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长河中的摆渡人

第十七章:暖阳下的博弈

加入书架
书名:
文明长河中的摆渡人
作者:
拭青简
本章字数:
3016
更新时间:
2025-05-22

正月十五的鞭炮声还未散尽,青石镇的田间地头己热闹起来。苏绾戴着护目镜,指挥社员们安装"暖阳一号"的太阳能集热板。金属支架在阳光下泛着冷光,与远处尚未消融的积雪相映成辉。她的手掌被凛冽的风割出一道道血口,却仍紧紧攥着扳手,反复校准角度。

"苏技术员,赵主任他们来了!"秀兰的喊声裹着寒气传来。苏绾转身望去,几辆黑色轿车碾过新铺的碎石路,扬起阵阵雪雾。赵成业身着锃亮的皮鞋走下车,目光扫过田地里忙碌的人群,嘴角勾起一抹嘲讽:"还在折腾这个土洋结合的玩意儿?"

苏绾拍了拍身上的雪,将调试报告递过去:"赵主任,'暖阳一号'己完成三轮模拟测试,在-15℃环境下能持续供暖72小时,能耗比传统方式降低40%。"报告边角微微卷起,显然经过无数次翻阅修改。

赵成业随意翻了几页,纸张摩擦声在寂静的田野格外刺耳:"数据倒是漂亮,可实际应用呢?"他突然指向远处歪斜的支架,"就这种安装工艺,能经得起暴风雪?"

围观的社员们顿时骚动起来。老周头拄着拐杖上前,义愤填膺道:"赵主任,这支架是按图纸装的,昨儿个还好好的!"苏绾却注意到支架底部的泥土有新鲜翻动的痕迹——有人故意松动了固定螺栓。

就在气氛剑拔弩张时,远处传来清脆的自行车铃声。谢砚雪戴着毛线帽,怀里抱着个铁皮箱跌跌撞撞跑来:"苏姐姐!我在表哥的笔记里发现了这个!"

打开箱子,泛黄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流体力学公式,还有手绘的太阳能装置草图。在某一页,谢砚秋用红笔重重写下:"能量转换的关键,在于介质循环系统的优化。"苏绾的手指微微颤抖,这正是"暖阳一号"最核心的技术瓶颈。

赵成业的脸色变了变,冷哼道:"故弄玄虚!"他正要转身离开,一辆吉普车突然轰鸣着驶来,扬起的雪尘中,省农科院的张教授跳下车:"小赵,听说青石镇搞出了个创新供暖设备?我专程来看看!"

张教授戴着圆框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充满好奇。他蹲在设备旁,手指轻轻抚摸着管道接口:"这个螺旋散热设计......"他突然转头看向苏绾,"是受了古代地火龙的启发?"

苏绾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张泛黄的古籍影印件:"参考了《齐民要术》中冬季育苗的记载,结合现代材料学改良而成。"

张教授的眼中亮起兴奋的光芒,他立刻掏出笔记本记录数据,嘴里喃喃自语:"妙啊!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反观赵成业,脸色越发难看,皮鞋不安地碾着地面。

夜幕降临时,省科委的驳回文件被当众撤销。张教授握着苏绾的手激动地说:"小苏同志,这个项目一定要申报国家级农业科技奖!"赵成业黑着脸钻进轿车,临走前丢下一句:"别高兴太早,量产化还有得磨。"

庆功宴上,社员们围着新设备载歌载舞。老周头端来一碗热乎的酒酿圆子:"丫头,要不是你和砚秋这俩娃......"他的声音哽咽,"这冻土下的希望,怕是真要被埋住了。"

苏绾望着夜空中绽放的烟花,想起谢砚秋笔记里的那句话。远处,新安装的监测仪闪烁着红光,实时传输着设备数据。突然,秀兰拽着她的胳膊指向后山——两棵银杏树不知何时缠上了彩灯,在夜色中宛如两盏温暖的明灯。

"是砚雪带着孩子们挂的。"秀兰说,"她说,要让哥哥也看看咱们的'暖阳一号'。"

苏绾的眼眶发热。寒风依旧呼啸,但她知道,只要心中的暖阳不灭,青石镇的创新之路就永不停歇。这时,怀里的收音机突然响起熟悉的旋律,是经过改编的《梁祝》,弦乐中融入了欢快的锣鼓节奏,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崭新的故事。

当第一缕晨曦照亮"暖阳一号"的集热板时,苏绾己经带着技术小组开始新一轮调试。她的帆布包里,除了谢砚秋的笔记,还多了份国家级科技奖申报书。冻土之下,新的希望正在悄然生长,而这场与质疑、与严寒的博弈,终将迎来最灿烂的春天。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