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的清晨,薄雾笼罩着青石镇。苏绾站在谢砚秋科技纪念园的观景台上,望着远处翻滚的金色稻浪。智能收割机在田间穿梭,划出整齐的线条,无人机群则如候鸟般掠过天际,实时监测着作物的生长状况。微风拂过,带来阵阵稻谷的清香,恍惚间,她仿佛又看到谢砚秋站在田埂上,嘴角带着那抹熟悉的微笑。
"苏奶奶!"清脆的童声打破了她的思绪。回头望去,一群扎着红领巾的孩子正沿着石板路跑来,最前面的小女孩抱着一本厚厚的纪念册。"我们又找到新故事啦!"孩子们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说道。
纪念册里贴着泛黄的照片和剪报:年轻时的苏绾在风雪中调试设备,老周头手把手教孩子们插秧,谢砚秋在油灯下绘制图纸......每一页都承载着青石镇的记忆。"苏奶奶,您给我们讲讲'暖阳七号'的故事吧!"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里满是期待。
苏绾在石凳上坐下,轻轻翻开纪念册:"那是一个和时间赛跑的冬天......"她娓娓道来,讲述着在北极的冰天雪地中,团队如何突破重重困难,将古老的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结合,培育出适应极端环境的稻种。孩子们听得入神,不时发出惊叹声。
这时,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笛声,是谢砚雪在银杏树下吹奏《梁祝》。如今的谢砚雪己经是享誉世界的农业科学家,但她依然保持着每天吹奏一曲的习惯。笛声随风飘荡,与田间的机器轰鸣声、孩子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青石镇独特的旋律。
手机突然震动,是施耐德发来的视频通话请求。画面里,白发苍苍的施耐德正在德国的农场里,他身后是一片采用青石镇技术种植的稻田。"苏,你看!"他兴奋地说,"今年的产量又创新高,村民们都想邀请你过来参加丰收节呢!"
挂断电话,苏绾的目光落在纪念园的石碑上,那里镌刻着谢砚秋的名言:"科技的意义,在于让希望的种子在每一寸土地上生根发芽。"这些年,她和团队的足迹遍布全球,从非洲的沙漠到南极的科研站,都有"暖阳"系列稻种在生长。但无论走得多远,青石镇始终是她的根。
下午,苏绾来到智慧农业大学的实验室。谢砚雪正在进行一项新的研究——利用人工智能模拟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苏姐,你看这个模型。"谢砚雪指着大屏幕,上面的虚拟稻田随着数据的变化实时生长,"我们或许能找到更高效的应对方案。"
突然,警报声响起。大屏幕切换到全球农业监测系统,显示南亚地区遭遇严重干旱,数百万亩农田面临绝收。苏绾立刻召集团队召开紧急会议:"启动'暖阳救援计划',将耐旱稻种和智能滴灌设备优先运往灾区。"
接下来的日子里,青石镇变得格外忙碌。智能工厂24小时运转,生产着救灾物资;科研团队加班加点调试设备;志愿者们则忙着培训灾区来的农技人员。苏绾每天穿梭在实验室、工厂和田间,虽然疲惫,但眼神依然坚定。
救灾行动进行得如火如荼时,苏绾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信是一位南亚老农寄来的,附带一张照片:在干涸的土地上,几株嫩绿的稻苗破土而出,老农跪在地上,双手合十,眼中满是泪水。信中写道:"尊敬的苏女士,是您带来的希望,让我们相信土地永远不会背叛勤劳的人。"
看着信件,苏绾的眼眶了。她想起老周头常说的话:"种地就是种良心。"这些年,无论面对多少质疑和挑战,她始终牢记这句话。科技可以日新月异,但对土地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永远不能改变。
深秋的夜晚,苏绾再次来到后山。月光洒在谢砚秋和老周头的墓碑上,显得格外宁静。她轻轻放下一束稻穗,低声说:"你们看,青石镇的火种,己经照亮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山风拂过,银杏叶沙沙作响,仿佛是故人的回应。
远处,青石镇的灯火渐次亮起,宛如繁星坠落人间。智能农业系统的指示灯在稻田里闪烁,像点点萤火。苏绾知道,新的故事正在这片土地上续写,而她,将继续做一个守望者,守护着希望的种子,守护着千年农耕文明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