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的青石镇被皑皑白雪覆盖,宛如一幅水墨画卷。苏绾裹着羊毛披肩,站在智慧农业大学的玻璃穹顶温室前,看着科研人员小心翼翼地将新培育的"暖阳八号"稻种放入低温休眠舱。舱体的蓝光映在她布满皱纹的脸上,那些岁月刻下的纹路里,藏着无数个与土地较劲的日夜。
"苏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代表团到了!"年轻的助理小跑过来,呼吸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苏绾整理了下围巾,踩着积雪迎上前去。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专家们惊叹地看着眼前的景象:智能温控大棚里,嫩绿的秧苗在全息投影的二十西节气指引下茁壮成长;传统的石磨与AI控制系统完美融合,正在研磨着最新培育的功能性稻米。
"这是我们打造的'活态农耕博物馆'。"苏绾带着众人走进陈列厅。墙壁上,老周头的笔记原件被3D全息技术复原,泛黄的纸页在空中徐徐翻动,旁边的虚拟影像里,年轻的老周头正手把手教孩子们辨识土壤。突然,一个金发碧眼的小女孩指着展柜惊呼:"妈妈快看!这个陶罐和我在希腊博物馆看到的好像!"
苏绾笑着解释:"这是六千年前河姆渡遗址的同款陶釜,我们用它模拟古法酿酒,结合现代微生物技术,开发出了'稻香陈酿'。"她领着众人来到体验区,几个外国游客正戴着VR设备,沉浸式体验青石镇的春耕秋收。
参观结束时,教科文组织的负责人握着苏绾的手感慨:"这不仅是农业技术的革新,更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你们把古老的智慧和未来科技编织成了新的生命。"苏绾望向窗外,谢砚秋科技纪念园的方向,两棵银杏树的枝桠在雪中交织,宛如一双相握的手。
深夜,苏绾的书房依旧亮着灯。她戴着老花镜,仔细审阅着《全球极端环境农业白皮书》的终稿。书桌上,摆着世界各地寄来的稻穗标本——非洲的抗旱稻、南极科考站的微型稻、欧洲的有机稻,每一株都承载着不同的故事。突然,手机传来视频通话请求,是远在北极的谢砚雪。
"苏姐,快看!"画面里,极地的夜空中,绚烂的极光下,新建成的"北极农业研究站"灯火通明。谢砚雪穿着厚重的防寒服,脸颊被冻得通红,却难掩兴奋,"我们成功了!'暖阳八号'在永久冻土上抽穗了!"镜头转向试验田,金黄的稻穗在风雪中轻轻摇曳,与极光交相辉映。
泪水模糊了苏绾的视线。她想起第一次在北极试种时的艰难,暴风雪中倒塌的帐篷,冻裂的手指,还有老周头的笔记本里那句被她反复的话:"再硬的冻土,也抵不过人心的温度。"
第二天,青石镇迎来了一件大事——国际青年农创大赛的颁奖典礼。来自72个国家的年轻人带着他们的创新项目齐聚这里。苏绾坐在评委席上,看着舞台上意气风发的参赛者。一个非洲小伙子展示着用废弃塑料改造的智能灌溉系统,一个亚洲姑娘介绍着利用AI监测病虫害的无人机,每一个项目都让她看到了农业的未来。
"下面有请本届大赛特别奖获得者——来自青石镇的'青苗计划'团队!"
聚光灯下,一群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走上舞台。为首的姑娘抱着奖杯,声音颤抖:"我们从小听着苏奶奶的故事长大,在科技小院里种下第一粒种子。这个项目,是用基因编辑技术复活了二十种濒临灭绝的古老农作物......"
苏绾站起身,掌声雷动中,她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散场后,姑娘们围着她叽叽喳喳:"苏奶奶,您说未来的农业会是什么样?"苏绾望向远方,智能农场的自动化设备正在为稻田覆膜,无人机群拖着彩带划过天空:"未来啊,是科技与传统共舞的田野,是每一寸土地都被温柔以待的世界。"
除夕夜,青石镇张灯结彩。苏绾坐在老周家的院子里,和秀兰一家吃着团圆饭。秀兰的小孙女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酒酿圆子,奶声奶气地说:"苏奶奶,我长大了也要当像您一样的科学家!"
饭后,众人来到后山。谢砚秋和老周头的墓前,摆满了世界各地寄来的稻穗和鲜花。孩子们点燃了孔明灯,一盏盏明灯缓缓升空,与星空融为一体。苏绾望着天空,仿佛看到谢砚秋和老周头的笑脸在灯火中闪烁。
山脚下,青石镇的智能农业系统自动启动了夜间养护模式,柔和的蓝光为沉睡的稻田披上一层薄纱。远处传来新年的钟声,苏绾知道,新的一年,又会有无数颗希望的种子,从这里出发,奔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这片她深爱的土地,将永远是农耕文明的摇篮,是科技与传统交织的永恒田野。