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如沸的七月,北京人民大会堂的穹顶下,水晶吊灯将红毯照得熠熠生辉。苏绾攥着烫金的获奖证书,指尖微微发颤。礼堂前方的电子屏上,"全国农业科技创新特等奖"的字样在聚光灯下流转,而青石镇"暖阳一号"的模型,正静静陈列在颁奖台侧。
"下面有请来自青石镇的苏绾同志上台领奖!"
掌声如潮水般涌起时,苏绾仿佛听见了青石镇的麦浪声、水渠的潺潺流水声。她踩着高跟鞋走向颁奖台,恍惚间看见台下坐着老周头布满皱纹的笑脸、秀兰扎着红头绳挥舞的双手,还有谢砚秋倚在银杏树下冲她微笑的模样。
"小苏同志,这个发明意义重大啊!"颁奖的老领导握着她的手,"不仅解决了北方冬季农业供暖难题,更给广大农村地区的科技创新打了样!"
闪光灯此起彼伏,苏绾对着镜头展开获奖证书。证书上的烫金字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让她想起无数个在油灯下修改图纸的夜晚,想起暴风雪中社员们通红的手掌,想起谢砚雪颤抖着递来的笔记本。
领奖结束后,媒体记者将苏绾团团围住。"苏技术员,听说您是知青出身,能分享下研发历程中的难忘故事吗?"
她轻抚证书边缘,思绪飘回青石镇。"记得第一次测试'暖阳一号'时,是个零下二十度的深夜。"她的声音微微发颤,"设备突然停止运转,所有数据都显示异常。当时我们整个团队守在大棚里,一边哈气暖手,一边排查故障。老周头把自己的羊皮袄披在仪器上,说'可不能冻坏了咱的宝贝'......"
采访结束,苏绾收到秀兰发来的电报:"全镇老小守在大队部看首播,大伙都哭啦!"她望着窗外车水马龙的街道,眼眶渐渐。手机相册里,最新一张照片是青石镇的孩子们在新建成的科技小院前合影,背景墙上"知识改变命运"六个大字鲜艳夺目。
载誉而归的那天,青石镇像过年般热闹。村口搭起了彩门,"热烈欢迎苏技术员"的横幅在风中飘扬。拖拉机队排成长龙,车斗里装满了乡亲们自发送的土鸡蛋、腌咸菜。苏绾刚下大巴,就被栓子一把抱住:"苏姐姐,你现在是大英雄啦!"
她走进农业合作社,崭新的实验楼己经封顶,楼前立着"谢砚秋科技纪念园"的石碑。谢砚雪擦着眼泪跑过来,递上一本厚厚的纪念册,里面贴满了研发过程中的照片:苏绾在雪地里调试设备、社员们合力搬运集热板、孩子们围着模型兴奋讨论......
"哥要是能看到这一切就好了。"谢砚雪轻声说。
深夜,苏绾独自来到后山。月光下,银杏树的枝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往事。她将获奖证书轻轻放在谢砚秋的墓前:"砚秋,你看,我们做到了。青石镇的冬天,再也不会冷了。"
山风掠过,带来远处纺织厂机器的轰鸣声、蔬菜大棚里的欢笑声。苏绾抬头望向星空,突然发现镇上新装的路灯连成璀璨的光带,宛如银河坠落在这片土地。
次日清晨,苏绾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秀兰举着报纸闯进来,头版头条赫然是《从知青到科学家:一个女技术员的传奇》。"县里来人了!"秀兰气喘吁吁,"说要把青石镇打造成'农业科技特色小镇'!"
会议室里,镇领导们展开新的规划图。苏绾指着图纸上的"产学研基地"区域,眼中闪烁着光芒:"我们可以和农科院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还要建青少年科普馆,让孩子们从小接触现代农业......"
散会后,苏绾带着技术团队来到试验田。新引进的智能灌溉系统正在试运行,传感器将土壤湿度数据实时传输到中控室。她蹲下身,轻抚着嫩绿的幼苗,突然想起谢砚秋在日记里写的:"科技的意义,在于让希望的种子在每一寸土地上生根发芽。"
夕阳西下时,苏绾又一次来到银杏树下。她掏出钢笔,在笔记本上写下新的研究计划:改良"暖阳二号"设备、探索太阳能与风能的协同利用、开发适合山区的微型农业系统......每一个目标,都承载着青石镇的未来,也寄托着她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山脚下,青石镇的灯火次第亮起,与天上的繁星交相辉映。苏绾知道,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她将继续带着谢砚秋的遗愿,带着青石镇乡亲们的期待,一路向前,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