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头的竹楼藏在雾江湾的竹林里,像片被风揉皱的竹叶。他年轻时是方圆百里最有名的猎手,却在西十岁那年摔断了腿,从此放下猎枪,守着这片竹林过日子。每天清晨,他都会拄着竹杖在林子里走,看见被兽夹夹住的野兔就悄悄解开,遇见淋雨的小雀就捧回竹楼喂米。村里人说他是个傻老头,放着好好的山珍不打,偏要和这些毛孩子作伴,却不知这竹林深处,藏着个能落星光的秘密。
那年冬夜下了场罕见的冻雨,竹林被冰壳裹得咔嚓作响。陈老头半夜听见屋外有动静,打着手电筒出去一看,只见竹丛里蹲着只猫头鹰,翅膀被冰棱划开道口子,正瑟缩在竹根下,眼睛像两枚冻住的黑琉璃。
"乖乖,这么冷的天咋摔这儿了?"陈老头赶紧把猫头鹰捧回竹楼,用暖水袋焐着它的爪子,又从药罐里摸出捣碎的三七敷在伤口上。那猫头鹰也不挣扎,就歪着脑袋看他,羽毛上还挂着细碎的冰碴,在灯光下闪着幽蓝的光。
天亮时,冻雨停了,猫头鹰的伤也好了大半。陈老头打开窗户想放它走,它却扑棱棱飞到房梁上,用尖喙啄下根尾羽,轻轻丢在陈老头的手心。那羽毛不像普通的翎毛,根根晶莹剔透,像是用月光纺成的丝线,指尖一碰,竟有细碎的星光从羽管里溢出来,落在手背上凉丝丝的。
"这...莫不是仙鸟?"陈老头捧着羽毛看傻了眼。猫头鹰歪头叫了两声,像是在笑,然后振翅飞出窗外,消失在竹林深处。
从那以后,陈老头的竹篓里多了根神奇的羽毛。他试着把羽毛插在竹筒里,夜里整个竹楼都亮如白昼;用羽毛扫过枯萎的兰草,第二天兰草就抽出了新芽。他用羽毛上的星光捻成线,给村里瞎了眼的张婆婆缝了个眼罩,第二天张婆婆竟能看见竹楼外的石磨;给断了腰的李木匠做了个护腰,那木匠就能重新拿起斧头了。
这事像滴进湖面的墨水,慢慢在十里八乡传开了。镇上的吴老爷是个见钱眼开的主,听说竹林里有能落星光的神鸟羽毛,带着家丁抬着铁笼子就来了。他堵在竹楼前,三角眼盯着陈老头手里的羽毛首放光:"老东西,把那根羽毛交出来,赏你百两银子!"
陈老头把羽毛护在怀里:"这是竹林里的精灵给的,不能卖。"吴老爷使个眼色,家丁们就上前抢。眼看羽毛要被夺走,陈老头急得大喊:"猫头鹰呀——"
话音未落,竹林里突然卷起一阵怪风,千万片竹叶"哗啦啦"飞起来,在半空织成张绿网。那只猫头鹰从竹梢俯冲下来,翅膀上的羽毛根根竖起,竟像无数柄闪着寒光的小剑。它绕着吴老爷飞了三圈,翅膀扇出的风里裹着点点星光,那些星光落在家丁们的脸上,竟变成了黏糊糊的鸟粪;落在吴老爷的绸缎衣服上,布料瞬间就像被虫蛀了似的,破了千百个洞。
"妈呀!鬼鸟!"吴老爷抱着头首往后躲,家丁们吓得丢了铁笼子,连滚带爬地往山下跑。猫头鹰落在陈老头肩头,用脑袋蹭了蹭他的脸颊,翅膀轻轻一抖,那些飞舞的竹叶便乖乖落回了竹枝上,只有陈老头手心里的羽毛,此刻正泛着柔和的银光。
陈老头这才发现,猫头鹰的翅膀上少了根尾羽,正是当初送给自己的那根。他把羽毛轻轻插回猫头鹰的翅膀,那羽毛竟像活物似的,自动和其他羽毛缠在了一起。猫头鹰叫了两声,振翅飞向竹林深处,身后拖着道长长的星光尾迹,把整个雾江湾都映得如同白昼。
从那以后,雾江湾的竹林里时常能看见星光闪烁。陈老头依旧每天拄着竹杖巡林,只是路过猫头鹰歇脚的那丛老竹时,总会放些炒过的南瓜子在石台上。村里人问他为啥,他就呵呵一笑:"竹林里的精灵,得懂得知恩图报。"
后来有人在月圆之夜见过奇观:那只猫头鹰带着一群小猫头鹰在竹梢上跳舞,它们翅膀扇出的星光落在竹叶上,凝成一颗颗露珠,天亮时就变成了晶莹的竹米。而吴老爷回家后大病一场,见人就说竹林里有会撒金子的怪鸟,从此再也不敢踏入雾江湾半步。
如今陈老头的竹楼还在雾江湾,竹墙上挂着个用竹篾编的鸟笼,里面却从没有关过任何生灵。每当起雾的清晨,总有人看见竹楼周围的竹叶上挂着星星点点的光珠,村里人都说,那是猫头鹰和陈老头留下的记号,就像竹林里的年轮,一圈圈记着懂得敬畏自然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