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巨大的、混合着惊叹和自惭形秽的情绪,猛烈地冲击着张常岭。他一首知道芫溶学习好,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但他从未想过,她的“好”,是如此的……深刻!这些笔记展现出的,绝不仅仅是勤奋,更是一种近乎天赋的、对知识的敏锐理解和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那清晰的条理、精准的图示、凝练的总结,无不透露出一种超越年龄的聪慧和严谨!
他下意识地抬起自己的手。粗糙,布满老茧和油污渗入皮肤形成的黑纹,指关节粗大,指甲缝里还残留着白天检修机器时蹭进去的、洗不掉的黑色油垢。这双手,能熟练地拆卸、组装复杂的机器零件,能精准地挥舞沉重的扳手和榔头,能稳稳地挑起百斤重担。这双手,是属于车间、属于钢铁、属于汗水和力量的。
而笔记本上那些纤细、工整、充满了理性光芒的字迹和图示,则属于另一个世界——一个他曾在少年时期短暂窥见过、却被时代洪流无情阻断的、由书本和知识构筑的世界。那世界的光,此刻透过这薄薄的纸页,如此清晰地、却又如此遥远地照在他的手上,照进他的心里。
他翻开下一页。
是关于函数性质的综合应用。几道难度不小的例题,旁边空白处,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她的解题思路和步骤分析。更让张常岭心头再次震动的是,她在其中一道题旁边,用红笔(大概是蘸水笔)写了几行小字:
“此解法繁琐,易错!尝试换元法:
设 t = x - 1,则原式 = …… 更简洁!注意定义域变化! √”
红字旁边,还用铅笔重新画了一个更简洁的流程图。
张常岭盯着那几行红色的、带着自我批判和优化意识的小字,久久无言。这份不满足于“会做”、孜孜以求“更好”的钻研精神,这份清晰的自省和不断精进的态度……这真的只是一个十五岁初中女孩的思维深度吗?
他第一次如此首观地、如此震撼地认识到,焦芫溶,这个他眼中需要保护的、文弱的小姑娘,她的内心世界,她的智慧光芒,早己远远超出了他基于表象的认知。那枚别在她校服上的校徽,似乎在此刻,焕发出比他那枚“先进生产者”徽章更加夺目的、属于未来的光彩。
而这份震撼之余,一种更深沉、更难以言喻的暖流,悄然浸润了他疲惫而干涸的心田。
她是怎么知道他需要这个的?仅仅是因为听到了他深夜翻书的声音?还是……她敏锐地捕捉到了他深藏眼底的那一丝不甘和渴望?她冒着被发现的风险,趁着母亲催促他吃饭的间隙,像一只受惊又勇敢的小鹿,飞快地将这本凝聚着她心血和智慧的笔记塞了进来……
扉页上那三个字——“给常岭哥”——在此刻,仿佛被赋予了全新的、沉甸甸的含义。它不再仅仅是一个称呼,而是承载着一种无声的理解,一份小心翼翼的尊重,一份滚烫的、不求回报的善意,和一种……对他内心深处那份被压抑的向往的、笨拙却无比珍贵的支持!
这份细心,这份体贴,这份超越年龄的洞察力,比笔记本身所展现的聪慧,更让张常岭感到一种灵魂深处的撼动和……无措的温暖。他习惯了付出,习惯了担当,习惯了沉默地承受。这是他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来自一个“弱者”的、如此纯粹而强大的精神馈赠。这份馈赠,不是物质上的帮扶,而是首抵他精神荒原深处的甘霖。
李秀兰的脚步声由远及近,伴随着她的大嗓门:“常岭!发啥呆呢?灯油都快烧没了!赶紧……”她的声音在看到儿子手里捧着的、明显不属于他的蓝色笔记本时戛然而止,脸上露出困惑和一丝警觉,“咦?这谁的?哪来的本子?”
张常岭猛地回神,几乎是下意识地,将那本打开的笔记本迅速合拢,紧紧攥在手里,像藏起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动作快得甚至带起一阵风,吹得煤油灯的火苗剧烈晃动了一下,在他脸上投下摇曳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