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图书馆,只剩几盏孤灯亮着。
孙衡站在古籍部一隅,指尖拂过一本本泛黄的典籍,耳边是书页翻动时细微的沙沙声。
他手中拿着那本偶然发现的《治水要诀》。
封皮残破,纸张发脆,但当他翻开第一页,系统瞬间震动!
【检测到高价值知识触发点!】
脑海中轰然炸开一片信息流,一道道金色线条在意识中交织成网,将原本晦涩难懂的文字与图解,转化为清晰明了的知识结构。
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复杂的水利工程布局图。
这不仅仅是一张图纸——它背后隐藏着一组数学模型,经过系统的解析,竟然与现代雷诺数(雷诺数)计算方式高度相似!
“这……不可能。”孙衡低声喃喃,眼中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雷诺数是现代流体力学中用来判断流动状态的关键参数,由19世纪英国科学家奥斯本·雷诺提出。
而现在,在这本明代古籍中,竟存在一种几乎相同的概念雏形?
他心跳加快,脑海中己有无数推演浮现。
这不只是一个古代智慧的巧合,而是一个跨越时代的理论交汇点!
接下来几天,孙衡仿佛变了一个人。
他开始频繁借阅工程类、物理类书籍,甚至悄悄登录了几所高校的数据库,下载大量关于流体力学的研究论文。
每一次阅读,系统都会迅速生成完整的知识图谱,帮助他建立起现代流体力学的完整框架。
他一边对照《治水要诀》中的数据,一边将其代入现代方程中进行验证。
随着研究深入,结果越来越惊人:这些古老的数据,预测出的水流状态与现代实验误差不超过3%!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这本书中蕴含的某些原理,可能早在数百年前就被古人总结归纳,并用于实际工程之中!
如果这一发现被正式发表,足以构成一篇高质量的核心期刊论文,甚至可能改写人们对古代科技的认知!
赵启明注意到了孙衡的变化。
作为古籍部副主管,他对孙衡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
最近这位一向低调寡言的图书管理员,突然频繁出入理工类书籍区,还在馆内终端上查询了多个高校数据库。
更令他警惕的是,孙衡的眼神变了——不再是那个只会默默整理旧书的普通员工,而是带着某种深沉的专注和锐利。
他隐隐觉得不对劲。
当晚,赵启明拨通了一个电话:“老同学,帮我查件事。”
电话那头是他大学时的室友吴浩然,如今在一所重点高校担任科研管理工作。
“我这边有个图书馆员,最近频繁查阅工程类文献,还借调了不少数据库权限……你那边有没有学者跟他合作?”
吴浩然听后沉默片刻:“你说的名字……我好像在哪听过。等我帮你查一下。”
挂断电话后,赵启明靠在椅背上,眉头紧锁。
他不是无缘无故怀疑孙衡。
事实上,他早就察觉这个年轻人不简单。
只是现在,他似乎己经触碰到了某些不该碰的东西。
与此同时,周婉儿也被安排了一项任务。
“婉儿,”赵启明语气温和,“你和小孙走得近,最近多留意他的动向,有什么异常随时告诉我。”
她微微一怔,低头应了一声,但心里却有些不是滋味。
这段时间,她经常看到孙衡坐在角落里,面对一堆古籍和资料埋头苦读。
有时连饭都忘了吃,眼睛布满血丝。
可即便如此,他的眼神始终坚定,像是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方向。
她不明白赵主任为何对孙衡如此关注,但她隐约觉得,这其中恐怕另有隐情。
夜晚,孙衡仍在书房伏案疾书。
电脑屏幕上,文档标题赫然写着:《基于明代水利文献的流体力学模型研究》
他己经完成了初步论证,接下来只需要进一步优化数据,就可以着手撰写论文。
他抬头望向窗外,夜色如墨,思绪却无比清明。
“只要再快一点……再快一点。”
他握紧拳头,心中暗下决心:
“我要让世界知道,这座图书馆里,藏着一位真正的学者。”周婉儿站在古籍部的走廊尽头,手中抱着一摞刚整理好的资料,目光却不由自主地飘向孙衡的方向。
他依旧坐在角落那张旧木桌前,灯光打在他略显疲惫却专注的脸庞上,仿佛整个世界都与他无关。
她心头微微一颤。
这些天来,她按照赵主任的要求“观察”孙衡,可越是接触,越觉得这位平日里沉默寡言的图书管理员,身上藏着某种令人无法忽视的光芒。
他不再只是那个整天与灰尘为伍、被人轻视的“搬书工”,而是一个真正沉浸在学术海洋中的人。
一种莫名的情愫在心底悄然生长,让她开始抗拒那份“监视”的任务。
这一天,她终于鼓起勇气,在午休时走到孙衡身边,压低声音道:“孙哥……赵主任最近盯你盯得很紧,我听到他在电话里提到‘查清楚’之类的话。”
孙衡抬起头,他点了点头,嘴角露出一抹淡淡的笑意:“谢谢你,婉儿。”
他的语气没有惊慌,也没有责怪她的提醒,反而透着一股沉稳的力量,让周婉儿莫名心安。
“你……你在研究什么?”她忍不住问道。
孙衡顿了顿,看了她一眼,似乎在衡量该说多少。
最终他低声答道:“一篇关于古代水利技术的论文,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注意。”
这句话说得轻描淡写,但落在周婉儿耳中却如同雷霆炸响。
她看着他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和公式,心中第一次真切地意识到——这个人,真的不一样。
夜深人静,图书馆早己关门。
孙衡独自留在办公室,面对屏幕上的论文文档,手指飞快敲击键盘。
标题栏赫然写着:
《从<水经注看古代流体控制模型的现代映射》
他知道这篇论文一旦发表,必然会引发关注。
而以他目前的身份和处境,绝不能暴露身份。
为此,他动用了系统中的“匿名知识库权限”,创建了一个完全虚拟的身份,并通过多重IP伪装上传至一本冷门工程期刊。
点击“提交”按钮的那一刻,他长长吐出一口气,仿佛卸下了一块压在肩头的巨石。
窗外,星光黯淡,城市沉睡。
而在这座城市的某个角落,一场风暴正悄然酝酿。
几天后,《滨海工程学报》正式刊登了这篇署名“S.H.”的论文。
起初并未引起太大反响,毕竟它来自一本非主流期刊,作者信息也极其模糊。
然而,当几位年轻学者仔细阅读之后,纷纷被其中严谨的逻辑推导和新颖的研究视角所震撼。
有人甚至私下议论:“这篇论文背后的作者,恐怕是哪位隐世的学术大咖吧?”
而在某高校实验室中,一个名字正被反复提起:
“陈昊,你看看这篇论文。你觉得怎么样?”
陈昊放下手中的咖啡杯,目光如炬,盯着屏幕上的标题,喃喃自语:“有趣……非常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