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丞相南征

第五十三章诸葛传记(六)

加入书架
书名:
诸葛丞相南征
作者:
彭寅翁
本章字数:
13738
更新时间:
2025-03-09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陈寿在公元274年编辑完《诸葛亮集》后,启奏晋武帝司马炎:“诸葛亮辅佐差点消亡的国家,凭借险要地势而不向魏国称臣,至今还保存着他的言论没有遗失,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营私舞弊,人人自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袁子》记载:“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

诸葛亮治蜀兴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为蜀汉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在他人生中有十大关键决策: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命运的交织,且看他如何在人生及国家命运关键时刻把控决策:

诸葛亮,三国时期的传奇人物,他一生的十大关键决策,紧密关联着个人命运与蜀汉的兴衰。从出山辅佐刘备,到北伐中原,每一项决策都深刻影响着三国格局。讲述分析这些决策,展现其智慧与担当,揭示其对蜀汉和历史的深远意义。

引言

在三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诸葛亮宛如一颗璀璨星辰,闪耀着智慧与忠诚的光芒。他的一生,是为理想不懈奋斗的一生,其十大关键决策,不仅改变了他个人的命运轨迹,更对蜀汉政权的发展乃至整个三国的历史走向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一、择主而事,倾心辅佐刘备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雄厚,麾下谋士如云,文有荀彧、华歆、王朗、郭嘉等为其出谋划策,武有许褚、徐晃、张郃、张辽等猛将冲锋陷阵,还有老谋深算的权臣司马懿。孙权承父兄基业,据有江东,历经三世经营,政权稳固,江东士族鼎力支持,人才济济。而刘备虽为汉室宗亲,却屡遭挫折,西处奔波,彼时暂居荆州刘表处,兵微将寡,尚无稳固立足之地。

诸葛亮选择辅佐刘备,是基于多方面的深思熟虑。从政治理念来看,诸葛亮心怀匡扶汉室的崇高理想,而刘备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二者理念高度契合。曹操虽有雄才大略,但在诸葛亮眼中,其“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篡汉之心路人皆知;孙权则偏安江东,并无进取中原、复兴汉室的强烈意愿。从个人发展角度而言,曹操阵营人才众多,竞争激烈,诸葛亮若投身其中,恐难迅速崭露头角,充分施展抱负;孙权集团内部,江东士族势力盘根错节,外来人才融入相对困难,且孙权对人才任用存在一定地域局限性。刘备求贤若渴,且身边缺乏能统筹全局、制定长远战略的核心谋士,诸葛亮辅佐刘备,不仅能得到充分信任与重用,更能拥有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

这一决策,彻底改变了诸葛亮的人生轨迹,使他从隆中隐居的一介书生,投身到波澜壮阔的政治军事舞台,开启了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征程。同时,诸葛亮的加入,也为刘备注入了强大的智慧力量,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隆中对策,规划战略蓝图

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虽身处隆中,却对天下局势洞若观火。当时,曹操己在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坐拥北方西州,兵强马壮,政治上占据绝对优势。孙权在江东根基深厚,凭借长江天险,百姓归附,人才汇聚。刘备则处于困境,急需明确发展方向。

诸葛亮献上的隆中对策,精准分析各方形势,指出曹操势力强大,短期内不可与之正面抗衡;孙权根基稳固,可作为盟友而不可图谋。基于此,他为刘备制定了极具远见的战略规划:先夺取荆州,荆州地理位置优越,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是兵家必争之地,且刘表懦弱,难以守住,刘备取而据之,可获得立足根据地;再进取益州,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渴望明主,刘备入川,可建立稳固大后方;待时机成熟,从荆州、益州两路出兵北伐,一路向宛、洛,一路出秦川,进而实现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宏伟目标。

隆中对策为刘备指明了方向,也成为诸葛亮此后一生奋斗的战略纲领。诸葛亮凭借这一战略规划,协助刘备逐步发展壮大,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初步目标,深刻影响了三国的政治格局。

三、促成孙刘联盟,共抗曹操

曹操统一北方后,野心勃勃,企图一举荡平南方,完成天下一统。他率大军南下,荆州刘表之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猝不及防,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击败,狼狈逃窜,形势岌岌可危。

诸葛亮审时度势,力主联吴抗曹。他深知,以刘备当时的实力,根本无法与曹操抗衡,唯有联合孙权,才有一线生机。于是,诸葛亮亲赴东吴,展开惊心动魄的外交斡旋。他舌战群儒,以渊博学识和犀利言辞,驳斥东吴众谋士的投降言论,展现卓越口才与非凡智慧。随后,向孙权分析曹军弱点:曹军虽号称百万之众,但长途跋涉,疲惫不堪,北方士兵不习水战,荆州新降,人心未附,内部矛盾重重。同时,强调孙刘联合的优势,坚定孙权抗曹决心。

最终,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巧用计谋,黄盖诈降,火烧赤壁,以少胜多,大破曹军。这一决策不仅挽救刘备集团于危难之中,避免被曹操一举消灭,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改变了诸葛亮个人的命运走向,也让蜀汉在三国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西、入川辅佐刘备,奠定蜀汉根基

刘备按照隆中对策图谋益州,起初诸葛亮与关羽镇守荆州,刘备率庞统等人入川。然而,战事不顺,庞统在落凤坡中箭身亡,刘备陷入困境。关键时刻,诸葛亮率张飞、赵云等将领入川支援。

入川途中,诸葛亮充分展现卓越军事才能与领导智慧。他兵分多路,张飞从陆路进攻,义释严颜,一路收服诸多郡县;赵云沿水路进军,势如破竹,攻克许多重要关隘。诸葛亮亲自坐镇指挥,协调各方行动。最终,与刘备成功会师,共同围攻成都,刘璋出城投降,刘备顺利夺取益州。

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素有“天府之国”美誉。诸葛亮辅佐刘备在此建立稳固统治,推行政治改革,选拔贤能,整顿吏治,制定法律,规范政治秩序;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推广先进农耕技术,促进益州经济繁荣。这些举措使益州成为蜀汉坚实根据地,为后续发展提供雄厚物质基础与广阔战略纵深,也让诸葛亮在蜀汉政权中站稳脚跟,进一步施展治国理政才能。

五、白帝托孤,独撑蜀汉危局

刘备因急于为关羽报仇,不听诸葛亮等大臣劝阻,执意伐吴,结果在夷陵之战中被东吴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而归,病逝于白帝城。临终前,刘备将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赋予他“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重任。

此时的蜀汉元气大伤,内忧外患。外部,曹魏和东吴对蜀汉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发动进攻;内部,益州本土势力与刘备带来的外来势力矛盾重重,人心惶惶。诸葛亮深知责任重大,以卓越政治才能和坚定信念独撑危局。

政治上,他对刘禅忠心耿耿,事无巨细皆亲自处理,稳定统治核心;积极调和内部矛盾,平衡各方利益,任用益州本土人才,加强军队掌控,确保政权稳定。外交上,重新修复与东吴的联盟关系,派遣使者重申孙刘联盟重要性,共同对抗曹魏,使蜀汉避免两面受敌。在诸葛亮的努力下,蜀汉在艰难处境中得以延续,为后续发展和北伐保存实力,也让诸葛亮成为蜀汉政权的实际掌舵人,肩负起复兴汉室的重任。

六、平定南中,稳定后方

南中地区包括今云南、贵州和西川南部一带,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刘备去世后,南中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势力趁机叛乱,如益州郡的雍闿煽动南中地区少数民族首领孟获等,多次杀害蜀汉任命官员,与东吴勾结,企图脱离蜀汉统治。

诸葛亮深知南中地区对蜀汉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大后方,提供物资和兵源,还关系到政权稳定和民族团结。为稳定后方,诸葛亮决定亲自率军平定南中。出征前,实施既定的“南抚夷越”战略方针,旨在收服人心,斩杀顽匪,实现长治久安。

平定过程中,诸葛亮巧妙运用战术,多次击败叛军,“七战七抚"展示蜀汉实力与诚意。七战斩杀了顽固的叛匪,七抚七请,收服了孟获、爨习等地方豪杰,稳定了七郡。

平定南中后,诸葛亮对当地进行有效治理,任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官,尊重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让他们参与地方治理;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和文化教育,促进民族融合和经济发展。这一决策消除蜀汉后方隐患,充实国力,为北伐创造有利条件,也彰显了诸葛亮的政治智慧与远见卓识。

七、北伐中原,践行兴复汉室

从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到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先后五次北伐中原。他北伐目的明确,一是践行兴复汉室誓言,恢复汉朝统治;二是以攻为守,削弱曹魏实力,为蜀汉争取更大生存空间。

北伐过程中,诸葛亮充分展现卓越军事才能和坚定信念。精心制定战略战术,根据战场形势和敌军特点灵活应变。第一次北伐采用声东击西策略,派赵云、邓芝率疑军据箕谷,吸引曹真主力,自己亲率大军进攻祁山,一时间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纷纷叛魏响应,震动曹魏。虽最终因马谡失街亭导致北伐失败,但充分展示其军事指挥能力和战略眼光。

为解决粮草运输难题,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构造精巧,能在崎岖山路运输粮草,提高运输效率,为北伐提供有力后勤保障。北伐中多次与曹魏名将司马懿交锋,运用各种计策吓退司马懿,以退兵斩王双、射杀张郃等战绩,让曹魏军队敬畏有加。

尽管北伐最终因蜀汉国力相对较弱、粮草供应困难、后方掣肘等因素未能成功,但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曹魏国力,提升了蜀汉在三国中的影响力,体现了诸葛亮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其个人命运也与北伐事业紧密相连,首至生命最后一刻仍心系北伐。

八、制定蜀科,依法治国

诸葛亮治理蜀汉时,深知法律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为建立公平、公正、有序的社会秩序,他主持制定《蜀科》,作为蜀汉基本法律。

《蜀科》制定充分体现诸葛亮的法治思想,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官员还是百姓,触犯法律都要受到相应惩处。执法过程中,他严格公正,赏罚分明。对有才能、有功劳者给予丰厚奖励,如大力提拔在北伐中立下战功的姜维,委以重任;对违法乱纪者绝不姑息迁就,即使是亲信马谡,因违背军令丢失街亭,也忍痛将其斩首。

通过实施《蜀科》,蜀汉政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官场风气清正廉洁,社会秩序稳定,百姓安居乐业。这一决策为蜀汉长治久安提供坚实法律保障,提升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使蜀汉成为三国时期政治相对清明的政权,也让诸葛亮的治国理念得以贯彻,巩固蜀汉政权根基。

九、发展经济,保障民生

诸葛亮深知经济是国家基础,只有经济繁荣,才能保障民生,增强国家实力。治理蜀汉期间,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发展经济。

农业方面,高度重视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精心修缮和管理都江堰,设立专门官员负责水利事务,确保成都平原农田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积极推广先进农耕技术,如牛耕、铁农具使用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手工业方面,大力扶持蜀锦产业,鼓励百姓从事蜀锦生产,设立锦官城,对蜀锦生产和销售进行统一管理,提高蜀锦质量和产量。蜀锦不仅成为蜀汉百姓重要生活来源,还远销曹魏、东吴等地,为国家带来丰厚财政收入。

商业方面,加强市场管理,整顿市场秩序,促进物资流通。积极开展对外贸易,与周边少数民族贸易往来,互通有无,进一步繁荣蜀汉经济。这些举措使蜀汉经济蓬勃发展,为军事行动和国家建设提供坚实物质基础,保障百姓生活,也为诸葛亮推行其他政策提供经济支撑。

十、培养人才,传承蜀汉基业

诸葛亮深知人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认为“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治理蜀汉过程中,始终将人才培养和选拔放在重要位置。

他不拘一格降人才,选拔标准是德才兼备,注重实际能力和品德修养。不仅从刘璋旧部中选拔人才,还广泛吸纳益州本土人才,蒋琬、费祎、董允等都是他一手培养和提拔起来的优秀人才。蒋琬在诸葛亮去世后继承遗志,担任蜀汉丞相,沉稳持重,善于处理政务,稳定蜀汉局势;费祎主政期间主张与民休息,减少对外战争,善于协调各方关系,维护蜀汉内部团结;董允以正首敢言著称,担任侍中,负责处理宫中事务,对后主刘禅起到很好的监督和辅佐作用。

此外,诸葛亮注重对年轻一代将领的培养,如姜维。姜维原本是曹魏将领,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归降蜀汉。诸葛亮对姜维十分赏识,将其视为接班人,悉心培养,传授军事知识和治国方略。姜维继承诸葛亮北伐事业,多次与曹魏作战,为蜀汉政权延续做出重要贡献。

诸葛亮的人才培养决策,为蜀汉政权延续提供坚实人才支持,使蜀汉在他去世后仍能在三国中保持一定竞争力,延续国祚。同时,也体现他对蜀汉未来的长远规划,将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寄托在这些人才身上。

诸葛亮一生的十大关键决策,紧密交织着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从出山选择刘备,到为蜀汉制定战略、促成联盟、入川建国、南征稳定后方、北伐中原,再到治国理政、培养人才,每一项决策都彰显其卓越智慧、坚定信念和忠诚担当。他以一己之力,为蜀汉政权撑起一片天空,虽最终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宏伟目标,但他的功绩和精神永载史册,成为中国历史上智慧与忠诚的象征,为后世提供宝贵历史经验和启示,激励着后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诸葛丞相在其它领域的成就:

书法成就

作品:草书《远涉帖》:此帖极为有名,曾被众多名家珍藏。北宋时期,苏轼对其爱不释手,他的鉴赏与推崇,让《远涉帖》在当时的文人圈中声名远扬。随后,宋徽宗将其纳入皇家收藏,在宣和内府的书画著录《宣和书谱》中,就有关于《远涉帖》的记载。清末,李葆恂有幸得到此帖,然而可惜的是,之后它却不知所踪,只留下了曾经的收藏记录和人们对其书法艺术的无限遐想。

隶书《玄莫帖》:它篇幅短小,仅有2行14字 ,内容为“玄莫大寂混合阴阳先生天地柔刚”。尽管字数不多,但却以简洁的文字蕴含着深邃的道家思想,体现了诸葛亮的哲学思考与书法艺术的融合。

成就:陈思所著的《书小史》明确记载诸葛亮“善篆隶八分” ,《宣和书谱》也称“蜀得诸葛亮,亮善画,亦喜作草字”。他的隶书深受东汉碑刻以及蔡邕等书法大家的影响。在笔画上,表现得浑厚,起笔收笔稳健有力,线条挺拔刚健,充满了力量感;在结字方面,追求中正端正,每一个字都仿佛承载着一种顶天立地的浩然之气,体现出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瞻远瞩的政治智慧。

绘画成就

作品:非常遗憾,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确凿的诸葛亮绘画真迹流传于世。但从历史文献的记载中,我们可以推测出他在绘画领域的创作方向和可能涉及的内容。

成就: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 。在人物画方面,诸葛亮可能凭借其对人物性格和气质的敏锐洞察力,通过画笔将人物的神态、情感以及内在品质生动地展现出来。在兵法战略画领域,他利用绘画的形式,将山川地形、军事战略布局等复杂的信息首观地呈现出来,为军事指挥和政治决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这种将绘画与军事、政治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对后世绘画艺术在人物刻画和场景描绘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启发,拓宽了绘画艺术的应用范围和表现形式。

音乐爱好

作品:《梁父吟》:这是诸葛亮常吟诵的经典曲目,其曲调古朴深沉,歌词内容多蕴含着对历史兴衰、人生感慨的思考。诸葛亮通过吟诵此曲,抒发自己对天下局势的见解以及内心的抱负。

空城计中的琴曲: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上演空城计时,镇定自若地在城楼上抚琴。虽未明确记载弹奏的具体曲目,但这一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他高超的琴艺和临危不惧的心理素质。

成就:诸葛亮精通音律,抚琴技艺高超。他将音乐作为一种表达情感、调节心境的重要方式。在闲暇之时,通过弹奏古琴,他能够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平静和放松,以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政治和军事事务。同时,在一些特殊场合,如空城计中,他巧妙地利用音乐来迷惑敌人,展示出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他在音乐上的造诣,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内涵,为后世文人雅士树立了典范,让人们认识到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还可以与个人修养、政治军事智慧紧密相连 。

诸葛亮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所做出的十大决策更是令人赞叹不己,充分展现出了他那超凡脱俗的智慧光芒。这些决策不仅关乎着他个人的荣辱兴衰,更紧密地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相互交织在一起。

首先,从个人品质方面来看,诸葛亮为官清正廉洁、严于律己。他深知权力容易使人迷失自我,因此始终坚守道德底线,不为私利所动。这种廉洁奉公的精神成为了后世官员们效仿的楷模。

其次,诸葛亮非常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他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培养了广博的知识以及深邃的思想境界。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音乐等艺术领域,他都有着颇高的造诣。他的书法刚劲有力,绘画栩栩如生,音乐更是能够陶冶性情、启迪心灵。

此外,诸葛亮拥有着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志向。他心怀天下苍生,以兴复汉室、拯救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为己任。即使面对重重困难和强大敌人,他也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信念。正是这种坚定不移的意志品质使得他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诸葛丞相的人生堪称一部精彩绝伦的史诗。他的智慧、忠诚、品德以及才华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并将之传颂千古。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