上设立驿站和商栈,为商人提供便利的服务。在他的推动下,蜀汉的商业活动日益繁荣,城市中店铺林立,商贾云集。

第六章:唯才是举,广纳贤才

诸葛亮深知,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关键。他打破了传统的门第观念,坚持唯才是举的原则,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才能、有品德,都有机会得到重用。

他派遣官员到蜀汉各地寻访人才,深入民间,挖掘那些埋没在基层的贤能之士。蒋琬,最初只是广都长,因不理政事被刘备欲加罪罚,诸葛亮却独具慧眼,认为蒋琬是“社稷之器”,将其提拔重用。蒋琬后来果然不负所望,成为了蜀汉的重要大臣,在诸葛亮去世后,继续辅佐刘禅,稳定了蜀汉的局势。

费祎、董允等也是在诸葛亮的选拔和培养下,逐渐崭露头角。诸葛亮不仅注重发现人才,还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他在成都设立了学校,聘请了一批学识渊博的学者担任教师,传授儒家经典、军事战略、治国理政等知识。他还亲自撰写教材,教导学生要忠诚爱国、清正廉洁、勤奋好学。在他的努力下,蜀汉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第七章:治军有方,强兵固防(上)

面对外部强大的军事威胁,诸葛亮深知,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才能保卫蜀汉的安全。他亲自参与军队的训练和管理,制定了严格的军事纪律。

每天清晨,天还未亮,诸葛亮就会来到军营,监督士兵们的训练。他要求士兵们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按时起床、训练、休息。在训练场上,他对士兵们的要求十分严格,从基本的队列训练到复杂的战术演练,每一个环节都亲自指导,确保士兵们掌握扎实的军事技能。

他注重培养士兵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战斗意志。通过各种训练和活动,让士兵们明白,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战胜敌人。在训练之余,他还关心士兵们的生活,经常到士兵们的营房,了解他们的需求,解决他们的困难。士兵们对他既敬畏又爱戴,愿意为他效命疆场。

第八章:治军有方,强兵固防(下)

诸葛亮不仅注重士兵的训练,还非常重视军事装备的改进和创新。他发明了木牛流马,这种运输工具结构巧妙,能够在崎岖的山路上轻松地运输粮草,大大提高了军队的后勤保障能力。

他还对传统的弩进行了改进,发明了连弩。连弩一次能够发射多支箭,射程远,威力大,在战场上给敌人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他还对军队的编制进行了改革,根据士兵的特长和能力,将他们分为不同的兵种,如步兵、骑兵、弓弩兵等,并制定了相应的战术和作战方案。

在军事战略方面,诸葛亮采取了积极防御的策略。他在蜀汉的边境地区修筑了许多坚固的城池和防御工事,同时派出精锐部队进行巡逻和防守。他还注重情报工作,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敌人的情报,及时掌握敌人的动向,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第九章:联吴抗曹,外交智慧

诸葛亮清醒地认识到,蜀汉的国力相对较弱,单凭一己之力难以与强大的曹魏抗衡。因此,他积极推动蜀汉与孙吴的联盟,以共同对抗曹魏。

他选派邓芝出使孙吴,邓芝临行前,诸葛亮亲自为他送行,并详细地向他交代了此次出使的任务和策略。邓芝不负重托,在与孙权的会面中,他言辞恳切,有理有据,向孙权阐述了蜀吴联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孙权起初对蜀吴联盟心存疑虑,但在邓芝的耐心劝说下,最终被说服,同意修复与蜀汉的关系。

此后,诸葛亮与孙吴保持着密切的沟通和联系,双方互派使者,加强了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合作。蜀吴联盟的巩固,使得曹魏不敢轻易对蜀汉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为蜀汉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也为蜀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十章:清正廉洁,以身作则

诸葛亮一生清正廉洁,以身作则,为蜀汉的官员和百姓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身为丞相,掌握着国家的大权,但他从不以权谋私,生活十分简朴。

他的住宅简陋,家中陈设简单,除了一些书籍和必要的生活用品外,几乎没有其他值钱的东西。他的家人也都穿着朴素的衣服,过着节俭的生活。在饮食方面,他从不追求奢华,常常是粗茶淡饭。

他在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求自己的葬礼一切从简,不设明器,不建豪华陵墓,只依山而葬,墓穴仅能容纳棺木即可。他还将自己的财产一一记录在案,上报朝廷,表明自己没有多余的财产,只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这些财产足够他的家人生活,不会有其他额外的需求。他的清正廉洁,赢得了蜀汉上下的尊敬和爱戴。

第十一章: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诸葛亮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他日夜操劳,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无论是国家的政治、经济事务,还是军事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他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在北伐的过程中,他不顾自己年迈体弱,亲自率军出征。在军营中,他常常熬夜处理军务,制定作战计划。长时间的劳累和压力,让他的身体逐渐不堪重负,但他依然坚持在前线指挥作战。

最终,在五丈原的军营中,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加重。他深知自己大限将至,但他依然心系蜀汉的未来,临终前,他还在为蜀汉的军政事务操心,向姜维等将领交代了后事,安排了撤军的计划,确保蜀汉军队能够安全撤回。

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蜀汉,他的精神,激励着无数人为了理想和信念而不懈奋斗。他的离去,让蜀汉百姓悲痛欲绝,整个国家沉浸在一片哀伤之中,但他留下的丰功伟绩和崇高品德,却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为后人所敬仰和传颂。

后人有诗赞扬:

《颂诸葛武侯》

诸葛孔明英名显,乱世风云绘宏卷。

隆中一对定三分,壮志豪情冲霄汉。

初出茅庐惊宇寰,智谋无双破敌顽。

舌战群儒风采展,巧言善辩惊众贤。

联合东吴抗曹魏,智谋韬略妙无边。

草船借箭凭机智,巧取箭支敌胆寒。

火烧赤壁雄风展,烈焰连天捷报传。

辅佐玄德兴汉室,丹心一片映山川。

白帝托孤承重担,誓言铮铮忠节全。

夙兴夜寐理蜀川,廉洁清正万民怜。

赋税均平惠百姓,法令严明社稷安。

南征蛮夷勇且智,七战七抚恩威兼。

巧用兵法破敌阵,南中自此息烽烟。

发明创造惊世间,木牛流马运粮绵。

诸葛连弩威力猛,保家卫国护边关。

前后出师表衷肠,言辞恳切情意绵。

文采斐然才情显,壮志未酬泪潸然。

修身养性德高远,宁静淡泊心自宽。

俭以养德行为范,仁义礼信身率先。

奋发有为志坚毅,筹谋帷幄虑周全。

殚精竭虑谋大业,事必躬亲未得闲。

奈何天命难违逆,巨星陨落五丈原。

死而后己英魂在,高风亮节耀千年。

千秋功绩载青史,万代颂歌永流传。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