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直播:我在现代薅老祖宗流量

第24章 五花八门的选种

加入书架
书名:
历史直播:我在现代薅老祖宗流量
作者:
一只悄悄勤快的小拖沓
本章字数:
6784
更新时间:
2025-07-07

眼看着时间差不多了,林悦也己经手快地把猪肘子丢进电压锅,然后自然地回来继续讲课,状态过分松弛了。

“接下来要说的是从靠天收种到科学育种的千年突破。”

天幕上出现了特意挑选过的干瘪稻种,天幕下的人看着都觉得亲切许多。

“在古代给粮食留种是一件顶重要的事,可大家也发现了,自家特意挑选留下的种子,第一年还是大穗,第二年小穗,第三年首接大半变空穗,和路边的狗尾巴草没什么区别。”

还很促狭地放了一个狗尾巴草摇曳的图片。

老农抓了一把空壳:“可不是嘛,第一年的能吃上干饭,第二年勉强能喝稀粥,第三年只能留下喂鸡。”

佃农们数着米粒哭:“东家收租按穗算,留下的全部都是瘪谷,想留种只能花钱去买。”

林悦:“其实自留种就相当于近亲繁殖,基因退化累死表兄妹结婚生娃,一代不如一代。”

她放下一个惊雷却不管不顾,有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作风。

“近亲?表兄妹结婚?”有人慌张,“亲上加亲不是好事吗?”

“神女说的话也不一定都对啊,神女不了解男女之事,说错了也……可能吧?”

“胡言乱语,亲上加亲这么多年,我怎么没瞧见有什么坏处?”

“我家就娶了娘家侄女,日子不是过得好好的吗?”

对于这件事,大多数人心里慌乱,但嘴上却不肯承认,还要拉着身边的人一块说才能安慰自己没事。

而家里近亲成婚有问题的自然也不敢出声,这年头哪怕是生下奇怪畸形的孩子也不敢嚷嚷开来,顶多私下处理了。

大家族尤是。

许多皇帝都开始调查,天幕虽然嘴巴利了些,但并非无的放矢之人,若是近亲成婚如同粮食种一般一代代退化,哪怕困难也不能无视。

这若是一代代传下去成为“瘪谷”,国家还有什么盼头?

林悦可不管这些,继续说田间的选美大赛。

“选自留种最首观的方法就是挑选最大最的,不亚于田间的选美大赛。”

农民们无比赞同:“可不是嘛,收的时候腰间挂着布袋,专挑穗、粒饱、无虫的收藏。”

“唉,我现在还没办法狠下心,每次都觉得差不多的也行,但我娘就说选穗要狠心,差一毫都不能留。”

就跟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一样,既害怕错过了就遇不到更好的,又担心下一个更好。

“选穗也要看经验和眼力劲,那可是关系到下一年的收成。”

还有在洗种子的边洗边骂:“这穗子比我家老头子的胡子还稀疏,果然年轻人办事不牢靠,真留种这些一家人都得喝西北风。”

“唉,这几年种子越来越差,我觉得天幕说得应该是对的。”

“那就只能再去买种子了,偏偏那老板可黑心了,居然有把好穗子泡盐水增重的,买回去的人可是吃大亏了。”

“但穗选很考验人眼力劲,而且很费时间,毕竟选种子又不是一点点,家里那么多亩地全靠眼睛得选到何年何月去啊,人最宗明得地方是知道发明和利用工具。”

天幕上出现了风车和盐水两种办法,演示得过程简单易懂。

“瘪谷轻会被吹走,留下的谷种都是重量达标的。”

明清时期看到盐水选种忍不住说:“沉的是好种,浮起来的是渣渣,但如果盐加多了,种子会全部沉下去,就分辨不出来了。”

林悦有系统这个黑科技,几乎是在当地人说出这些话时,她便将字添加上去。

再多的理论也需要实践,这都是宝贵的经验。

“其实关于自留种两三代后出问题这件事大家都注意到了,只不过没有系统地进行总结研究。在古代其实也有异地换种,像是古代的种子外交。但这种事情需要理性看待,毕竟有种子外交,也有‘橘生南为橘,生北为枳’的情况。”

人都能水土不服,种子也不例外。

“像是《农政全书》中就有记载,江南的稻种运到华北,亩产立刻增两成。苏轼被贬惠州时也发现,岭南稻种在黄州竟然比本地耐旱。当然也有被忽悠的,假种子案屡见不鲜,各朝各代都有严查的。”

苏轼:“被贬惠州?”

还没开始做官就知道被贬了。

林悦:这算什么?您可是一路贬贬贬。

苏轼:“不过天幕透露的岭南稻种可以在黄州种了。”

其它的或许还需要一个个慢慢试验,但这个被天幕公布的、未来自己亲眼目睹过的,完全可以先拿来用。

始皇帝:“农家人还没到?”

王绾:“陛下,咸阳的农家人己经在咸阳郊外,不日便能开始试种。”

己经受了刑的李斯顶着一个光头在大秦臣子之间尤为明显,他侥幸保下一命知道自己能活下来的原因。

“陛下,为了确保农家试验结果正确,需要从大秦各郡取土壤回来尝试,暂时可选取靠咸阳较近的郡县派遣农家子弟实地试验。”

始皇帝看了他一眼:“可,天幕后呈上你的想法。”

“唯。”

只要是想法有责任的皇帝都开始吩咐育种尝试,虽然其它东西可能学不了,但异地换种还是很好尝试的,只不过需要费些时间。

“当然,育种方面也有一些比较魔幻的操作,不懂科学,但略懂玄学。”林悦都觉得有趣,“像是在唐朝,播种前有秘方,用酒来浸种,说是醉了的刀子长得壮。”

李白摇摇头:“此酒不如我壶中物,怎么能醉稻呢?”

“再然后就是明清时的玄学,居然把种子和《金刚经》一起埋三天,可谓是佛力加持,佛门新业务get。”

朱元璋怒斥:“和尚念经能增产?那真还减什么税?”

他又不是没当过和尚,念经有没有用他还不知道吗?

佛门:抱歉,没这个业务。

赚点香火钱就算了,赚这个钱佛祖可能不会管,但官府是一定会管的。

“在稻田边种糯稻和籼稻,偶尔会在中间发现一种被称为‘鬼稻’的中间稻,不过大家没意识到这是杂交的雏形,反而神秘兮兮的烧纸钱供起来。这可是天然的杂交品种,只不过老祖宗们不会固定形状。”

林悦的这番话很多人都似懂非懂,但能听出来她话里的好话,鬼稻还是好东西?

“自留种时代争的就是好稻种,种子战争可不少见。像是春秋时期吴国偷越国的嘉禾稻种还引发了边境冲突。”

吴国:没必要点名嘛。

越国:无耻吴人。

“清朝时有葡萄牙人从澳门偷运西洋麦种,乾隆还下旨严查。各国关于真正的好种子都是严格管控,像是明清时期的红薯就是明人陈振龙费尽心血偷渡回来的。”

乾隆:“红薯是个好东西。”

陈振龙正在偷偷摸摸带着红薯回国,没想到他一介商人居然能被天幕点名。

明朝各代皇帝则是赶紧找人,天幕这也不说得确切点这个陈振龙是谁治下的。

其他朝代则是觉得他们得了便宜还卖乖,李世民:“天幕细细说说这红薯是在哪个国家?”

反正每年来大唐的小国那么多,说不定就能逮到一个呢。

哪怕这里面没有,日后方便了也好做做生意。

“当然,农民很多时候留不下好种子自然要去买,有时候是借。地主们借粮给百姓是掺瘪谷,逼其来年继续借;官府的操作也不遑多让,汉朝设种粮官,垄断良种发放,贪污成风。”

刘邦:“一群该死的东西。”

他都穷到马都凑不齐,居然还有人敢贪污良种。

刘恒听见这话,温润的脸上缓缓露出笑容,旁边的大臣只觉得胆寒,陛下表现得越温和,心里弄死人的念头和手段就越凶狠。

希望此事莫要牵累到他们。

“最惨的莫过于明朝的百日黄稻种,成熟快但难吃,居然被农民骂喂猪都嫌,可见难吃到一定地步了。”

朱元璋:“百日黄?这名字听着都不吉利。”

他可是真正饿过肚子的,百姓都嫌弃可见滋味是真不好。

“唐朝规定贩卖劣种者,杖八十。算是最早的种子保护法,就是不知道执行得如何。”

李世民:“朕定然会严格执行。”

种子钱都敢做文章,真真是畜生不如。

“还有北宋得占城稻因为抗旱高产,居然要出现了‘吃多了不孕不育’的谣言。我都要为它喊冤,你要是指责说没营养、味道不好也就算了,生不出孩子怪米不好,真是见鬼了。”

“北宋?”赵匡胤瞬间找到重点,难道他大宋也要像汉一样分裂?

百姓听了天幕的话忍不住笑,说话可真有趣,但也没错,这生不出孩子怪谁的都有,但还真没见过怪粮食的,粮种多冤啊。

林悦说完古代的育种,接下来就来重头戏了,天幕上干瘪的稻种被带走,随之走过来的是颗颗的稻种,一看就是众人的梦中情种。

“这是后世的种子,因为我本人没亲自种过地,分不太清市面上各种稻种类型和系好,但只知道杂交水稻一种一年,年年高产。”

适合黑龙江第三积温带栽培种植的龙粳39、湖南省稻瘟病光照区的双季早稻种植湘早籼45号、适合江苏省淮北地区种植的连粳11号、适宜长江中下游稻区种植广两优800……

五花八门的种子一一飘过然后定格,最后一整张屏幕都放不下。

一群人目瞪口呆地看着天幕,脖子都仰酸了:这么多种子?

虽然有些地名不认得,但这几乎是每个地方都有个专适种的粮种,后世的朝廷从哪找来的这么多良种?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