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长河中的摆渡人

第十九章:蓝图外的波澜

加入书架
书名:
文明长河中的摆渡人
作者:
拭青简
本章字数:
3270
更新时间:
2025-05-22

金秋十月,青石镇的稻田翻涌着金色波浪,新安装的无人收割机在田垄间穿梭,扬起细碎的稻穗。苏绾站在智慧农业监控中心的落地窗前,看着大屏幕上跳动的土壤墒情、作物生长数据,耳机里传来技术员关于无人机喷洒农药的实时汇报。这一切看似井然有序,却在一封加急电报打破了平静。

"苏同志,速回农科所。"简短的电文后,是所长潦草的批注,"新型育种技术遭质疑,省科委要求现场答辩。"

攥着电报的手指节发白,苏绾想起实验室里那批倾注两年心血的抗寒水稻良种。从筛选野生稻基因到田间试种,每个环节都凝结着团队的汗水。她连夜搭乘末班车赶回地区,车窗外的月光洒在蜿蜒的公路上,恍惚间又回到初到青石镇的那个雪夜。

农科所会议室里,烟雾缭绕。赵成业翘着二郎腿坐在主位,面前摊开的质疑报告上,"数据造假""违背育种规律"等字眼刺得人眼疼。"苏技术员,"他推了推金丝眼镜,"听说这批种子在青石镇的试种亩产突破八百公斤?比常规品种高出三成,这数据,怕是注水了吧?"

投影仪亮起,大屏幕上播放着青石镇试验田的监控录像:嫩绿的秧苗在寒风中挺立,抽穗期比普通水稻早了半个月。苏绾深吸一口气,将培育日志重重拍在桌上:"这是完整的实验记录,从基因标记到环境调控参数都有据可查。"她调出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图,"我们通过远缘杂交技术,将北极冰草的抗寒基因导入......"

"够了!"赵成业猛地拍桌,"违背自然规律的东西,我看就是哗众取宠!"他身后的几个专家随声附和,会议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议论声。

就在气氛陷入僵局时,大门被撞开。老周头带着十几个青石镇社员闯了进来,每个人怀里都抱着沉甸甸的稻穗。"赵主任,"老周头的拐杖重重杵在地上,"这是俺们亲手种的稻子!俺们用性命担保,苏技术员没说半句假话!"

栓子红着眼眶举起稻穗:"我每天都去田里浇水,亲眼看着它们长大的!"少年晒得黝黑的脸上还沾着稻叶碎屑,胸前别着的"科技小卫士"徽章在灯光下闪闪发亮。

苏绾的喉咙发紧,转身调出最新的检测报告:"第三方机构的鉴定结果显示,这批种子不仅抗寒,而且重金属含量低于国家标准。"她的目光扫过赵成业骤然变色的脸,"至于违背规律......"她翻开一本泛黄的古籍,"《氾胜之书》记载的'雪汁浸种法',不正是古人利用低温筛选良种的智慧?"

会议室陷入死寂。所长悄悄对她竖起大拇指,角落里的年轻技术员们激动地交头接耳。赵成业扯了扯领带,强作镇定:"就算数据属实,大规模推广也存在风险......"

"那就继续试种!"苏绾斩钉截铁,"下个月,我们将在北方五省建立二十个示范点。"她掏出手机,屏幕上是谢砚雪发来的视频——青石镇的孩子们正在给新育的稻种编号,稚嫩的声音回荡在实验室:"这是'暖阳三号',是苏姐姐和我们一起培育的!"

这场风波过后,抗寒水稻的推广工作全面展开。苏绾带着团队辗转于各个示范点,手把手教农民使用智能育秧设备。在黑龙江的黑土地上,她顶着零下三十度的严寒调试大棚温控系统;在内蒙古的盐碱地旁,她和牧民们研究稻鱼共生模式。

某个深夜,结束完技术培训的苏绾独自走在乡间小路上。手机突然震动,是青石镇传来的视频通话请求。画面里,秀兰抱着刚出生的小女儿,老周头乐呵呵地展示新打的稻米,谢砚雪则举着刚收到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农业大学育种专业。

"苏姐姐,我要像你和哥哥一样!"谢砚雪的声音带着哭腔,"我要让全世界的土地都能种出丰收的粮食!"

泪水模糊了苏绾的视线。远处,新建成的农业科技馆亮起霓虹,外形宛如一颗破土而出的种子。她想起谢砚秋墓碑上的刻字,想起那些在油灯下熬过的夜,在风雪中坚守的日子。科技创新的道路从来不是坦途,但只要怀揣希望,每一次质疑都会成为破土而出的力量。

回到青石镇时,镇口的石碑己换成"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镇"。苏绾站在谢砚秋科技纪念园,将最新培育的稻种撒在银杏树下。山风拂过,带来远处实验楼的仪器嗡鸣,混着田间孩童的欢笑。她知道,这片土地孕育的不仅是金黄的稻穗,更是永不熄灭的创新火种。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