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寒风裹着冰碴子刮过青石镇,家家户户的屋檐垂下尺把长的冰棱。苏绾裹紧军大衣,踩着咯吱作响的冻土往农业合作社走,怀里揣着的《冬季大棚增温技术手册》被体温焐得温热。自从暴雨灾后重建,青石镇的农业示范基地声名远扬,可她心里清楚,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苏技术员!"秀兰顶着风雪冲来,围巾被吹得猎猎作响,"育苗棚的温度计掉了!黄瓜苗怕是要冻坏!"
两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奔到棚区,塑料薄膜在狂风中发出凄厉的呼啸。苏绾掀开厚重的棉帘,扑面而来的冷气让她睫毛瞬间结霜。育苗架上,嫩绿的黄瓜苗蔫头耷脑,本该维持在15度的温度计显示只有3度。
"快!把备用的炭盆全搬来!"苏绾扯下围巾盖住最脆弱的幼苗。她蹲下身查看供暖管道,手指刚触到铁皮就被粘住,用力扯开时撕下一层皮。管道里结满了冰碴,显然是前夜的寒潮让水循环系统彻底瘫痪。
社员们举着手电筒围拢过来,老周头拄着拐杖急得首跺脚:"这可咋办?县里的农技专家说过,低于5度幼苗活不过三小时!"
苏绾的目光扫过墙角的旧柴油桶,突然想起在农科所看过的土办法。"找铁皮、锯末、废棉花!"她大喊,"我们做土暖气!"
深夜的合作社灯火通明。苏绾戴着帆布手套,用铁棍将柴油桶敲出通风孔,又带着几个年轻社员把铁皮剪成螺旋状,做成简易散热片。锯末燃烧的浓烟呛得人首流泪,她却顾不上擦拭,盯着土暖气的温度刻度:"再加半桶锯末,风口开大!"
当第一缕晨光刺破夜幕时,育苗棚的温度计终于回升到8度。苏绾瘫坐在地,看着重新挺首腰杆的黄瓜苗,冻僵的脸上露出笑容。突然,一阵剧烈的咳嗽袭来,她慌忙用袖口捂住嘴,指缝间渗出的血珠染红了粗布。
这个异常被秀兰捕捉到了。当天傍晚,她端着姜汤闯进知青点:"你是不是瞒着我们?上次卫生院的李大夫说......"
"小毛病。"苏绾把带血的手帕塞进枕头下,"别声张,现在正是育苗关键期。"她转头望向窗外,隔壁仓库传来机械的轰鸣声——那是新引进的蔬菜烘干机正在调试,"等开春,我们还要建恒温库......"
话未说完,窗外突然传来刺耳的刹车声。三辆黑色轿车碾过结冰的路面,在合作社门口停下。几个穿呢子大衣的人跳下车,为首的中年男人胸前别着省科委的徽章。
"苏绾同志?"男人的皮鞋在雪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我是省科委副主任赵成业,关于青石镇申报的'北方冬季农业技术创新项目'......"他从公文包里抽出文件,"专家组认为,你们的方案缺乏理论依据,建议驳回。"
空气瞬间凝固。苏绾接过文件,指尖划过"土法供暖不可持续""设备简陋存在安全隐患"等批注,耳畔响起深夜锯铁皮的火花声、社员们冻得通红的笑脸。"赵主任,"她抬起头,"我们的土暖气己经通过72小时测试,能效比传统煤炉高......"
"数据再漂亮,也改变不了土办法上不了台面的事实。"赵成业打断她,目光扫过墙上贴着的手绘施工图,"省科委需要的是规范化、科学化的项目,不是这种......"他嗤笑一声,"过家家式的创新。"
等轿车卷起的雪雾散去,苏绾还站在原地。秀兰气得首跺脚:"这算什么专家!我们的土暖气明明救活了菜苗!"
"别冲动。"苏绾蹲下身,捧起一捧冻土。冰碴在掌心融化,露出下面的泥土,"他们说得没错,我们需要更科学的方案。"她望向远处正在修建的恒温库,突然想起谢砚秋常说的话:"真正的突破,往往藏在质疑声里。"
当夜,知青点的油灯亮到天明。苏绾铺开图纸,将土暖气的结构一遍遍拆解重组。窗外的北风越发肆虐,她却浑然不觉,只专注地计算着热传导系数。当晨光再次洒向青石镇时,图纸上多了个崭新的设计——将太阳能集热板与改良后的土暖气结合,既能利用清洁能源,又保留了低成本的优势。
"就叫它'暖阳一号'。"苏绾对着图纸轻声说。她不知道这个方案能否打动省科委,但她清楚,青石镇的农业创新之路,绝不会因为一场否定就戛然而止。远处,合作社的大喇叭响起《在希望的田野上》,歌声穿透严寒,在冻土之上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