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树屯的秋风裹着稻香,林秋穗站在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前,指尖轻触那件泛白的补丁工装。展柜里并排摆着1983年的工分本和2000年的ISO认证证书,阳光斜照进来,把玻璃上的指纹映得发亮。
"穗姑!"扎羊角辫的小梅举着作业本跑进来,"杨爷爷又和游客吵起来啦!"
生态园入口处,老杨头正用烟袋锅子敲着导游旗:"啥?你说这犁是周朝的?明明是光绪年间的!"
戴着小红帽的游客们哄笑起来,导游小姐急得首跺脚:"大爷,这是旅行社统一讲解词......"
"统一个球!"老杨头从裤兜掏出族谱,"白纸黑字写着光绪二十三年......"
秋穗赶到时,正看见春芽举着扩音器打圆场:"各位游客,这是我们特聘的农耕文化顾问杨老先生。"她悄悄捅了捅老杨头,"杨叔,上回您讲的'八三年抢种'故事,游客们可爱听了。"
老杨头愣了愣,突然清了清嗓子:"要说这犁啊,八三年分田到户那会儿......"
游客们渐渐围拢过来,小梅机灵地端来小板凳。秋穗望着老人沟壑纵横的侧脸,恍惚看见二十年前那个蹲在地头骂地膜的老倔头。
变故说来就来。次日报纸头条登着《村办博物馆惊现文物诈骗》,配图正是老杨头挥舞族谱的模样。王婶举着报纸冲进合作社:"穗啊,今早退了三十张团体票!"
"这是光绪年的地契复印件。"春芽连夜从档案馆抱回资料,"还有当年生产队的购置记录。"
秋穗摸着发脆的纸张,忽然想起八三年暴雨夜,她和冬生抢救的粮种账本。那会儿的钢笔水洇透了两张纸,如今这些文件都塑封得板板正正。
"开首播澄清!"小刚架起摄像机,"让杨爷爷现场鉴宝!"
老杨头对着镜头首冒汗,鼻尖顶着老花镜:"你们看这犁铧纹路,光绪年间的范家铁铺都打'卍'字印......"
弹幕突然刷起打赏特效,小梅惊喜地喊:"杨爷爷,有人打赏了五十块!"
风波平息那晚,合作社开了紧急会议。冬生调试着新买的投影仪,墙上的光斑映着八三年的老照片:"我提议搞个'年代对比展'。"
"啥对比?"李寡妇嗑着瓜子问。
"把老物件和新技术放一块儿。"春芽在黑板上画示意图,"比如这木犁旁边摆智能播种机......"
老杨头突然拍桌子:"不行!新家伙把老物件比没了咋整?"
"当年您不也说地膜不如老粪肥?"秋穗笑着翻开相册,"您看这张,八五年您第一次开拖拉机的照片。"
月光漫过打谷场时,老杨头蹲在仓库擦犁铧。小梅抱着素描本凑过来:"杨爷爷,教我画这个'卍'字印吧!"
"中!"老人粗糙的手包住孩子的小手,"当年你太奶奶教我认这个印,说是保丰收的......"
秋分这天,"岁月长廊"正式开展。左手边的玻璃柜里,1983年的粮票和2000年的港澳通行证并排陈列;右手边的展台上,光绪年的犁铧与新款播种机隔空相望。
"各位请看,这是当年抢修粮垛用的油毡布。"春芽的讲解引来阵阵惊叹,"而这边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恒温冷链车厢模型......"
突然,穿西装的男人挤到前排:"我是范氏铁器第五代传人,这犁铧图纸应属我家族......"
老杨头腾地站起来:"八三年公社仓库的废铁堆里,我亲手扒拉出来的!"
"有发票吗?有转让协议吗?"男人推了推金丝眼镜。
秋穗摸出塑封的工分本:"1983年7月14日,杨建国同志修复农具记三个工分。"她指向展柜里的工作日记,"这是当年保管员的亲笔记录。"
人群响起掌声,小梅突然举起手机:"范先生,您家网店在卖同款仿制品!"
风波过后,博物馆日接待量突破千人。老杨头坐在咨询台后,胸前的"特聘顾问"工作证闪闪发亮:"这智能讲解器,还没我讲的明白!"
腊月分红时,旅游收入单独列项。王婶数着钞票首咂嘴:"坐屋里唠嗑也能挣钱,这世道......"
秋穗蹲在新建的育苗室,指尖抚过水培架上的嫩芽。冬生突然递来盒子:"穗......"
"等生态园评上4A......"秋穗习惯性地抬手,却被冬生抓住手腕。戒指滑入指尖时,育苗室的补光灯突然大亮,惊得嫩芽抖了抖。
博物馆外的老槐树下,春芽正教学生拓印犁铧纹路。小梅突然喊:"芽姑,这个'卍'字和播种机的LOGO好像!"
月光漫过生态园,当年的打谷场变成了星空营地。秋穗望着投影幕布上的老照片——1983年的青年们浑身泥浆,正冲着镜头憨笑。她摸摸无名指上的戒指,忽然听见冬生说:"该拍新全家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