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的北方大地银装素裹,苏绾裹着厚重的貂绒围巾,站在内蒙古巴彦淖尔的盐碱地上。寒风卷着冰碴子打在防风面罩上,发出沙沙的声响。她身后,几十台智能翻土机正在作业,将改良后的有机肥均匀混入土壤。这是抗寒水稻"暖阳西号"在极寒盐碱环境下的首次规模化种植。
"苏老师,土壤PH值降到8.2了!"技术员小王举着检测仪跑来,睫毛上结满白霜,"按照我们的改良方案,己经接近适合水稻生长的数值!"
苏绾呵出白雾,在平板电脑上快速记录数据。屏幕冷光映在她脸上,勾勒出坚毅的轮廓。自从抗寒水稻成功推广,她的脚步就未曾停歇,从东北黑土地到西北荒漠边缘,哪里有种植难题,她就出现在哪里。
突然,口袋里的卫星电话震动起来。接通后,秀兰带着哭腔的声音传来:"苏绾,老周头他......他不行了!"
寒风瞬间变得刺骨。苏绾只觉得眼前一黑,险些摔倒在地。她强撑着稳住身形,声音颤抖:"我马上回来!"
连夜搭乘首升机赶回青石镇,卫生院的走廊里弥漫着消毒水与中药混合的气味。推开病房门,老周头瘦得脱了形,却仍强撑着露出笑容:"丫头,可算把你盼来了......"
他颤抖着从枕头下摸出个布包,里面是本泛黄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青石镇历年来的农事节气、土壤变化,还有许多用红笔标注的"苏丫头的好法子"。"这是俺这辈子最宝贝的东西,"老周头抓住她的手,"现在传给你......"
苏绾再也控制不住,泪水夺眶而出。这个把她当亲闺女的老人,在她最艰难的时候给予支持,在她成功时比谁都骄傲。如今,却要永远地离开。
老周头的葬礼上,青石镇万人空巷。栓子带着孩子们献上亲手种植的稻穗花圈,上面缀满金灿灿的谷粒。谢砚雪哭得泣不成声:"周爷爷答应过,要看着我大学毕业的......"
葬礼结束后,苏绾独自来到后山。谢砚秋与老周头的墓碑并肩而立,新立的石碑上刻着老周头的生平:"一生扎根土地,育得桃李芬芳"。她将老周头的笔记本轻轻放在墓前,山风卷起枯叶,沙沙作响,仿佛是故人的低语。
擦干眼泪,苏绾投入到更忙碌的工作中。她推动建立"老周农技帮扶基金",培训来自全国各地的基层农技员;在青石镇扩建"智慧农业大学",让更多年轻人学习现代农业技术;同时,带领团队攻关海水稻与抗寒水稻的杂交项目,试图在盐碱地与寒地之间找到新的突破口。
某天深夜,实验室的灯光依旧明亮。苏绾盯着显微镜下的细胞分裂图像,突然眼前一亮。经过数百次失败,他们终于成功将海水稻的耐盐基因与抗寒水稻结合!这个发现,意味着在高纬度盐碱地区种植水稻将成为现实。
消息传开,世界农业大会向她发出演讲邀请。站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讲台上,苏绾展示着青石镇从贫困山村到科技小镇的蜕变视频,展示着抗寒水稻在全球各地生根发芽的画面。台下,掌声雷动。
"曾经,有一位老人告诉我,土地不会辜负每一滴汗水。"苏绾的声音哽咽,"今天,我想告诉大家,科技,能让每一寸土地都绽放希望。"
回到青石镇时,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谢砚雪己经成为农科院最年轻的研究员,她带着团队在谢砚秋科技纪念园里培育新的品种。秀兰的女儿蹒跚学步,奶声奶气地喊着"苏阿姨"。镇东头的农业科技馆里,孩子们围着智能种植机器人兴奋地尖叫。
苏绾漫步在熟悉的田间小路上,看着无人播种机在晨光中划出整齐的线条,看着无人机群掠过金黄的油菜花田。远处,新建成的农业博物馆正在施工,外墙设计成巨大的稻穗形状,上面镌刻着一句话:"谨以此馆,致敬所有扎根土地的追梦人。"
夕阳西下,苏绾又一次来到后山。微风拂过,两棵银杏树的枝叶相互交缠,发出沙沙的轻响。她轻轻抚摸着谢砚秋与老周头的墓碑,轻声说:"你们看,希望的火种,己经燎原了。"
山脚下,青石镇的灯火次第亮起,宛如天上的繁星坠落人间。苏绾知道,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在科技创新与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她将继续带着那些未竟的心愿,带着无数人的期待,坚定地走下去,让希望的种子,播撒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